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与韩国安全战略的错位

年终述职报告 时间:2022-03-28 10:08:01

[摘 要]冷战后,东北亚地区承袭了朝鲜半岛分裂和南北对峙的格局,并被处于“一超”地位的美国所主宰。由于失去大国保护,朝鲜开发核武器力图实现安全自救。作为应对,韩国引入“萨德”。然而,“萨德”不能有效应对朝鲜的军事威胁,其战略手段与目标严重错位。该现象主要源于美韩同盟中韩国的从属地位以及美俄和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如果韩国要维护国家安全,应当把维护半岛安全作为战略目标,为此,其应当构建真正的南北互信以减轻对域外大国的战略依赖。

[关键词]东北亚;政治格局;韩国安全;战略错位

[中图分类号]D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7)03-0093-08

2016年7月8日,美韩就“萨德”入韩达成共识。今年3月7日,“萨德”的两辆导弹发射车运抵韩国。同时,星州高尔夫球场的土建施工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美韩部署“萨德”进入了多线并行的快车道。[1]综合特朗普政府对外政策的商业特质以及韩国的政治走势,“萨德”落地韩国木已成舟。根据韩国官方的表态,部署“萨德”是为了应对朝鲜的核武器和导弹威胁以保护国家安全。然而,如果说朝鲜对韩国安全构成威胁的话,其主要是火炮和短程导弹等常规武器,显然,对中远程导弹实施高空末段拦截的“萨德”无法应对来自朝鲜的威胁源。同时,从拦截距离和监控范围来看,“萨德”远远超出了半岛的防卫需求,[2]损害中俄的安全战略利益,必将遭到中俄的反制。在地区安全不保的情况下,作为“鲸鱼群中的一只虾米”,韩国的安全自然无法得到保障。可见,作为一项国家安全战略,部署“萨德”的战略手段和目标无法匹配,是一种典型的战略错位。本文试图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剖析韩国的“战略决策困境”,以期为东北亚平衡的安全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

一、冷战后东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与朝鲜核开发

“地缘政治是指那些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情况的地理因素的相互结合,强调地理对政治的影响。”[3](6)它是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战略的基本因素。正如汉斯·摩根索所说:“一国权力所依赖的最稳定的因素显然是地理……无论它今天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多么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所有国家的外交政策都必须考虑这一因素。”[4](152)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是韩国对外战略选择的国际政治环境,并制约其决策的模式、内容与实施。冷战后,东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承袭了冷战期间的若干特点,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冷战期间,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格局是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内核与缩影。苏联解体后,以往两极对垒、力量均衡的基本格局宣告终结,但以半岛分裂为基础的南北对峙犹存。对朝韩而言,分裂是历史的沉疴也是众多问题的根源,它产生了结构性矛盾。“一般而言,一个具有统一历史传统的民族均具有建立一个统一政府的志向,一旦分立政府,一般是相互排斥的,这是因为分立政府之间存在着为占据正统性与合法性而竞争的倾向”。[5](127~128)同时,“无论朝鲜还是韩国均对统一方式持警戒心理。” [5](128)“实现统一的过程如何对既成的利益分配结构进行调整、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格局。”[5](127~128)况且,“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半岛分裂为大国深度介入提供了空间,“它们分别通过与朝韩的安全合作机制在半岛内行使着自己的影响。”[5](128)基于这两个原因,“具有统一传统的朝韩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分裂,但彼此仍具有统一志向且处于对立状态的特殊关系。”[5](127)

冷战后,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首先,作为域外国家,美国一家坐大,主宰着东北亚国际秩序。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朝鲜、蒙古六个国家,美国虽然是东北亚的域外国家,但其影响是域内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主要原因是冷战后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经济实力方面,美国远超上述六国。按购买者价格计算(单位为万亿美元),1991年,美国的GDP约为6.174,2015年为17.947;同期,中国的GDP分别为3814.55(亿)、10.866;日本为3.537、4.123;韩国为3323.25(亿)、1.378;俄罗斯1992年和2015年分别为4602.91(亿)、1.326。 根据进攻现实主义理论,雄厚的经济实力必然衍生出强大的军力。[6](79~104)冷战结束以来,不管从各军种的战斗力、武器的先进程度还是实战经验来看,美国的军力稳居世界第一。同时,2000年至今,美国的军费开支占世界军费总开支的比例一般在40%以上。依靠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研发能力,美国在军力方面对其他国家保持着绝对优势。

其次,显性的两极对垒格局已经消失,但隐性的同盟对抗格局在日渐形成。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它规定了双方在受到外在武装攻击时相互全力援助的义务。[7](11)1961年苏联、中国分别与朝鲜签订《同盟友好互助条约》,除了上述条款以外,它们规定缔约方不得有任何反对对方的行为。苏、中、朝军事同盟正式形成。与此相对应,美国牵头成立了美、日、韩军事同盟。1950年,《美日安保条约》签订。1953年,《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签署,这些条约在彰显“强大的美国”存在的同时,规定“对任何缔约国的武装进攻也应认为是对任何一缔约国的本土或它在太平洋上所管辖的岛屿领土,或它在太平洋上的武装部队、公有船只或飞机的武装进攻。”[8] (51~56)这样,东北亚地区两大军事体系对抗的格局形成了。198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终止。1991年苏联解体。1993年,作为苏联遗产的继承者,俄罗斯对《苏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单方面作出解释:“如果朝鲜自己决定采取某种冒险行动,则军事援助條款不能生效。”[9] (28~31)亚洲版“华约”由此解体。但是,美国主导的亚洲版“北约”并未随之解散,相反,缔约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在继续加强。美国认为在欧亚这个重要的竞技场上其潜在对手可能在某一天崛起。为了维护自身的霸主地位,美国“特别注意最重要的赛手并恰当地评估这一地区的形势。”[3](53)为此,它加强了对中俄的围堵,也加大了对朝鲜政权更迭的力度。面对共同的安全战略威胁,中俄构建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朝鲜问题上,中俄也达成共识,共同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推荐访问:东北亚 地缘 韩国 错位 格局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