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专业化”得到彰显,“语文化”瑕疵出现

年终述职报告 时间:2022-04-04 10:10:33

从宏观看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秉承往年风格,对《考试说明》贯彻得中规中矩,试题风格朴实、平淡无奇,创新之处甚微,但从试题内容选择、问题设计的角度、能力要求、试题形式呈现等微观方面看,整个试题风格还是具有“专业化”得到彰显和“语文化”瑕疵出现的特点。

一、“专业化”得到彰显

即把专业历史研究的一般程序、范式及技巧渗透在整个历史试题中,借以考查考生学科能力与素养,通常史学研究流程为:“为解决现实问题——收集有关史料——以史学范式为视角——对史料开展研究——形成史学成果解决现实问题”。

1试题内容呈现以各种史料文本为抓手。

我觉得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卡夫卡

万物有本然,终不为他者。——约瑟夫·巴特勒

历史是指已经发生过的一切事件或过程,具有不在现场性、逝去性、一维性、不可回溯性等特点,在坚实的无数碎片史料文本基础上得到了体现,是史学的生命,一方面历史学家想如实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揭示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也只有借助史料文本这一抓手,对史料文本进行考证和解释,才形成 “史实的确认、史事的理解、历史规律的概括及历史意义的评价”等认识层面,正如兰克说:“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另一方面史料文本当然也是检验历史认识成果正确与否的客观证据。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在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中残留或保存的各种痕迹实物资料和文字资料,具有真实性、直观性、现实性等特点,具体表现为:“档案材料、古代文献、史家的历史著作、史学论文、一幅画、统计数据、民间歌谣等”形式,而综观2014年江苏历史卷在试题内容选择和呈现上都充盈着史料文本被充分运用这一特点,史料的价值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每一道试题问题设计上无不以史料文本为抓手,为依托,史料文本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如有第6题关于民国初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漫画资料,有第11题李岚清的篆刻方印资料,有第8题的建国初新闻报道史料文本,有第1、2、3、4、12、13、16、21、22、23、24、25题运用历史文献典籍文本,有第15题充分运用图表统计文本,有第9、10、17、19、20题引用学者观点史料文本等等,不难看出命题者想通过史料文本为媒介,一方面体现命题“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是实现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全面考查的重要载体,具有历史专业研究的味道。

2试题问题设计以多种史学范式为视角。

史学范式是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研究、理解历史问题的一把“钥匙”,是历史认知和诠释的不同视角和方式,有利于全面地、科学地恢复历史发展的真相,有利于多角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意义的评价,相互弥补历史认识的局限性,当前历史研究有现代化史学、文明史学、整体史学、生态史学、社会史学,计量史学,比较史学,心理史学等范式。而综观2014年江苏历史卷充分借鉴、吸纳并运用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范式,考查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认识和评价同一或不同历史事实问题的能力,如第15题充分运用计量史学,计量史学是运用现代数学,定量地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再现历史事实的真相,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评价历史的意义,此题是揭示苏联农民平均税款变化的原因。还有运用比较史学理论,比较史学是指历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历史事实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第1题再现儒家思想的变化,第2题反映唐朝不同时期对“市”的具体管理变化,第3题揭示古代不同历史阶段“印刷术”的发展变化,第21题比较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央权利中枢如何进行调控的。第8题运用社会史学范式,它以人们的群体生活与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迁移、社区物质与精神生活习俗为研究范畴,揭示它本身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其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第8题李长凤老大娘当选人大代表情况。第23题还运用现代化范式,考查探究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3试题内容选择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

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历史学家追寻历史,研究历史,追溯历史的根源,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正确答案,卡尔认为:“只有借助现实,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显然现实问题是历史研究的动因和契机,综观2014年江苏卷在试题内容选择和呈现上体现了历史学这一特点,它没有回避现实热点、焦点问题,以现实问题为试题命制的切入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的基本理念,考查考生从历史学习中吸取来的智慧,学会解释和评价、理解现实热点、焦点问题的能力。如第4题明王朝海洋政策,可以探究当前海洋意识的历史根源,第19题反映美国在当前世界政治格局上想推行单级世界意图但又力不从心的现状,第20揭示当前经济全球化存在的现实问题。

4试题能力要求以专业化学术理论成果为最高标准。

专业学术论文是历史学家历史研究的理论成果,是历史学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而2014年江苏卷第22题在试题呈现上出现了“王韬课士的近代性”的主题历史小论文形式,它秉承了往年试题小论文风格,但要求更高,首先理解“近代性”历史概念,论文字数要求到280字,比往年多了30字,更强调思维方式要有层次性、逻辑性、整体性,是名副其实的历史专业学术论文的“翻版”,它不仅能够综合考查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达到高校选拔考试的功效。同时也能够服务于为将来高校专业历史人才培养的需要,它是选拔更好的一批专业苗子的一种途径。

二、“语文化”瑕疵出现

即试题的问题设计、能力要求等方面与高中语文试题风格大致相似,仅仅考查考生阅读与理解文本的能力,具有脱离历史学科专业特色的本味。

1选择题“语文化”倾向。

2014年江苏历史卷20题选择题在试题的问题设计上和能力要求上呈现了“语文化”倾向的瑕疵,如在选择题的题眼问题设计上20道选择题几乎有一半以上出现“说明了”“反映了”“表明了”“可见”“可知”“概括”“旨在”“推断”等低层次获取信息问题要求的字眼,显然考查能力要求很低,甚至其中有的问题设计要求没有一点思维含量,只要读懂题干材料,答案就自然浮现出来,不需要于任何历史专业知识相联系,与高中语文试题风格一模一样。

2材料解析题“语文化”倾向。

2014年江苏历史卷材料主观题在问题设计上暴露了“语文化”倾向的瑕疵。如第21题: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再如第23题问题设计: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这样能力要求呈现,这样的问题设计太简单,答案明显直接来源于材料中,只要认识汉字就能知道问题的答案了,问题设计的功效仅仅起到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能力和语言归纳能力的目的,与学科能力要求相差甚远,与高中语文试题没有两样,更谈不上学科专业特色的体现,结果会产生“教与不教、学与不学一个样”的局面,会对中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产生负面影响,显然与新课程设计思路相悖。

三、备考启示

1抓大放小,突出重点主干知识。

以《考试说明》规定的具体考点范围为底线,再以近三年高考试题涉及的主干考点知识为抓手,对考点知识进行研究,依据试题涉及的频率大小可以排列分类,知道哪些专题考点是历年高考常考的重要考点,知道哪些专题考点是从来没有涉及过的,坚持抓大放小原则,进行大胆删减这些考题从来没有涉及过的专题考点,突出关注历年涉及的重点主干考点知识,然后再对那些重点主干考点知识的学习进行全面地“深挖取”,力争达到“理解透”的程度,实现有的放矢、高效备考的效能。

感情世界里的孤独,有时候像黎明前沉寂的雪原,喧嚣都在梦里,温暖亦如此,声音落入风中,万劫不复。——理查德·耶茨

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毛姆

2通过研读史料,培养学科能力和素养。

《考试说明》的命题指导思想指出: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及近三年试题呈现上确实也体现了新材料的功效,因此在复习备考中不妨可以运用教材中所引用的史料,也可以筛选经典一手史料,以此为依托,对史料进行抽象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研读,一方面来归纳考点史实的真实内涵,分析历史发展原因、准确评价历史事物。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形成论从史出的观念。

3运用多种史学范式,提高学生多角度认识历史的能力。

现代化史学、文明史学、整体史学、生态史学、社会史学,计量史学,比较史学,心态史学等范式在新高考试题中不断体现,成为新高考一大亮点,不同的史学范式就是研究史学的不同角度,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多棱镜,可以五光十色,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可以从不同的史学范式角度来理解、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冲破传统历史思维定势,引导学生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4关注时代热点、焦点,研究命题切入点。

热点、焦点问题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切入点,是高考试卷命题内容现实化的表现,是历史学科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的反映,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要关注时代热点、焦点问题,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要尽量把考点知识的内容能更多地联系现实热点、焦点问题,密切与现实社会的历史联系,用汲取来的历史智慧正确分析、研究现实问题,培养现实意识。

5加大对试题结构研究,提高应试技巧。

试题结构研究是备考复习的重要环节,往往被许多师生忽视,只有确实加大对《考试说明》典型题示例部分和近三年高考试题命制结构的研究,才能发现试题命制的规律,把握命题的走向,形成科学的解题技巧,才能在实践备考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访问:瑕疵 彰显 专业化 语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