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项链》主题与社会意义重探

年终述职报告 时间:2021-07-21 10:32:08

摘要 《项链》是莫泊桑的经典短篇佳作,其小说的主题与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颇具争议。本文试图站在人性的角度,运用普世价值观,通过对主人公玛蒂尔德性格的分析进行审思,分析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项链》 美 爱 信义 命运

《项链》是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经典作品,故事写的是一个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丈夫上司教育部长举办的一个晚会,先是把丈夫准备买鸟枪的四百法郎拿去买了礼服,后又向女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在晚会上,玛蒂尔德受到了众多男宾的关注,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功感。但回家后,她却发现项链不见了,夫妇大骇,回去遍寻不得,最后只好变卖家产,辛苦劳作,进行赔偿。故事的高潮是在十年后的某天,玛蒂尔德碰见了女友,在谈话中她才得知那条项链竟是件赝品。

关于《项链》的主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钱理群在《〈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一文中,认为作者意在指明妇女在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只能是饰物;李定清在《玛蒂尔德与女奴主义》一文中指出:《项链》是作者在有意歌颂资本主义社会下,人间也有诚挚的爱情,是一曲恋人相爱的颂歌;田保荣在《〈项链〉的再评论》里,则认为小说通过玛蒂尔德形象告诉读者,在拜金的“单向度”的社会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资贫困的现象大大改善了,生活变得富裕起来,物质文明极度膨胀,人们普遍崇拜金钱至上,一个普通人要追求人格尊严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还有人从心理学与医学的角度分析女主人公患有神经病,是一个幻想狂,是一个神经病患者。

本文以为,如果作者是这样的态度,他就不会借女友之口连呼:“可怜的玛蒂尔德”了!哪一个爱美的姑娘没有过幻想呢?哪一个女人对人生没有美丽的憧憬呢?这与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无关,可以说,“爱慕虚荣”是所有女人特别是爱美的女人的天性。难道向往憧憬美好的生活就是有病吗?玛蒂尔德有着得天独厚的美貌却嫁给了一个小小的书记,只能过着平淡简朴的生活,为此她感到无限的委屈与痛苦,于是就常做白日梦,在幻想里寻求安慰。但这些臆想都是在她做完家务后所做的白日梦,她还没有达到什么都不做、整天神情恍惚的神经官能症的状态,她还没有达到一种病态。特别是,参加舞会,大出风头,她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在丢失项链后,她没有歇斯底里,而是开始调整自己的精神系统,很快适应了艰难的贫穷环境,并勇敢地做出选择:“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试想,一个神经病患者遇到这样的突如其来的灾难,会如此勇敢有担当吗?所以,力图用各种生理医学原理以及心理来说明玛蒂尔德有神经病的做法都是毫无道理的无稽之谈。

事实上,玛蒂尔德是一个善良、勇敢,勇于担当的女性。虽然她青年时代比较富于幻想,比较爱做白日梦,沉迷于对未来的憧憬中,甚至不无幻想。但这都是爱美的年轻女性的通病。哪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对未来没有幻想呢?哪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对平淡的婚姻没有抱怨呢?可以说,这些都不是玛蒂尔德性格的实质。她性格的主要特征除了爱慕虚荣这个年轻的女子通病之外,更主要的是善良、勇敢、坚强。这主要表现在,在丢失项链后,她没有弄虚作假,而是在惊慌后很快镇静下来,决定“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由此可见,她是一个比较坚强勇敢的女性,有着一颗朴实的善良的美好心灵。

那么,莫泊桑到底想通过《项链》告诉读者什么呢?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谜”,也是《项链》最吸引人之处。多年来,各大名家对于《项链》有着千姿百态、百家争鸣的解读,优点在于充分地展示了文学作品的多解性,缺点在于让读者更加无所适从。尤其对于广大年轻读者来说,难免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文学作品的解读存在着许多干扰因素,存在着主客观的矛盾。因此可以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总有一个最接近真实,最接近作者塑造人物的真正意图。而一切分析最不能够脱离的就是文本。在小说中,有一段非常能表明小说主题的话,那就是当玛蒂尔德经历十年艰辛,终于还清了债务,而她自己也由一个闲得只会在梦想中痛苦的小美人变成了一个忙得不可开交的壮妇人之后,作者感慨地说:“要是那时她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会是怎样的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可以说,作者从玛蒂尔德的身上看到的是人生的变幻莫测和不可捉摸:玛蒂尔德的命运是被一些她所不在意的“极细小的事”决定的。作者对此感慨颇深,作者写道:“人生是多么的奇怪,多么的变幻无常啊”!可以说,这句话既是作者的感慨,又是小说主题的点睛之笔。命运可以改变人,也可以重塑人。人类在命运面前显得那么无能为力。有时,一点小事,就可以重写我们的人生。

分析一篇作品的主题唯一的依据应该是文本。在叙述的文本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个被我们忽略的“角色”——命运。它是悲剧的总导演。也就是说,作者试图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表现我们人类对命运的抗争与毁灭,人类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悲剧。玛蒂尔德的命运改变,体现在两个事件上:一是舞会,一是还债。而在这两个事件中,“偶然”的命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丈夫偶然得到上司的请柬,并偶然存着一笔款子恰好可以为妻子买一袭晚礼服;向好友借的项链也是偶然相中的那一串;最偶然中的偶然是神不知鬼不知的项链就丢失了,在还项链时,朋友居然没有发现被调包,这也是偶然。这些“极细小的事”,改变了玛蒂尔德的一生,构成了属于她的“命运”。无论是美貌、还是她的聪明与勇敢,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命运对于人类的嘲讽。就像古老的“西西弗的神话”,我们面对的注定是悲剧的人生,是无情无义的荒谬世界。

《项链》的最讽刺之处就在小说结尾,玛蒂尔德在辛苦十年之后,在她由一个小美人变成了一个悍妇之后,作者安排玛蒂尔德与女友的“见面”,由玛蒂尔德对佛来思节夫人坦然说明“真相”:“……不过事情到底终于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玛蒂尔德青春不再,梦想破灭,她高兴什么呢?她高兴的只能是她觉得她自己终于决定了一次自己的人生,完成了一次壮举。然而,在假项链面前,她的壮举立即变得滑稽可笑。为了一夜狂欢,玛蒂尔德动用了她的美貌、她的聪明、她的青春,却把自己从身手可及的狂想边缘推到了梦想的边境,破碎了,十年一梦。面对如此荒谬的人生,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我们要消除荒谬,关键在于要活着。小说通过女主人公顽强选择十年还债之路,向我们展现了作者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任何逃避都是不现实的,要勇敢面对苦难,敢于向命运挑战。所以,他没有让玛蒂尔德去远走他乡,也没有让她去自杀,而是让她勇敢地与丈夫一起选择赔偿。可以说,他们的行动本身就代表了人类向命运的挑战。这也是小说的积极的社会意义之所在。

在解读《项链》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小说有意淡化了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我们知道,现实主义为了“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十分重视环境描写,而《项链》的字里行间没有一处标明社会环境,我们只能从小说外在因素去推理,女主人公应该生存于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处理显然是故意淡化了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这就告诉我们,读者不应该从某一社会制度所体现的社会关系本质的特定环境即“典型环境”去理解小说主题,而应着眼于作品所反映的普世价值。

2 小说设置的“开端”的特异性。一般而言,小说的开端是小说情节的开始。而《项链》的开端并非如此。开端作者用大量篇幅、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女主人公爱幻想爱美爱打扮的性格特征,而小说情节却起始于“有一天傍晚”她的丈夫回家拿来了两张教育部长签发的舞会请柬。这一别开生面的“开端”,似乎游离于主题之外,其实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它的用意在于指明: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爱美的爱幻想的年轻女子,她的人生会由于某一个细小的偶然事件而发生重大转折。这更加突出了命运的多舛,人生的艰辛。

3 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她个人性格使然,是性格的悲剧。首先她是一个爱美爱慕虚荣的女子,而且单纯。这就决定了她在挑选项链时一下子就选中了假货。鲁迅先生曾经介绍日本著名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对《项链》的分析:“将刹那的幻觉当作生命现象之真,以致堕入悲剧的境地,影响一生的命运,这富有哲理的暗示,使读者读后如梦初醒,遂使它成为不朽的名篇。”这是很具有启发性的分析,作品里明的情节线索是“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全文围绕着“项链”展开,而贯穿全文的还有一条暗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变化的性格心理。暗线与明线内外呼应,衔接往复,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直到小说结尾才真相大白,明线指明:原来那项链是假的,而暗线到此也意在指明:玛蒂尔德半生所追求的幸福又何尝不像这假项链是假的,乃是虚幻的东西!可以说,她的悲剧其实是性格的悲剧。

生活是真实的,不是云里雾里的幻想,来不得半点虚假,更多的是脚踏实地地一步一个脚窝地走过。玛蒂尔德是不幸的,但同时她又是幸运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还是清醒的。她恪守着自己的做人原则,选择偿还这条路,维护着自己的尊严。这说明,她的虚荣来自她骨子里的自尊自爱,她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老实人。但这样的人,最终也没能够抵过命运的嘲讽、摆布,可见,人生是多么悲凉,多么荒诞啊!有时我们一生的奋斗、努力,都抵不住命运的瞬间变幻。

人的一生确乎风风雨雨,痛苦与幸福并存,失望与希望交替。就一般而言,一个人的目标和理想在被现实击碎之后,他所体验的痛苦并不必然地导致悲观厌世。恰恰相反,更多的时候,这种痛苦会迫使人反躬自省,认清自己,重新调整自己。玛蒂尔德就是这样,她抛弃了以前比较优雅舒适的生活,辞掉女佣,自己像女佣一样干起了粗活。这多少有一种“复活”的味道。它告诉我们:人生是变幻莫测的,但只要坚实地脚踏实地地走下去,即使再大的灾难也会走过去。人,不会被灾难打败,相反,人,总能够战胜苦难。坚实而丰满地活下去。

女人,特别是年轻女人最富于幻想,同时也爱做白日梦。如何踏实地生活,防止因为沉溺于幻想而陷入悲剧,对于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人来说,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否则,极有可能一失足成为千古恨,最后受到命运的惩罚。《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就受到了命运的嘲讽,在努力与奋斗被消解净尽后,她还有未来吗?既然一切努力和奋斗都没有了意义,既然一切积极都没有了意义,那么她只能是死亡或做一堆行尸走肉。

所以,《项链》在高潮处止住,玛蒂尔德没有未来,《项链》也不能续写。在玛蒂尔德身上,我们看到莫泊桑对生命的感悟:人生是多么变幻无常啊!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项链〉告诉读者什么》,《语文学习》,1994年第1期。

[2] 李定清:《玛蒂尔德与女奴主义》,《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9期。

[3] 田保荣:《〈项链〉的再评论》,《名作欣赏》,2000年第2期。

[4] 郭成杰著:《人生是多么变幻无常啊——试用“微扰论”分析〈项链〉的主题》,王丽编:《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 王丽编:《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王杰,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推荐访问:项链 意义 社会 主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