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公正

年终述职报告 时间:2022-03-22 11:10:59

作者简介:周 文(1980),男,安徽肥西人,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摘要:一九四九年以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成就更是备受关注。但社会公正问题也在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得以凸现。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在凸现社会公正的情况下,让社会的各阶层、群体、集团之间融洽、协调地生活。社会公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实现与否,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顺利构建。因此,以社会理性的视角,关注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国家现实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公正;社会理性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平等的人格、权利和机会参与国家事务,在此基础上实现各阶层、群体、集团之间融洽、协调地生活。中国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社会改革发展之后,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原先的以经济理性为指导的社会发展也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的加快,改变原先的指导思想,以社会理性的视角来指导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是我们必须加以探索的现实课题。

一、实现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

顾名思义,“和”者,和睦也,蕴含有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外和顺等深刻哲理;“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和谐是把“多杂导致统一”,“不协调导致协调”,使事物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一言以蔽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在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气氛良好,就是社会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总要求。

一九四九年以降,我国建立了一个总体性社会一即一种社会分化程度很低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国家对大部分社会资源直接垄断;社会政治结构的横向分化程度很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意识形态中心高度重叠;从纵向角度看,消灭了统治阶级,过去的“国家—民间精英—民众”的三层结构变为“国家—民众”的二层结构,精英的位置不复存在,国家直接面对民众。这种总体性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初百废待举的情况下的确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随着社会发展的向前推进,这种总体性社会导致了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作风盛行、行政效率低下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另外我国采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农村抽取资源支援城市建设,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严重的诟病。作为政治共同体中的成员,“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区别对待是一个社会公正得到充分体现的政治共同体所不允许的。构建和谐社会,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经济理性来指导社会经济发展。所谓经济理性,就是以经济指标来衡量政府管理,来指导公共政策的制定,以经济成果来提升政府的合法性指数。随着二十余年来的实践,我国在取得经济水平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社会两级分化日趋严重,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经济呈现年均9.5%的快速增长,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20多年里,中国也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5(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是0.4),贫富悬殊之大显然已经突破合理的限度且有继续扩大之势。除此以外,城乡差距问题、生产与消费发展不平衡与社会发展越来越不适应。这些差距显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相悖,这也是对原先的经济理性指导思想的挑战。一味以经济发展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忽略社会其它方面的发展,也有悖于社会的自然发展规律。社会生活系统的协调、稳定必然也受到影响。这些问题中,社会公正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有鉴于此,以社会理性的视角来指导公共政策的制定,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才是我们现实的路径选择。社会理性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寻求满足,在充分考虑各种社会因素的基础上寻求一个令人满意的或足够好的行动程序,而不是“经济理性”中寻求利益的最优。这一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相一致的。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和我国自一九四九年以来忽略社会发展分不开的。从一开始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到后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都导致了社会片面发展。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其它社会发展的基础,但经济发展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社会公正是经济理性指导思想所无法完成的一个目标。而以社会理性指导的公共政策制定要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让各阶层、群体、集团都过上一种和谐、安定的社会生活,实现社会公正,最终达致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鉴于此,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公正问题是无法规避的一个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

二、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社会公正界说

社会公正是有别于社会平等的概念。弗雷德里克森指出,所谓平等,意指某甲相等于乙;而所谓公正则是意指调整资源分享使某甲相等于某乙。由此可见,公正一词相对于平等的区别在于调整资源分享。而罗尔斯也提出“作为公平的正义”。由此可见,社会公正是与平等有关。社会公正包含平等的观念,但社会公正并不等同于各种平等概念。弗雷德里克森的社会公平复合理论指出,公平分为结果的平等和机会的平等。其中,结果的平等包括简单的个人平等、分割的平等、区隔的平等;机会的平等包括期望机会的平等和手段机会的平等。社会公正乃是以上述各种平等概念为基础,进一步延伸与修正而成的概念。社会公正之所以为平等概念的延伸与修正,乃是因为某些平等的原则并不能改善社会中的弱势者的情境,导致依据某种平等概念所做的行政行为,甚而促使了强势与弱势者之间的差距。

社会公正概念历来有自由主义(右派)和平等主义(左派)的区别。右派自由主义的极端代表则是自由至上主义者(liberalist),他们的思想根源于洛克、斯密的自由放任传统。基于反对政府专制统治的立场,自由至上主义者赋予个人自由以目的价值,否认任何以社会公正或大众福利为名的政府干预。左派平等主义的极端代表是平均主义者(egalitarian),他们以追求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个人权利的绝对平等为宗旨,否认包括个人天赋以及努力在内的一切源于自然的或社会的、主观的或客观的条件所造成的结果差别。基于社会公正的分歧,我们可以看出自由和平等乃是社会公正的两个维度。

强调社会公正并不是回到原先的计划经济时

代,吃“大锅饭”,而是在强调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通过资源的调整使人们都能相对平等地过上体面的社会生活。因此,政府作为公权力的代表理应在此发挥重要作用。而自由同样也是社会成员的一个基本的权利诉求。自由的社会生活是每一个人,因其为人的一个基本权利。自由是人的一直基本的生活诉求。罗尔斯为自由设置了一个优先序列:“只有自由的原则被满足后,其他原则才能发挥作用”;“自由只有为了自由本身才能被限制”。遗憾的是,生活中对自由的随意践踏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严重威胁到了社会公正的实现。我国在宪法中有各种自由之规定,但现实社会生活中实现自由的体制性规定明显欠缺。平等和自由是公正的两个内核,实现社会公正,就必须有实现自由和平等的各种体制途径,以保证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公正。

有鉴于此,新公共行政也把公正作为公共行政的第三个支柱,而把公共管理所提出的经济、效率作为与之相协调的另外两个支柱。而联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社会公正是其无法规避的一个方面,是其关键性的基础。只有实现了社会公正,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生活才是可能的、现实的。

(二)合理对待社会冲突,凸现社会公正

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让社会的各阶层、群体、集团之间融洽、协调地生活。但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的现象乃至社会冲突现象还很普遍。社会经济发展拉开收入差距是任何社会发展中无法避免的。在复杂的社会中,财富的分配显然是利益冲突的最重要的形式。我们对冲突历来有两种态度:正视和压制。我国原先的总体性社会是视社会冲突为社会不和谐的表现而极力反对社会中的种种冲突,更有甚者,为了显示我们社会的安定团结,对社会冲突采取了不当的措施。而另一种观点来自社会学家科塞的观点。他强调冲突对社会和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稳定的功能;促进的功能;激发的功能;重要的平衡机制等等。

随着我们对社会的进一步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冲突是一个社会的解压阀,对缓和社会紧张有解压功能。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利益分化的碎片化社会,社会公正的实现并不是可以在相对平静的状态中可以完成的。冲突的合理解决往往是社会公正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正视了社会冲突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社会冲突可以置若罔闻。相反,社会冲突是社会机体发育状态的指示器,通过它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否。柯林斯的冲突理论指出,冲突的根源有:1.支配他人的主观定义;2.不平等;3.强制力量。以平等和自由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化解社会冲突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础。

此外,化解社会冲突还依赖各种制度性安排。现实生活中,实现社会公正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民利益的诉求机制;表达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在公民的社会公共生活当中,只有建立了相应的机制,才能让自己的利益得到合理的维护和实现。建立和完善这些机制要贯彻自由和平等原则,使其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这样才能让人们有个健康和谐的公共生活,从而实现公正的社会环境。具体来说,培育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等等都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现实路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方面。

三、实现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考察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伟大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尤其是在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构建和谐社会。要在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发展之路。基于对社会公正的认识,我们要改变单一的经济理性的视角,转而以社会理性来指导我们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实现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在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以社会理性为指导,夯实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不行的。我们不能以经济理性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但经济发展对社会总体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经济发展是其它社会工作的基础,我们要探求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传统的经济理性背景下社会发展导致了环境污染、贫富分化、资源浪费都是社会的长远发展所不相容的。人和自然的和谐同样是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另外,以经济理性为指导思想演变为以政绩来提高统治的合法性也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政绩合法性是政府片面强调政绩来凸现政治的合法性。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泛滥便是在这一指导思想的严重后果。这也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发展。因此,以社会理性指导我国的社会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我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二)以社会公正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一九四九年成立以来,为了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国民生产,让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步入正轨,我们选择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农村地区抽取资源支援城市建设。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受到影响。改革开放以降,虽然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维持、弱势群体问题严重已经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件大事。社会保障问题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强有力的手段。人们的和谐安定是以生活有保障为基础的。原先的城市社会保障问题一种依赖于单位,但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城市的社会保障体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虽然城市的社会保障体制在探索现代社会的社会保障的道路上稳步推进,但远没有完善。比如,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占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还局限于家庭保障、土地保障等原始保障形式,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目前,农村地区的人们在医疗、教育领域的问题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事关人们基本的生存权、发展权。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公正的实现与否。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使之完善是实现社会公正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三)以社会建设为宗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构建,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生活中各种具体的制度保障。我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在宪法的制度文本中都有实体性规定,但具体到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这些实体性规定都缺乏制度性规定来予以支持。因此,许多实体性的权利都是有名无实。规范、落实这些实体性权利的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又一个重要的一环。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碎片化状态,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在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情况下,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社会建设要求我们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生活。妥善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的建设要在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情况下,加强政治协商会议作为联系各民主党派的纽带作用,作为社会各阶层、各社会人士进行交流的平台,积极推进政治生活的和谐发展。经济制度的建设主要是在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的同时,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同时,为在市场经济中遭遇挫折的市场主体提供退出的渠道。社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历来是比较薄弱的方面,表现为公民社会的发育滞后、人民生活中的诚信友爱等社会资本存量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非政府组织的发育与完善、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都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重要的是,通过完善这些制度,为社会公正的实现提供体制途径,更好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

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公正是贯穿于和谐社会构建过程的始终。社会公正不仅要在宏观的制度层面上有所体现,更要有各种具体的制度安排予以体现。有鉴于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做到:一方面,努力构建体现社会公正的各种制度,完善人们的利益诉求机制、表达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另一方面,以社会公正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去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贯彻、评估和修正。

[编 辑:壬 古]

推荐访问:和谐社会 视角 公正 社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