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镇江博物馆藏六朝青瓷

年终述职报告 时间:2023-07-15 19:20:05

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扼南北要冲,得山水形胜,钟灵毓秀。镇江博物馆富藏3万余件文物,积淀传承,其吴文化青铜器、六朝青瓷器、唐代金银器、宋代丝绸服饰、明清书画、清代宫廷瓷器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更值得一提的是镇江博物馆收藏六朝青瓷,无论工艺造型、釉色,还是装饰等都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达到完全成熟阶段,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代表了其时青瓷艺术的较高水平。本文将对镇江博物馆收藏的六朝青瓷珍藏略作介绍。这些馆藏六朝青瓷按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器和墓葬明器两大类。

一、生活用器类主要有盘口壶、鸡首壶、罐、碗、钵、盘、盏托、唾盂、耳杯、水盂、虎子、香熏和砚台等。其中圆形器都是拉坯成型,胎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美观,充分展示了窑工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力。

三国·吴上虞窑青釉扁壶(图1) 1970年金坛县白塔公社惠群大队三国吴墓出土。平唇,短直颈,扁平腹,圈足外侈,肩部设对称的鼠形系。腹部上方刻划一图案,其下刻“紫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土甲)者也”十三字,另一面腹部上方也刻划一图案,下方刻划“紫是鱼浦七、也”六字。胎浅灰色,全器施釉。青釉扁壶在三国两晋时期的正名叫“(土甲)”,“鱼浦”是上虞县境内的一个湖名,叫鱼浦湖,现称为“白马湖”。“七、”字即“土”字。此扁壶既自铭产地、窑口,又有工匠名,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一级文物。

西晋越窑青釉羽翼纹虎子(图2) 1960年丹徒镇出土。虎口为流,背部有一弧形提梁,虎身两侧刻划羽翼纹,四肢蹲曲,威武凶猛。胎浅灰色,全器施釉。一级文物。

西晋越窑青釉虎头罐(图3) 1962年丹徒县林业机械厂西晋墓出土。平唇,直口,圆鼓腹,小平底。肩饰虎头,虎目圆睁,张口,对称处堆尾饰,两侧设对称环形系。胎浅灰色,施釉不到底。二级文物。

西晋越窑青釉狮形烛台(图4) 1973年丹徒县华墅公社出土。张口,露齿,垂须,四肢伏地,短尾,背部有管状插孔。背部刻划鬃毛,腹部刻划羽翼纹。胎浅灰色,垒器施釉,釉色滋润。二级文物。

东晋越窑青釉点彩羊形烛台(图5) 1980年镇江市谏壁砖瓦厂东晋墓出土。羊作跪伏状,昂首张口,双耳长伸,卷角后弯,下颚贴塑胡须,臀部上端贴印短尾。头琐有一圆孔,中空,用以插烛。胎灰白色,釉色莹润,眼睛、耳朵、肌肉突出部点染褐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二级文物。

东晋越窑青釉羊头盘口壶(图6) 1961年镇江市农机学院东晋墓出土。浅盘口,短颈,鼓腹,平底,肩部饰羊首,对称处堆贴短尾,两侧设蕉叶纹双复系。胎浅灰色,胎釉结合紧密,施釉不到底,釉层丰厚,釉色滋润。一级文物。

东晋宜兴窑青釉龙首把直流尊(图7) 1979年镇江市冶炼厂东晋墓出土。高直口,鼓腹,平底,口沿下设对称的环形系,半圆状流,伏首衔沿式龙首把,器身饰凹弦纹。胎灰色较深,施釉不到底,釉色青中泛灰,釉层均匀润泽。一级文物。

东晋德清窑褐釉鸡首壶(图8) 1972年镇江市阳彭山东晋墓出土。盘口,短颈,鼓腹,平底,肩部饰鸡首,龙首柄,柄高于壶口,两侧设桥形系。胎澡褐色,全器施釉,底部无釉,釉色光亮如漆,器形优美。二级文物。

东晋瓯窑青釉点彩鸡首壶(图9) 1979年镇江市跑马山东晋墓出土。浅盘口,长颈,丰肩,鼓腹,平底,肩部饰鸡首,流嘴呈管状,与壶身相通,对称处堆贴卷曲的尾饰,两侧设桥形系。口、腹点褐彩,褐彩相间交错,浓淡相宜,层次感强。胎浅灰白色,施釉不到底,釉色青绿淡雅。二级文物。

南朝瓯窑青釉提梁虎子(图10) 1984年宜兴县出土。虎头上仰,虎子前身大而耸峙,腰部收小,前后腿部微鼓,四足呈俯伏状,显得矫健有力,背有绳索形提梁。胎呈浅灰白色,胎土较疏松,全器施釉,底部无釉,釉色淡青,透明度高。其造型奇特,手法简易,实属罕见。一级文物。

东晋德清窑青釉博山盖香熏(图11) 1972年镇江市畜牧场东晋隆安二年(398年)墓出土。盖作山峰重叠状,分为3层,每层5峰,交错排列。在二三层的峰后有10个镂孔,为出烟孔。圆顶上附扁平半球钮。下部由腹、承柱和盘组成,腹半球形,腹间有平行弦纹两组。承柱矮,承盘平底。胎灰色,全器施釉,底部无釉,釉色青绿,色泽滋润。二级文物。

二、墓葬明器类常见的有谷仓罐、猪圈、鸡笼、灶和各种俑、家畜、家禽等,多用手捏和模制成型。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青瓷谷仓形罐,这种罐是从东汉时期的五联罐发展而来的。金坛县曾出土两件三国·吴时期的青釉堆塑罐精品之作:

三国·吴越窑青釉飞鸟百戏堆塑罐(图12)1973年金坛县唐王公社三国吴墓出土。整体造型为盘口鼓腹大罐上叠置一座三层庑殿式楼阁并附双阙,顶部罐口云集引颈展翅的群鸟及四小罐,楼阁周围塑有舞乐杂技俑、走兽等。罐腹部纹饰分为三层,上层捏塑猴、飞鼠;中层模印仙人、天禄,下层捏塑蜥蜴、乌龟等。胎浅灰色,全器施釉,釉色青中泛黄。在不到50厘米的罐上塑楼台、飞鸟、走兽、人物,集捏塑、模印、堆贴于一身,不愧为一件珍贵艺术品。一级文物。

三国·吴越窑青釉楼台百戏堆塑罐(图13)1973年金坛县白塔公社储王庄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墓出土。整体造型为一大罐,上塑九层庑殿式楼台,分为两部分制成。下部是一盘口鼓腹大罐,鼓腹上堆塑虎、狮、羊、人骑异兽、蜥蜴。盘口中心为三层庑殿式楼台,底层四角前有四阙,前后门前均设有平台、勾栏。前门勾栏内的平台上对立二人,双手平持一杖。门正中一人骑狮形辟邪。后门勾栏内对立两人。楼台左侧庑廊下堆塑舞乐杂技人物俑,或倒立,或弹琴,或耍球等,前方塑人骑狮形辟邪、卧狮。二层楼台四角塑四小罐。第三层楼台为罐口,楼台四角塑有手捧寿桃的猴。上部为罐盖,塑六层楼台(即整个罐的第四至九层)。第四至八层四角均各有四阙。第五层四面门前均塑有长条形观廊。第九层为庑殿式屋顶。胎浅灰色,施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黄。二级文物。

三国·吴越窑青釉鸡笼(图14) 1973年金坛县白塔公社储王庄三国吴天玺元年墓出土。鸡笼作卷棚形,棚顶镂空,正面有两方形小洞为门。棚下设平台,母鸡立于棚上低头下望,雄鸡立于平台呼唤母鸡进笼,两鸡互相呼应。胎浅灰色,全器施釉,底部无釉,釉色青中微泛黄。二级文物。

从以上瓷器的装饰技法看,镇江地区出土六朝青瓷的装饰已出现划花,即用尖利的棍类工具直接在器物的胎体上划画花纹;戳印,即用小块的花纹模范在器表拍印相同的纹样;堆塑,即将各种模制或捏制的小装饰堆贴在主要器物上。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法,如刻花,采用锋利的刀类工具,在器表用偏锋刻出花纹,刻纹往往由浅到深,使花纹具有凸起的效果,模印,即在器物成型的模范上做出花纹,使器物成型和装饰一次完成;贴花或称贴塑,即将分制的小块花纹泥片贴附在器表上,镂雕,也称镂孔,即在花纹部分刻透器壁,使花纹明显突出。

青瓷纹饰的图案和题材在不同的阶段有一些变化。东吴时期基本上承袭了东汉晚期瓷器纹饰的风格,简单朴素,常见的纹样有弦纹、水波纹、叶脉纹、网纹、云气纹、斜方格纹带饰、铺首纹和兽面纹等。西晋时期与东吴有所不同,花纹复杂化,开始在日常生活用具上普遍装饰花纹,常见的纹样有弦纹、网纹、连珠纹、忍冬纹、斜方格纹带饰等。西晋时期贴花纹饰广为流行,内容主要为铺首,并常与刻划或模印的网纹、连珠纹配合使用,凸凹有序,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东吴末和西晋时使用彩绘装饰技法,主要是以褐彩在器物上点绘出有规律的斑点。大约从西晋中期开始,贴花、堆塑的技法渐少使用,各种纹饰趋于简化,到南朝时期更加简单。

推荐访问:镇江 青瓷 博物 馆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