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构建胜任特征模型推进职业心理辅导

年终述职报告 时间:2021-08-19 11:28:54

摘要:依托职业心理学理论,在实践、见习、实训和实习活动中,构建胜任特征模型,有助实现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的结构化和定向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心理辅导; 胜任特征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4;B8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1-0125-04

现代职业心理学认为,健康的职业心理是择业行为的心理基础,成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职业心理。职业心理辅导是一个以寻求最佳职业匹配、促进职业适应与自我塑造为重要内容,旨在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和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工作。依托职业心理辅导理论,建立理论指导下的工作模型,有助于确保辅导工作内容的结构化和定向化,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职业,挖掘自身潜力和职业资源,实现人职动态匹配,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一、学生职业心理的现状

职业选择过程包括职业选择态度和职业选择能力两个主要的因素群,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都可能造成职业决策困难。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态度既注重物质保障又注重个人发展,职业价值观体现“自我发展与物质利益并重”的特点。

职业选择能力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职业技能,增强职业选择能力,进而获得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感。而职业决策困难在高职二年级是职业决策困难的关键点:职业准备性较低,职业决策信念较低,他们整体上处于职业未决状态。

二、职业心理辅导的建议

根据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态度、职业选择能力、职业决策困难等现状的调查,目前,高职院校在职业心理辅导中需要在引导择业态度上,以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基础,增强学生自我评价的有效性,并找到个人与职业、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在提高择业能力上,为学生创造机会,促使他们在个人所喜爱的职业、社会所提供的工作、个人能获得的机会之间耐心地寻找最佳结合点、确定适合自己的位置,并进行择业前的各项必要准备。

在培养决策能力上,从入学开始,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职业自主意识和自助意识,同时在二年级重点针对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类型及特点,安排职业心理辅导的实操环节,从而掌握择业方法和技巧,提高职业决策能力。

三、职业心理辅导模型的构建

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弥补大学生实践经验不足才是促进就业的有力措施;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能力、具备一定素质,但这些并不就是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社会认可的。一般情况下,社会对岗位劳动者有基本要求,用人单位也会提出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还会有人才培养要求。一个准从业者只有在以上三个方面都达标,才称得上拥有了职业能力。

按照这个思路,职业心理辅导首先应该对从业人员做全面系统地研究,从外显特征到内隐特征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从业人员担任该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特征及其结构,提炼出能够对学生的职业工作有较强预测性的最佳胜任特征能力,构建高职起点的从业人员胜任特征模型,再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个人、组织、社会中寻找交叉点,培养相对丰富和广泛的多项就业适应能力,积极准备、主动调整、灵活应变,在社会发展、组织发展中,实现个人职业发展,从而推动职业心理辅导内容的结构化、确保职业心理辅导工作的定向化。

1.胜任特征及其模型

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员工素质是由知识、技能等智能因素和人格、态度、情感、价值观、动机等非智能因素组成的多层次结构。用人单位在选择求职者的时候,大多也是这样考虑的,他们设定的用人标准往往是根据具体岗位的工作要求制定的、确保该岗位工作顺利完成的多元条件,是决定求职者能否胜任岗位工作的综合特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专门技能掌握和运用有助岗位工作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能力;

(2)专业知识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的基础;

(3)社会角色对企业文化以及对职业社会中个人角色规范的认知与理解;

(4)自我认知对自己的能力素质、职业形象和职业身份的知觉、评价和定位;

(5)人格特质个性心理特征或其典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6)需要动机职业价值观以及关于岗位工作职业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或念头。

心理学将这六项内容分为两类: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是对从业者基础素质的要求,是基准性胜任特征;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人格特质和需要动机是从业者在职位上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是鉴别性胜任特征。此外,用人单位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将鉴别性胜任特征再细分为二,一类是有关个人主动性的优异特征,如成就动机、主动性、概括性思维;另一类是有关个人在组织中的优秀特征,如影响他人、形成团体意识或群体领导,并且认为这两者也是各类职业者共同需要的。

综上种种,从职业心理辅导的角度可以将胜任特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个人的胜任力(个人能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第二是岗位工作要求(个人在工作中必须做什么和被期望做什么),第三是组织环境需要(个人在组织管理中应该做什么和可以做什么),三者的交集部分是个体有效工作行为或素质潜能发挥的最佳领域。只有当学生的能力素质大于或等于这三者的交叉部分时,才被认为能够胜任该岗位工作,才有可能获得该岗位工作并有所发展。

2.构建胜任特征模型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胜任特征与实际工作直接相关。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围绕专业学习而展开的实践、见习、实训和实习不仅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的必要环节,而且是有助于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就业大众化时代,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系统的常规化制度行为,实践、见习、实训和实习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有效行动,因而适合在其中构建高职起点的从业人员胜任特征模型。鉴于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的年级差异,建议将高职三年分为职业探索期、职业定向期、职业准备期、职业适应期、职业安置期等五个阶段,分别设定工作目标,合力构建胜任特征模型、全面培养学生胜任特征。

(1)职业探索期对新生进行与职业有关的兴趣、人格、能力的测试,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心理。

职业兴趣——按照户外、机械、计算、科研、说服、艺术、文学、音乐、服务、文秘等类型,区别学生的职业偏好及其认识倾向。

职业人格——以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为基础,按照现实型、常规型、社会型、综合型,区分学生的职业人格类型。

职业能力——从知觉速度、言语能力、数字及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等五个方面,区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倾向。

利用第一个寒假,组织学生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丰富对职业世界的感性认识,并根据自己的职业个性心理特点在心仪的职业领域进行调研,在之后的一个学期里,有所侧重地调整择业观、增强主动性,在自身条件和社会要求的对比中思考职业方向。

(2)职业定向期利用第一个暑假,组织学生到对口单位进行专业见习,让学生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情况,清楚岗位职责和基本技能要求,自觉地将自身的兴趣、价值观、能力等与社会需要、职业声望与职业分层、社会就业等综合匹配起来,明确职业发展道路,强化职业期望。经过一个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然后在第二个寒假,再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对口领域的社会实践,对比课堂知识与实践要求的差异,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理解岗位技能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能力观(职业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高)。

(3)职业准备期整合教学、实习,建立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教学实习基地,签定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三方实习协议书,根据实习单位的性质及业务特点,选调并组织学生到一线参与具体工作,使他们提前进入实习、教学与实践互动的实际感受状态。实习过程中,富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根据岗位技能标准要求学生,带队教师根据人岗匹配为学生提供指引,学生则思考并制定自己的知识技能提升计划。实习结束后,三方共同评价学生的知识技术水平和潜力,学校据此调整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时间和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丰富专业技能经验。

定期发布实习岗位信息,建立校内实习人才市场,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兼职、实践、实习机会,并确保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对称,强化求职技巧,安排模拟面试训练,有针对地培养发现职位空缺、撰写求职信和个人简历、把握面试考官的心理需要、争取展示机会等主动求职技能。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第二个暑假,尝试从事与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一步明确行业岗位的基本技术能力,体验职业社会对员工的认知技能、沟通技能、交往技能、面对成功与挫折的自我调控技能等知识技能以外的基本技能及其要求。

(4)职业适应期从第三个寒假开始,学生大多进入顶岗实习、就业试用等实战演习阶段,学校除了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的时间,还要与用人单位商定学生的报酬待遇和工作纪律规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讲解职业人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便于学生迅速了解和适应企业特有的行为模式,融入企业文化,更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特别是影响就业稳定性的认知归因、情绪控制、挫折应对等心理因素,提高职业自我效能,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组织内职业发展方向。

(5)职业安置期继续联系各类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创造条件使没有参加面试的学生获得面试机会,继续加强职业心理辅导,具体分析求职成败的原因,使参加了面试但结果不理想的学生得到心理抒发,继续做好这些学生的心理调适,组织他们参加一些职业发展活动和一般求职活动,联系历届毕业生回校座谈并交流经验,让在校生感受到社会支持的存在,降低焦虑水平,增强自我效能感,重拾求职信心。

总而言之,每个阶段都需要先总结活动效果及其对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再对学生的胜任特征进行评价,后按照社会需求趋势、用人单位要求动态相应调整培养计划: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专业的胜任特征模型,制定明确的合格毕业生标准,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宽厚基础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目标要求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完善校内实验室,强化专业实训,重视主题专业见习,优化社会实践单位,开辟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进入社会之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发展能力。

四、职业心理辅导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依托胜任特征模型,改革职业心理辅导模式,组建新的职业心理辅导体系,围绕高职学生在毕业、择业、预就业过程中与未来职业有关的心理准备活动,以及在就业过程中与既有岗位工作有关的客观事项和主观认知,进行职业意识教育、职业心理分析、职业选择引导、职业能力培养。

1.职业心理辅导的着眼点

(1)个体的自我接受与自我发展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形成合理的自我概念,同时将此观念转化为实际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明晰择业意识、发展职业能力、完善职业素质,确立职业归宿,最终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

(2)个体的终身发展和生涯规划既注重学生在现在求学过程中,一切与未来工作有关的准备活动(价值、需求、态度、期望、行为等的学习与改变),又注重学生在未来工作中,一切与职业有关的主观认知和客观事项(职业满意感、个人职业成长与职业成就、工作决策等)。

2.职业心理辅导的着力点

(1)关注职业世界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关注学生多层次需要的满足和人生事业发展之路,向学生介绍职业特点、职业要求、职业信息,了解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调适职业心理,协助职业发展。

(2)关心学生的职业生活过程以个体的发展社会化为中心,从学生个体和生活整体的角度,考察学生个人与社会职业的关系,协助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职业选择和适应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决策能力。

(3)遵循个人、职业和社会辩证统一发展的原理重视学生的需要和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依据科学有效的心理技术,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关于职业生涯的意识、认识、规划、体验、自我的实现、评价等的一项系列活动。

(4)通过分析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职业对个体要求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辅导,为岗位找到能够胜任的劳动者,为行业找到能够增强其竞争力的工作者,为学生找到适合发展的职业、能够实现事业追求的领域,实现动态的人职双向匹配。

(5)职业心理辅导需要校内外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形成以就业管理服务系统(需求信息、职业介绍、就业指导)、职业指导体系(知识、技术、能力)、职业辅导支持系统(授课、面谈、测试)为主体的职业心理辅导服务系统,才能有效运作。

职业选择是人生的多重选择,职业决策是人生的重大课题。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组成部分之一,高职院校的职业心理辅导承载着指导学生职业设计和支持学生职业发展的双重任务,创造更多机会丰富学生的职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发现真正兴趣和内在潜力,自觉向职业角色转化,加快职业社会化进程,分阶段、有计划地构建和完善学生的胜任特征,使他们具有在更大范围的职业领域内寻求最佳职业匹配、促进职业适应、提升职业素质的自我塑造能力,才可以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有序延伸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时勘,刘长江,张淑华,于文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J].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2005(4):395-410.

[2]叶琳琳.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选择态度与职业选择能力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教科版:62-65.

[3]刘长江,郝芳,李纾.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其与效能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5):502-503,501.

[4]陈育社.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1.

[责任编辑:陈维民]

推荐访问:胜任 心理辅导 构建 模型 特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