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起点

年终述职报告 时间:2022-02-26 10:09:35

【编者按】

社会学研究表明,决定一个孩子未来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不是学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会给孩子带来榜样的力量,是孩子的镜子。而亲子关系好比是联结孩子与父母的心灵管道,管道出了问题,孩子的心灵就没有了家,教育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刊的年末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但成效不理想,原因不在于教育方式失当,而是亲子关系不佳,可见,好的亲子关系与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先后次序关系。

为什么亲子关系如此重要?父母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最佳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子?带着这些读者广泛关注的问题,本刊记者展开新闻采访。

教育为啥不见效

2018年年末,本刊对读者进行例行回访,以便及时发现家庭教育新问题,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回访中记者发现,家庭教育的成效普遍低于父母预期,而且孩子年龄越小,这个问题越严重。

河南省洛阳市家长张女士告诉记者:“我儿子今年14岁,上初三。两年前他玩网络游戏上瘾,参照贵刊的建议,好不容易治好了。可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后来他又有了爱打人的毛病,整天欺负同学,或者被高年级同学教训。在我和丈夫的努力下,这个问题也解决了,孩子身上的暴力倾向基本消除。可是好景不长,现在孩子又闹着要退学,然后跟着表哥去南方打工。唉!怎么没完没了呢?教育孩子可真艰难啊!”

或许是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山东省日照市家长董先生居然认为,16岁的儿子不配接受家庭教育。接受采访时他说:“我那逆子是头犟驴,我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他不但油盐不进,而且根本不领情,认为我是在忽悠他。他不信任我这个爹,却对他的狐朋狗友言听计从,真让我伤心啊!或许,他就是一个没出息的孩子,再教育也不管用。不瞒您说,我基本上放弃了对他的教育。”

针对回访中发现的问题,本刊组织专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发现亲子关系不佳是症结。

北京市教育专家杜辛梅教授分析道:“好的亲子关系优于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家长总想通过种种先进的家庭教育方法来让孩子独立,来让孩子优秀,却忽略了家长与孩子首先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亲密组合,即先有亲子关系,后有家庭教育。通过与父母的联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爱他的,他能够感受到一种稳定的安全感。然后,他才能够放心地感受自己内在生命需要建构的部分。如果孩子跟父母能保持一个随时可以联结的状态,他就有勇气去体验那些对他来讲可能会有恐惧、焦虑和担心的事情。这样的联结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力量,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支持。”

儿童心理学博士、教授马力先生告诉记者:“我们将300多份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与等量的不成功案例进行比对,发现一个明显的差别:家庭教育成功的家庭,亲子关系都很好;家庭教育失败的案例,亲子关系都很差。换言之,家庭教育是否见效,孩子是否争气,关键要看亲子关系的质量。这个观念早已是教育界的共识,只是家长容易忽略。”

“哪里是容易忽略,分明是家长有心理障碍!”资深中学班主任刘玉宁老师在一旁忍不住插话道,“我接触过数以百计的家长,其中,习惯于向孩子表达爱的不超过30%,因为他们觉得肉麻,或者认为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不需要哕里哕唆地表达。有趣的是,孩子们却几乎都喜欢当面向父母表达爱。也就是说,孩子向父母表达爱的时候很少得到积极的回应,甚至会得到消极的回应,如:‘少耍嘴皮子,做功课去!“别整这些没用的,爸妈这么辛苦地养育你,你用好成绩回报父母就行了。“就你这样的烂成绩,还好意思说爱我?’不难想象,孩子当时的心情有多么糟糕。公平地说,这方面,中国家长要深刻反省,别总拿‘含蓄“深沉’等好词往自己脸上贴金,总得顾及一下孩子吧?”

说到亲子关系与学习成绩是否有联系,刘老师十分肯定地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亲子关系相对较好,个别的例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亲子关系几乎都很糟糕。其实,这话应该反过来说:亲子关系好的孩子更容易取得好成绩。当然,孩子的发展不能用学习成绩这一个指标来衡量,在智商、情商、人际关系等方面,亲子关系也有明显的正面影响。”

对于亲子关系,社会学家周鹏程有独到的看法:“中国有孝道传统,历史上有许多王朝以孝道治国。孝道是什么?就是亲子关系。所以,说中国人不注重亲子关系,我不同意,但如果说孝道文化對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有好的影响,我更不同意。中国的孝道是单向的亲子关系,即‘父为子纲’的家长制,孩子不能表达不同意见,居于服从地位。这显然与平等、民主的现代意识不符。事实上,中国家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孩子教育不好,根本原因就是有孝道余毒,所以才有那么多孩子‘逆反’问题,所以才有那么多离家出走!依我看,孩子的这些所谓‘偏差行为’,其实恰恰是在纠偏,纠孝道的偏。所以,现在来探讨亲子关系,我认为非常及时,非常必要!”你是怎样的父母

社会心理学家唐国凯博士认为,探讨亲子关系首先要探讨父母在家里的角色定位,然后才能探讨父母应该做什么。接受采访时他说:“早在1967年,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把家长养育孩子归纳为放任型、专制型和权威型三种模式。1983年,心理学家埃莉诺·麦考比和约翰·马丁对鲍姆林德的分类法做了修改,以放纵型取代放任型,增加了忽视型。尽管此后许多专家提出过不同看法,但大体依据这样的分类。我们不妨分别谈谈。”

唐国凯博士告诉记者,放任型家长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意愿放在首位,很少与孩子沟通。无条件地爱和接受孩子,即便提了要求,也不坚持让孩子做到,大有尽量让孩子自我管理的味道。这样的家长整天围着孩子转,和孩子的关系看似融洽,实则看着孩子的脸色唯唯诺诺,孩子是“小皇帝”,是家庭的中心,孩子高兴了全家一派祥和,孩子生气了父母十分紧张。由于缺乏指引,孩子常常不知道某件事自己该不该做、做得对不对。这些孩子看上去在家里高高在上,但是内心常常焦虑不安,而且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很差,缺乏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忽视型家长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回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一般只提供食宿衣物等物质需求,不在精神上提供支持。他们与子女也不存在权力争夺的问题,基本上没有尽到养育之责。

专制型家长对孩子控制得很严,并且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子违反,会用恐吓、羞辱、打压来惩罚孩子。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多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很少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孩子几乎无法独立选择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孩子感受不到他们的温暖和支持。这样的亲子关系不亲密、不融洽,甚至成为猫鼠关系,很少有语言交流。孩子说话、做事往往小心翼翼,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困惑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负面情绪也不能有效地宣泄。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言语上和行为上的两面性,而且焦虑、退缩、不满、对人缺乏信任,同时也缺乏自信,心情不开朗,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攻击行为。

权威型家长关心孩子,倾听孩子的想法,对孩子的需要能做出敏感的回应,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而不是从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绪出发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贯的。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对他提出这些要求,同时鼓励孩子与自己交流。在这样的家里,父母和孩子很亲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孩子觉得父母可亲可敬,信赖父母,对父母的教育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诚、合作、自立的品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学习。

“从以上简单的类型分析中不难看出,放任型家长、忽略型家长和专制型家长都有失偏颇,亲子关系往往不好,还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尤其是专制型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意识、行为造成难以治愈的伤害。”唐国凯博士总结道,“比较而言,权威型家长和孩子交流更通畅,孩子的心智发展更好,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更高,孩子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强。所以,家长朋友们要努力做一个权威型家长,为孩子营造自由、健康、快乐的成长氛围,让孩子成为有责任心、有能力、有才华的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必须惧怕一位家长才行,这样才能镇得住孩子。对此,广东省深圳市心理咨询师苗英群分析道:“父母之所以需要孩子惧怕自己,无非是为了便于管理。他们认为,孩子惧怕自己,就容易做到令行禁止,不需要花时间了解孩子那些不正确的想法,不需要体会孩子幼稚的情绪,甚至不需要解释、沟通、协商、达成共识。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也就是说言行不符合家长的意志,家长只要施以言语打压、暴力处罚,就可以达到纠正的目的。事实上,家长这样的想法太幼稚了。专制的养育方式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还有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高段、初中,就开始遭遇孩子的抵抗,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更小的时候就已经力不从心了。”

上海市优秀教师罗晓东赞同苗英群的分析。他补充道:“现在的家长都把孩子的‘叛逆’当成一个了不起的问题,大肆声讨,甚至找医生治疗。其实,‘叛逆’是一个多么不讲理的字眼啊!这个词预设了父母和子女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彼此权力不对等,身份不平等。父母对孩子空间的强行介入、干扰,不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压抑孩子的权利,压制孩子的自由和天性,在家里不讲公平……这样的家长难道不应该反抗吗?在我看来,如果你的孩子反抗你,我得恭喜你!反抗是生命成长的必须。孩子有反抗的意识和能力,说明一切还有救。真正在意子女成长、自我实现而不是关心自己的权力、面子的父母,一定会对子女的反抗表示理解、欣赏,甚至鼓励。”

亲子关系三要素

采访过程中,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理想的亲子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上海家庭治疗专家、心理咨询师宋晓林认为,理想的亲子关系首先要让孩子获得安全感。接受采访时她说:“依恋父母是孩子的心理本能,而依恋分为安全型、焦虑型、逃避型、紊乱型四种。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认为,安全型依恋需要家长做到4S即:Seen(理解,即要能用心感知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Safe(安全,即避免那些可能伤害或者惊吓到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感到舒服可靠)、Soothed(抚慰,即协助孩子处理情绪上和其他问题上遇到的困难)、Secure(稳定,即帮助孩子发展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稳定的幸福感)。”

宋晓林进一步解释,获得安全型依恋的孩子看起来自由而勇敢,敢于去探索世界,当他们需要的时候又随时能回到家人的身边。他们一般都更加平稳,性情温和、自信乐观。当孩子知道他们的父母爱他们不需要条件,无论因为什么原因出现了什么状况,爸爸妈妈和家人都不会抛弃他们,并且依然爱着他们时,他们心中就建立起了安全感,就为他们一生的幸福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他三种依恋又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宋晓林告诉记者,如果家长经常毫无缘故地离开、疏远孩子,或需要孩子争取才能获得父母的陪伴,让孩子感到困惑和沮丧,孩子就可能会形成焦虑型依恋。这样的孩子可能过于依恋家长,他们长大后往往很难相信别人。

“如果家长只是愿意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但不善于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就可能形成逃避型依恋。”宋晓林说,“这样的孩子认为让家长满足自己的需求的最佳方法就是表现得没有任何需求。他们逐渐脱离自己的情感,假装自己很独立,却很难认清自己的欲望,难以接近别人。如果孩子害怕家长,或者家长害怕孩子,就会形成紊乱型依恋。家长可能在某个时刻高兴并奖励孩子,而在另一个时刻为相同的行为发脾气,所以,孩子常常表现出暴躁和行为混淆不清,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安全感,长大后在成人的关系中既回避又感到焦虑。当有人离开的时候他们会感到绝望或过于依赖,当有人靠近的时候他们则又变得冷漠和回避。”

在教育心理学家邢小燕看来,和善而界限分明是理想亲子关系的必备要素。接受采访时她说:“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孩子在感觉好的时候更容易有好的行为,而不是感到恐惧、羞辱、压抑的时候。要让他们感觉好,就需要温暖、平和、互相尊重的亲子关系。所以和善是第一步。什么是界限分明呢?和孩子一起建立对双方都有利的家庭规则,当家长必须独自做出决断时,要坚定而和善,维护孩子的尊严,给予足够的尊重。有规则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家长要倾听、共情,与孩子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案。”

广东省珠海市心理咨询师雷云燕认为,富有启发性又能共同成长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最有利。接受采访时她说:“在多元化时代,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批判思维、眼界见识等都需要家长自身的知识,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一位中央美院的教授说,小时候家里随时都准备好了水彩、油彩、中国墨、水粉、油画棒、粉笔等各种能想象到的画画材料,整个屋子随她尽情涂抹,从不干涉。一位北大毕业的政界新秀说,他家两整墙的书,爸爸耐心地一本本拿出来给他讲,带着他讨论。一位斯坦福大学毕业的连续创业者告诉我们,在他家,辯论是常态,他的父母从来没有用权威压过他,哪怕他明显是在强词夺理,也耐心地与他辩个清楚……这就是富有启发性又能共同成长的亲子关系,以及成功而幸福的孩子。”

本刊认为,有安全感、和善而界限分明、富有启发性又能共同成长是理想亲子关系的三要素,尽管都做到不容易,但值得家长们努力,因为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起点,没有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了无成效。读者朋友们,您的亲子关系属于哪种类型?有没有改善空间?准备在哪些方面突破?欢迎来函参与讨论。

【编辑:陈彤】

推荐访问:家庭教育 起点 亲子关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