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防止现代化挫折的基本经验研究

年终述职报告 时间:2022-04-08 10:08:24

摘 要: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各个阶段都遇到了不同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在“世界历史”趋势之下,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的东西重叠地存在着,早发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多形态性、多面性的干扰因素增多,不均衡现代化挫折明显,对这些不利因素处理不当会加大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风险症候群,增加现代化的潜在成本。为此,以党在新时期领导现代化进程中注意防止中国现代化挫折为视角,用高度的问题意识观照新时期我国现代化进程存在的挫折,深入系统总结党在各个阶段成功破解风险与挑战,防止现代化挫折的基本经验,对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现代化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把握中国现代化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挫折;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5-0020-03

现代化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系统内外变迁进而形成一种社会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各结构内部的分化与整合又是结构系统的持续变迁,进而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因此,现代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进步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现代化的挫折难以免除,现代化挫折具有全球性。有关现代化挫折的理论,在当代引起了国外学界的关注。美国社会学家列维、日本学者富永健一和以色列的艾森斯塔特教授等一大批学者认为,即使有早发展国家的援助,后发展国家并不能由现在的传统社会自动转化为现代社会,其间还存在着现代化挫折的显著问题。因此,“现代化挫折”是指:由于现代化的发展并非直线进步,以致在现代化不可逆转的进程中出现社会关系的失衡或社会流程的紊乱与倒退,造成现代化在一定时期停滞、混乱状态[1]。总体来说,三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发展是顺利的和健康的,但这期间也不断遇到各种风险与挑战。

一、新时期党在各个发展阶段面临的现代化风险与挫折的挑战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时期风险与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时期,即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一时期主要挑战是“左”和右的倾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干扰,在思想上和理论上把握社会主义和市场结合的方向问题。右的干扰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左”的干扰是固守传统社会主义观念,这些思潮任其发展都会造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挫折。右的倾向是以私有化的市场化为趋向,这一趋向会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走上邪路。“左”的倾向固守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从1990年下半年起,改革遇到瓶颈,姓“资”姓“社”的争论引发了对改革开放的质疑,“左”的干扰又出现回潮,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论争。计划还是市场已演变成“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苏东剧变,苏联解体,这时的中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还是走回头路,或是走向西方化的市场经济道路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选择。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的风险与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即1992年到2002年,这一时期主要挑战是敢不敢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效率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与体制,在中国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挫折的危险性来源主要是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的体制和观念。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自然经济导致了我们所固守的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绝对平均主义的价值观,“均平优先、均中求富”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公平的片面理解。应当说,平均主义的价值观在这个时期已经产生了思维惯性并积淀为一种文化无意识。“不患寡而患不均”被一厢情愿地理想化,成为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而构造出来的认知乌托邦。同时,自给性的生产和封闭性的流通是平均主义的两个主要特征。作为一个有机体的社会组织,其经济行为与观念也会渗透于其他领域和环节。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分散的小农个体经济和与之同步的高度的封建集权体制形成难以分割的因果关系。因此,封建残余的影响仍然无法彻底铲除。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的风险与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即2002年至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一方面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和社会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潜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也需要一个完善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急剧分化,各种社会力量的博弈、社会规范片段化、新旧社会制度要素的对立与冲突、收入差距过大、腐败突出、环境污染、高科技风险、心理信仰危机等“类发展困境”也在不断涌现。首先由于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导致市场机制不能自发实现社会公平收入。而以盈利为最高目的的市场经济规则也无法承载代际公平,容易忽视损害代际之间的回报和社会成员后代的发展潜力。其次,我国的政府主导型现代化模式也给权力寻租留下了隐患。再次,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最后,社会分化也造成了部分社会成员有法不依、信任度降低、生活意义丧失、抑郁症增加、自杀率增高等心理信仰危机。这意味着社会分化产生的异质性超越了原有的规范,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所蕴含的结构性变迁与社会分化的趋势在客观上提出了新的整合要求。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防止现代化挫折的基本经验

(一)党所具有的高度敏锐的忧患意识、问题意识与前瞻性思考是防止现代化挫折的重要的主观条件

现代化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技术、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又是一个异常迅速的社会变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现代化变革过程则更为艰巨复杂。作为指导这一变革的中国共产党保持了高度敏锐的忧患意识、问题意识与前瞻性思考。邓小平在改革前期根据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对社会动乱引起现代化的中断保持着高度警惕,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他特别强调,现代化建设起来难,垮起来是一夜之间!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可见,邓小平对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不断遇到新问题具有高度的预见性。

在中国改革的第二阶段也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阶段,面对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与重大灾害等种种内部挑战,也同时面对着国际金融危机与竞争压力的外部挑战,国内国际局势交错使得执政环境愈加复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着忧患意识。在中国改革的第三阶段,也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问题,不断提高应对国内外各种考验和风险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①习近平当选新一届中共最高领导人后多次强调要有忧患意识。对于经济工作,他指出既要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对于国防工作和军队建设,他强调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这些,充分体现了他放眼全球的战略视野、居安思危的战略清醒、应对挑战的战略定力和谋划全局的战略筹划。可以看出,在指导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党所具有的高度敏锐的忧患意识、问题意识与前瞻性思考,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它把忧患意识与解放思想相统一,与放眼世界相统一,与实干精神相统一,正是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指导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才能越过现代化的激流险滩,乘风破浪,胜利前进。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与制度三位一体是防止现代化挫折的根本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与制度三位一体,既尊重现代化的普遍性,反映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同时又从发展条件、价值取向、内在关系等方面指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在现代化的普遍性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与制度三位一体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一则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各方面由传统到现代的变革;二则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分别从经济关系、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上表明了现代化的共同性。三则市场的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促进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源优化配置,是现代化的发展机制。四则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这就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上肯定现代化的共同性。

在现代化的特殊性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与制度三位一体表现为:首先,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现代化的方向是现代化发展基本趋势的客观反映。由于社会制度发生的历史条件不同,各国在现代化价值追求上是不同的。决定当代中国现代化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基本国情、广大人民利益、现代化实践的指导思想、现代化的主体、领导力量、政治保证。“三位一体”从实现全体人民比较富裕、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表明中国现代化价值取向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价值取向的不同特点。其次,现代化的实现条件。实现现代化离不开一定条件,“三位一体”表明中国现代化条件与发达国家现代化条件的区别。这个条件要求实现中国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现代化的这些特殊性决定实现现代化必须走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和经验。最后,现代化的内在关系。“三位一体”表明中国现代化是需要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协调一致的,它们统一于社会整合的目标模式,即促进社会结构的正向分化,建立一种和谐的、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结构,保障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发展。

(三)正确理解与处理探索现代化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加强二者的良性互动与有机统一是防止现代化挫折的重要方法

在世界现代化的发展中,如何指导本国现代化的方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发展缓慢,且出现问题与挫折缺乏前瞻性、可控性。后发现代化国家一般都是政府主导型,现代化的规划性非常重要。但由于现代化没有经验,很难制订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计划,往往因出现危机与挫折而中断。如何把探索的可行性与计划的科学性结合起来,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国在现代化的建设中,能够把现代化的步骤与目标、现代化的眼前与未来、现代化的实际举措与发展方向有机结合起来,很重要的是有一个科学领导现代化的方法,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与其他国家的转型经济相比较,中国有自身的特点,规模比较大,差异也很大,现代化的探索是一个自下而上试验和实验摸索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照,甚至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一切都得依靠中国人民自己去闯去试验和实验。最早是宝安县先试验,接着推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安徽小岗村先试验,然后再推开;在四川进行国有企业的利润流程实验;以及股票市场试点,开办经济特区等,都是实验和试验摸索的过程,这样就促使中国改革以不断试验和实验为特点,基本造就了中国改革的基本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随着现代化实践的深入,要求政府当好舵手进行自上而下的全方位“顶层设计”。在现代化建设初期,中国党和政府就提出了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提出了三步走的顶层设计方案,从实践过程来看,也是这样走过来的。随着现代化的逐步深化,现代化要素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在摸着石头过河基础上取得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加强顶层设计也越来越重要,且实现顶层设计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党和政府对贯彻它也越来越具有自觉性。习近平在总结改革开放的方法论时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2]这是对党和政府领导改革开放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把大胆探索与慎重决策有机结合起来,把局部与全局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持久性、连续性、和谐性的有机统一,是防止现代化挫折的重要方法。

(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防止现代化挫折的关键条件

现代化过程出现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能否不因问题而成为现代化的挫折,则是可以避免的。能否防止现代化的挫折关键在于指导现代化的政党的执政能力。执政能力在防止现代化挫折问题上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的执政能力能够自觉适应现代化的变革要求,顺应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防止因自身管理体制与方式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而使现代化发生挫折。二是好的执政能力能主导现代化发展的方向,避免、纠正、克服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引起的混乱而遭遇的现代化挫折,从而保证现代化有序发展。中国共产党经过六十多年的执政,累积了丰富的经验,经受住了长期执政的考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的条件下在执政实践中砥砺前行,为适应现代化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巩固社会主义民主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立了政治权威。根据现代社会的新要求,科学实现党的权威型转型,以法治代替人治,以形成社会理性的秩序,从而努力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和公民的民主权利;积极通过法制建设将党在执政中政治权力的范围和限度、权力运作等问题转换为法律问题,消解政治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防止国家权力运行和社会秩序的维系缺乏相应的法律控制而导致人亡政息、社会动荡现象的出现。权力的获得或转移受到宪法规定的程序限制,就能避免因权力更替导致的现代化危机;通过法制将政治权力与社会矛盾始终保持在预先设定的法律所允许的张力范围之内,保证以缓和的常规方式而不是以积累矛盾的激烈方式及时消解这个矛盾。尽管党自身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正是在执政过程中克服和消减自身的缺点,使执政能力获得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子棉,王继.“后发型”国家现代化挫折的探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4(2):148.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2(1).

[3]万斌,王学川.社会调节机制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现代化的新机遇与新挑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刘祖云.中国社会发展三论:转型、分化、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N].学习时报,2011-06-27.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新时期 挫折 现代化 经验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