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二战后英美政党制度新变化

年终述职报告 时间:2022-04-04 10:08:27

摘 要:二战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英美两国的两党制发展也随之产生了新现象。本文在梳理英美两国二战后两党制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和比较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英美两党制出现的新变化、新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二战以后;英国;美国;政党制度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7.025

一、二战后英美两国两党制的发展演变

1.英国两党制的演变历史

二战以后的英国政党制度在表面上仍然呈现出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的局面,但在二战后的70多年的历史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导致政党竞争的格局使得英国的两党制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1945年至1970年间,这段时间英国的政党制度呈现出典型的两党制特点。在35年的大选中,工党和保守党中的一党总能赢得议会下院选举的胜利,组建单一多数党政府,其他政党并没有执政的可能。这一时期两大政党轮流执政,定期交换执政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大政党背后的选举力量持平,竞争不相伯仲。

1974年英国的大选揭开了英国两党制崭新的一页,首先无论是工党和保守党在得票率和下议院议席的占有量上都明显下降,第三大党和小党的得票额和占有议席数明显提高;其次工党虽然赢得了选举,但也成为二战后英国第一个少数党政府。自1970年开始两党力量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就两党相互对比而言,无论是从选票额还是议席占有率上差距明显变化,两党之间选票额超过4%的大选由6次,超过10%的有三次,最大一次是1983年的大选差距为14.8%,而席位上差距超过100席的有三次,最大差达254席(1997)。而与此同时,其他党派的实力迅速提升,仅就2015年大选而言,苏格兰民族党和自由党的竞争也成为英国政党制度的一大特色。在2015年的大选中,自由党仅获得8个议席,而苏格兰民族党获得56个议席,而在选民支持率方面联合王国独立党虽然只获得了一个议席却有着380万英国选民的支持。所以,1970年以后小党迅速崛起开始逐渐动摇英国两党制的根基,是英国两党制发展一个特点。

2.美国两党制的演变历史

1945年至1969年美国的总统选举呈出民主党一家独大的局面,在35年中民主党依靠农民-劳工-南方人联盟以及中产阶级的失业者、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和少数种族的大联盟加在一起组成的大联合 赢得了28年的执政时间,而共和党所赢得的两届总统任期,多依靠于艾森豪威尔的个人魅力。从1969年至2016年美国的总统选举开始呈现出共和党复兴的特点,虽然仍然是民主党和共和党交替执政,但在里根和小布什政府时期共和党的主张得到进一步推广。在这一时期美国的两党制生成了与以往以及英国两党制不同的政治现象。首先,是非党化趋势的发展和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的多数公民开始将自己的关注点由政党转向候选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无党派,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美国两党制的组织形式松散没有严格的党章、党纪约束。二是由于政党的威信的丧失,尤其是1972年尼克松“水门事件”的爆发使得政党系统更加软弱无力。其次,1992年由于第三方总统候选人罗思·佩恩的良好表现所导致的“选票分离”现象,即在选举总统时选举一个政党成员担任一个公职,选举另一个政党成员担任另一个公职。造成“选票分离”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的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的分离,使得美国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于选举的重心有所差异。这使得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各分裂为“总统派”和“国会派”,也使美国选民在选举中“跨党投票”,由此造成美国总统职位同国会的多数党经常分属于两个不同政党的独特现象。最后,是由于“分裂性政府”导致的政府关门危机频发。仅以2013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关门危机为例。造成此次政府关门的原因就在于众议院和参议院分属不同党派,众议院由共和党控制而参议院则由民主党控制,使得民主党总统奥巴马的医疗改革计划无法通过。

二、二战后英美两国政党制度的新变化

1.意识形态领域和经济政策

首先,二战后英国两党制的发展由“共识政治”走向离心竞争,呈现出明显的左右两翼的特点。在1945年至1974年间表现为工党向右倾,保守党向左倾,即共识政治;在1974年至今表现为保守党右倾,工党先左倾而后转向中间路线,提出第三条道路的主张。按照戴维·米勒的《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于西方国家左右两翼政党的一般主张,大致上左翼政党偏向于追求社会中下层的利益,主张国家干预市场;在政治上,左翼政党赞同变革维新,主张主权在民,要求最大限度的扩大公民自由和道德自由以及政治事务中的平等等主张。而右翼政党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赞成由国家组织的社会保险机制;在政治上安于现状,反对人民主权,着重社会和经济不平等带来的利益,倾向于民族主义等主张。就此而言英国的两党虽然同样是资产阶级政党,但是两党代表着英国社会不同的阶层。保守党的选民主要来自于企业财团、公司经理和农场主等中上等阶层,而工党的选民主要来自于产业工人和行业工会。

落实到英国两党的具体政策上可见一斑。就工党而言,1945年的大选中工党明确提出了一个以混合经济、充分就业、福利国家为主要内容,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为支柱,以社会平等为追求目标的竞选纲领,这是工党在新时期下对自己传统左翼价值观的延续,与以往不同的是,在纲领中工党与以往自己所追求的建立公有制社会的激进主张出入较大,所以工党呈现出右倾的特点,赢得了大选,取得了执政的成功,这也迫使保守党开始左倾,接受工党的政治主张。当艾德礼工党政府成立后,保守党及时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先后推出像《工业宪章》、《农业宣言》等具有工党特色的政治文件,这缩短了保守党和工党的政治差距,使得保守党在1951年重返政府并连续执政13年。与其他时期不同,由于工党的右倾和保守党的左倾,使得英国政党制度出现的“共识政治”的现象。而后英国两党改变了以往的政治共识现象,开始从向心竞争转向离心竞争。这一时期,保守党开始向右倾转变,最典型的就是在1979年至1990年由撒切尔夫人所推行的“撒切尔主义”;而工党也开始左倾,提出了具有鲜明激进左倾色彩的治理方案。保守党的“撒切尔主义”先后赢得1983年、1987年和1992年大选,但在保守党执政期间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工党及时改变自己的政策,从左边转向中间,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理论,执政开始走向中间化。

与英国的两党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领域的色彩不同,美国各政党之间意识形态色彩淡薄,两大政党的政治政策和主张基本保守,走中间路线,不极端。在二战后的70多年时间里,并没有出现像英国这样特点鲜明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争。就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届政府的具体经济政策而言,可见一斑。1969至1974年,共和党尼克松主政时期推行“新联邦主义”政策,对以往联邦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进行调整;1977年至1980年,民主党卡特政府实行反滞胀经济政策;1981年至1992年,共和党里根、布什政府时期推行振兴经济政策;1992年至2000年,民主党克林顿政府加大政府对国家经济复兴的作用,推行以“增收节支”为特点的经济复兴政策;2000年至2008年,共和党小布什政府则推行的与克林顿政府相反的经济政策,虽然目标一样,但手段相反;2008年至2016年民主党奥巴马政府则开始沿袭罗斯福“新政”的传统,发挥政府的作用解救经济危机。所以与英国两党制不同,美国的两党之间的较量不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背后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两大政党之间的经济政策之上的不同往往在于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两党都能因势利导,妥善的根据时代背景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不拘泥于历史传统,固步自封,这是促使美国两大政党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两党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方面,共和党和民主党自发展稳定以来,两大政党都信奉资本主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利益集团在美国两党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上述美国各届政府所推行的经济政策,其目的都是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只不过存在着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自二战结束后,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思潮先后在美国盛行,两大政党的意识形态色彩淡薄,很少进行激烈的意识形态之战。“在美国的政党制度下,明智的政党领袖总是按照中间路线,而避免采取可能使大部分选民惊慌和疏远的极端做法。候选人如果不走中间路线,就会冒失败的危险。” 与其他国家相类似,美国两党中也存在党外有党,党内有派的政治现象。正因如此,两大政党都避免极端倾向,使得美国的两党没有像英国的两党中的工党一样信奉费边社会主义以及明确提出“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通过对比,美国的民主党和英国的工党政见相似,在国内政策上,都比较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重视社会福利,强调穷人利益。而美国的共和党和英国的保守党则属于另一种政见的党派,它们更多强调小政府,削减福利,减税,充分市场化、自由化,放松(对经济的)控制。所以,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的两党制开始呈现出与美国两党制相同的特点,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的政治主张越来越偏向中间路线,尤其是布莱尔政府与克林顿政府时期,英美的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越来越小。

2.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

(1)美国“分裂性政府”

1989年共和党人乔治·布什当选为美国新一任总统,虽然共和党人赢得了选举却在国会选举中输给了民主党,这也反映出美国两党制中的又一特点:“分裂性政府”。理解这一概念,要结合前文所论述的“跨党投票”和“选票分离”现象,美国的国会选举和总统选举与英国额选举不同,参众两院的议员由各州选民选举产生,而总统是由各州选出的总统选举人选举产生的并非国会。两大政党之间竞选和争夺的主要目标是总统职位,而非国会的议席数量,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的是执政党,失败者为在野党,而两党在国会议席中的席位也与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地位无关。执政党如在国会两院均获得获得多数党地位,则可称为“统一的政府”。相反,则被称为“分裂的政府”。虽然,美国国会中的多数党与少数党之间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执政党与反对党关系,但是在总统竞选中失败的政党仍然可以通过否定总统的提案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与英国的两党制的运行有着相似之处。按照英国宪法惯例,执政党是指的在下院议席中占有多数席位的政党,而反对党专指在下院议席居第二,它享有与执政党同等的法律地位,号称“英王陛下的反对党”。由于英国的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同,所以在英国议会选举中失败的政党则称为反对党。在执政党执政时期,反对党负责组成与执政党相抗衡的“影子内阁”,处于“候补政府”的地位,能对执政党进行有效的监督。

(2)美国联邦政府关门危机

2013年10月1日至17日的美国联邦政府非核心部门被迫关门就是“分裂性政府”的表现。在当时由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与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就总统奥巴马的医疗改革计划互不让步,众议院三次不同版本的临时拨款议案,都与阻挠奥巴马医改实施的内容相捆绑,均未得到参议院通过。联邦政府遂于2014财年开始的第一天10月1日起部分关闭。最终,经过16天的反复博弈’美国国会两院通过了2014财年政府预算与调高公共债务上限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政府关门告一段落。该现象的频繁出现,反映出美国执政党与在野党在施政过程中存在着责任不清、界限不明的现象,与英国议会两党制下的责任政府和责任政党政治特点迥异。其根本原因在于英美两国结构设置上的不同。虽然英美两国在分权上基本上都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使。但是,美国主要是践行的以部门权力制衡部门权力的制衡原则,具体表现在国会中参众两院的权力平衡、政党政治的平衡等方面。而英国的政体形式则体现出议会至上的原则,其所要体现的国家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一般是通过反对党来实现。议会中的反对党通过监督、制约执政党及其内阁,迫使其让步,进而实现权力的制衡。

三、结语

英美国家的两党制发展历史悠久,在不同时期特点迥异,其根源在于两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通过分析比较两国政党制度的特点,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政党制度,无论政党制度在历史的发展中如何变化,归根结底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真正符合本国国情的制度,才是好制度。其次,政党制度是民主制度的表现。通过分析二战后英美两国的两党制,不难发现,通过两党之间的有效竞争,有利于实现本国民众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可以避免特权阶层对于政治的垄断,虽然英美两党制仍有其弊端,但是确实有利于扩大民主的范围,保证社会政治生活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美]伯恩斯:《民治政府》,陆震纶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美]哈德罗 F 戈斯内尔等著,《美国政党和选举》,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出版

[3]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周淑真、袁野《美国政党政治与政府关门危机的关系》;《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5] [英]维尔著,《美国政治》,王台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

作者简介:

李子昂,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政党 战后 英美 新变化 制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