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关于朝鲜第四次核试验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年终述职报告 时间:2022-04-06 10:19:56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新闻语篇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分析对象,并不是对客观事件的客观呈现。本文以Fair clough的语篇三维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及物性为分析工具,采用对比的方法,对《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关于朝鲜第四次核试验报道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由于政治和文化方面因素的影响,中美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旨在提高人们阅读新闻语篇时的语言意识。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系统功能;朝鲜第四次核试验

一、引言

新闻语篇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分析对象,但它并不是对客观事件的客观呈现。新闻常常借助于语言这一外衣来宣传巩固它代表的阶级的价值观,意识形态,而语言则使这种价值观,意识形态变得合法化和习惯化。北京时间2016年1月6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签署命令,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试验,这是继2013年朝鲜第三次核试验的又一次试验,中美等国际各大媒体对此事均进行了报道,但报道的背后隐藏着各个国家对此事不同的观点立场及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于1979年首次出现在Fowler等人的language and control这部著作中,它以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为主要目标,以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为研究重点,得到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Fair clough的社会文化分析法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源泉,对分析大众语篇尤其是新闻语篇,进而揭示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及权力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方法

1、理论基础及方法

本文将采用Fair clough的语篇三维分析框架理论,并结合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对《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关于朝鲜第四次核试验报道进行定量的对比分析,旨在揭示中美对朝鲜第四次核试验的态度,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提高人们阅读新闻语篇的语言意识。关于语篇与社会结构间的关系,Fair clough(1992)认为语篇与社会结构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社会结构塑造了语篇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语篇构建了社会结构,语篇的生成源于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两方面的选择。因此,他提出话语事件是由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部分组成的,并提出对语篇的分析应该有三个维度,即描述,阐释及解释。描述是对文本层面的分析,是对文本内容及形式进行语言特征方面的分析,涉及的有及物性,分类,转换,情态,衔接等。阐释处理的是文本与话语实践间的关系,是对文本的生成,传播及接受过程的分析,对语篇进行互文性分析则是这一维度的重点。解释处理的是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间的关系,是对社会文化语境,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紧密相关的是Halliday的功能语法,Halliday(1994)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对主客观世界的反映,人际功能反映的是人与人间的关系,语篇功能是将语言与语境相联系的功能。在社会文化等的制约下,它们分别通过及物性系统,情态系统,主述位系统等来表达意义,生成相应的结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语篇总是和一定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其中,及物性系统是一个语义系统,它将主客观世界,人类的经验分成了诸如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及存在的六个过程,以及各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2、语料来源

朝鲜于2016年1月6日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本文的六篇语料来源于《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对该事件的报道。《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均是中美国内较具权威的日报,选自其上的语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性。同时,对六篇新闻语篇进行及物性分析,分析只涉及过程本身和过程的参与者,不考虑与过程相关的环境成分。

选自《华盛顿邮报》的样本有:样本1:A North Korean H-bomb?Not likely,experts say(2016.1.6);样本2:Global powers condemn North Korea’s nuclear weapons test(2016.1.6);样本3:Kim Jong Un celebrates his birthday with a bang as he seeks to cementrule(2016.1.7)。

选自《中国日报》的样本有:样本4:DPRK says it has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1st hydrogen bomb test(2016.1.6);样本5:China firmly opposes DPRK"s nuclear test(2016.1.6);样本6:World concerns about DPRK nuclear test(2016.1.6)。表1和表2是对这六篇新闻报道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中美对朝鲜第四次核试验的报道中,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占的比例均高于心理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其中,物质过程所占的比例最高,行为过程最低,因此,本文只考虑前三个过程。

三、结果与讨论

1、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是一种“做事”的过程,涉及的有动态动词,动作者和动作目标,一般是对事物的客观呈现和描述。在《华盛顿邮报》的146个过程中,有72(49%)个物质过程,在《中国日报》的64个过程中,有42(66%)个物质过程。物质过程的比例在双方的报道中均是最高的,这说明中美对朝鲜第四次核试验事件进行了相对客观的报道。但是,《中国日报》中的物质过程的比例高于《华盛顿邮报》,因此,中方的报道更为客观。表3是对新闻语篇中的物质过程的部分举例。

表3:《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报道中的物质过程举例

从表3可以看出,关于朝鲜第四次核试验这一事件,中美报道均选择朝鲜或平壤做动作者,说明朝鲜是此次核试验的责任方,目标多是对核试验的呈现。但是,双方在动态动词的选择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日报》选用的动词是像carryout这样较为中性的词,而《华盛顿邮报》选择的是像design这样表一定目的贬义词。这说明中方的报道更客观,美方的报道则透露出对此次核试验的消极反对的态度。同时,关于中美两国对该事件的态度,美国报纸倾向于选择美国、总统Obama及相关的机构做动作者,以表明美国政府对朝鲜第四次核试验的反对与谴责,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抵制朝鲜。同样,中国报纸也倾向于选择中国做动作者以表示中方的观点以及对核试验的不赞同。

2、言语过程

言语过程是一种说话交流信息的过程,涉及的有讲话者,受话者和讲话内容。言语过程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政府机构或权威人士的话,来表达某一报道的观点立场,间接地传达新闻背后的意识形态。言语过程在《华盛顿邮报》中的比例是25%,在《中国日报》中的比例是23%。二者的比例较接近,这说明中美报道都用了相当幅度言语过程,来表明各自的观点立场。

但是,中美报道在选择讲话者时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表示说的动词差别不大。《华盛顿邮报》中几乎所有言语过程的讲话者都是美国政府,官员或专家。如,White House press secretary Josh Earnest said……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alled for……Samantha Power(the U S.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Nations)said……Michael Madden(who runs the North Korea Leadership Watch website)said……他们一方面表示了对朝鲜成功进行第四次核试验的怀疑与不信任,对朝鲜领导人的贬低,另一方面表达了美国可能对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反对朝鲜。而《中国日报》中言语过程的讲话者主要是美国、韩国及日本,而非中国。如Park’s spokesman said……The U S. government said……Japanese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said……讲话内容主要是关于这些国家对朝鲜第四次核试验的态度或欲采取的措施。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较为主观,《中国日报》的报道较为客观,中美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显而易见。

3、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是对事物间关系的反映,可以直接地对事件做出评价或判断。关系过程有“归属”和“识别”两类,每个类别下又可进一步分为“内包式”、“环境式”和“所有式”。关系过程在《华盛顿邮报》的比例是20%,在《中国日报》的比例只有8%。这说明美方的报道没有中方的报道客观。究其原因主要是美方表达了对朝鲜有能力进行第一颗氢弹实验的怀疑及对其领导人的不满,用了较多的表关系过程的句子,而中方没有明确表达中国的态度,报道仅仅是对朝鲜、韩国和日本报道的引用,因此更为客观中立。

四、结论

新闻语篇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分析对象,本文在Fair clough的语篇三维分析框架的指导下,应用Halliday的及物性理论,主要从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三个方面对《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关于朝鲜第四次核试验报道进行了对比的定量研究,发现《华盛顿邮报》对该事件报道时显得更为主观,对朝鲜的态度更为直接和强硬,而《中国日报》则显得更为客观,更为中立。究其原因主要有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因素。首先,美国与朝鲜自朝鲜战争时期起就存在着利益等方面的冲突,中国与朝鲜则保持着友好关系。其次,美国的文化属于个人主义,中国则属于集体主义,追求的是世界的和平,因此,两国新闻报道的背后存在着较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2] Fairclough N. Discourse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PolicePress, 1992.

[3] 辛 斌. 批评语言学:理论及应用[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4] 赵秋红. 及物性理论在英语新闻批评性分析中的应用[J]. 双语学习, 2007(6):135-136.

[5] 辛 斌, 高小丽. 批评话语分析:目标、方法与动态[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4):1-5.

【作者简介】

张靖霞(1992—),女,汉族,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5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分析。

杨向蕾(1991—),女,汉族,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5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推荐访问:华盛顿邮报 朝鲜 核试验 新闻报道 第四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