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研究

年终述职报告 时间:2022-04-13 10:57:01

【摘要】三江侗族农民画是广西少数民族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其中蕴含了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风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三江侗族农民画艺术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然后对影响其传承发展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如何传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等等。中国的民间传统美术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留下的瑰宝,也是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近年来,少数民族传统美术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外,还具有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等。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在2008年被中国文化部评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当地的侗族农民画也颇具影响力,2012年,三江农民画列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广西三江侗族的农民画作为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面临当代社会经济大发展、民族大融合的语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决定着农民画未来的发展,也是社会各界人士正在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

一、三江侗族农民画艺术资料概况

(一)三江县概况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广西境内,是桂、湘、黔的三省交界之地。从地理位置来看,三江地理环境闭塞,四周大山环绕,交通不便,远离都市,信息较为落后。这里经济发展缓慢,长期以自给自足为主,高铁等交通便捷之后,逐步发展为茶叶经济。从社会组织来看,这里曾经盛行过以“萨”为中心的母系社会、以“公补”为中心的父系社会、以“款”为核心的部落联盟社会,而现代人民对“款”文化的影响較深。从历史人口来看,三江县内现人口约为39万,57%都为侗族人口。因为受外界各方面因素影响较少,这里保留了大量的侗族传统文化艺术,有世界著名的侗族大歌和侗族木建筑等。这里民风淳朴、山清水秀、民俗神秘,并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而且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之说。

(二)三江农民画发展历程

三江侗族农民画因造型拙朴并富有极强的装饰美感而深受人们喜爱。三江侗族农民画来源已久,在清朝中期农民就用锅墨、蓝靛等作为绘画颜料并通过近似夸张的表现手法作画,当时称之为“侗布画”。1958年,全国涌现了农民画运动,各地农民兴起学习农民画热潮。20世纪70年代,受陕西户县农民画的影响,美术老师刘克清和韦之旗等在三江县及各个村庄组织农民画培训班。三江涌现以杨培述、石万景等一批代表性的农民画家。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三江农民画开始了壮大发展的道路。在1990年有60余幅作品晋京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的展出。1994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广西三江侗乡农民风情画展”,三江农民画传承人杨共国《送新娘》等作品被高价收藏,这促进了农民画家的创作热情,增加了画家们的创作动力。2016年,约有150幅作品进京参加展演,标志着三江农民画开启了从深山走向世界的新征程。此外,随着画家创作队伍的扩大,还有很多的优秀画家前往其他省份参加农民画展,进一步扩大了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影响力。这些成功走出三江的农民画都蕴含了侗族神秘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

(三)三江农民画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

三江侗族的农民画是侗族文化的形式之一,因其赋有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装饰性特点而备受欢迎,被誉为传播侗族文化的“大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创作与三江侗族的传统习俗文化息息相关,它直接描绘了三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画面中可以看出传统民间美术的质朴、纯真的特点和现代审美观念相融合的表现。从艺术角度看,三江侗族农民画有以下艺术特点:

第一,画面内容以侗族人物为表现主体,造型夸张多变,民族风情浓郁,地域性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侗族群体的民间风情,如群体性的节日;群体性的活动;群体性的劳作;等等,这体现了侗族人民的群体观念。

第二,农民画作品表现大胆,构图不分时间空间设置,浪漫而且富有装饰性。画家以农民的身份去作画,由于自身对学院派的构图法则掌握不牢,因此农民画艺人们按照自己内心去作画,看似无拘无束但其中饱含农民的浪漫构思。

第三,色彩鲜艳中不失沉稳,以亮色为主,黑灰色勾线造型。鲜艳的色彩与侗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有直接关系,体现侗族人民的积极向上,活泼又不失稳重。黑灰色的勾线采用的是侗族木建筑中以黑色为美的审美心理。在黑色的基调上,大量使用亮丽的颜色来起到装饰的效果。

二、影响三江农民画传承因素的分析

笔者曾对三江侗族农民画家、文体局和文联等相关人员进行采访调查、深度访谈。并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三江侗族农民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调查中发现,三江农民画在当代社会的传承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政府部门重视程度

政府具有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法规等,引导整个社会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各项事业健康繁荣地发展。)这说明政府的支持是影响农民画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全国涌现农民画运动,学习农民画成为当时的热潮,三江农民画的创作活动也与政府扶持力量息息相关。当时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推广之下,三江县群众艺术馆在独峒乡成立了农民画培训班,并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推广开来。现在三江县博物馆、柳州画院等单位也加入到传承农民画中来,从而大大提高了创作者队伍的数量和水平。在2016年8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和柳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梦·侗乡情——广西柳州三江农民画晋京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成功举办,进一步提高了三江农民画的知名度。这些说明当代的农民画的衰微复兴都跟当地政府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

(二)农民画市场机制不成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三江农民画艺术的繁荣发展也受到经济市场的制约。三江本是处于一个交通封闭的环境,生产力水平低下,遵循的是男耕女织的传统农耕文化。对于侗族人民而言,自给自足是当时社会的主流。当时三江经济水平低下,农民画只是单纯为填补休闲时光和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开发,艺术品市场化的观念也在侗族农民画家蔓延开来。

近几十年来,三江农民画畅销海内外,为农民带来了极大的收入。但由于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很多农民画家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去迎合市场作画。如果一些作品销售量比较好,农民画家有时会重复复制自己的作品去满足画商的需求。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一方面,一部分农民画家的创作动机已经失去了原本绘画创作淳朴心态而走向功利化;另一方面,一部分农民画家选择放弃绘画走向从商的道路,使得从事农民画的人锐减。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三江农民画的市场价值远远超过了其原有的艺术价值。如何处理好市场、农民画、农民画家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民族特性的削弱

民俗文化可以认为是一个民族地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特色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包括生产、交通、服饰、饮食等为主要内容。优秀文艺作品的产生与当地独特的民族风俗紧密相关,艺术作品的创作是艺术家对当地民俗文化情感的反映。三江侗族农民画的特色之一就是在于它描绘的内容是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服饰、建筑、节日等特有的民俗文化。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城乡交通的便捷,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也在相互影响,从而削弱了民族特性,出现了民族同化的问题。三江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侗族青年由于长年在外上学、打工或者通婚等诸多因素导致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常年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对本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认知观念逐渐减弱。多数年轻人仅限于对本民族的传统节日的了解上,对本民族的服饰文化也知之甚少,有些甚至本民族的歌谣、语言已经忘记。民族同化现象的出现对于侗族农民画的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在民族同化背景下,很多侗族年青的画家缺少生活体验,不了解侗族的原生风情或者未曾体验过侗族人民的民间劳动,从而致使农民画作品失去了原生态的地域性特色。

三、有效實现三江农民画传承的策略

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不断呼吁“传承手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如何有效实现对三江农民画的保护和传承成为现在的首要问题。

(一)政府着重保护农民画创作群体

政府力量的加入可以使三江农民画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大对三江农民画的保护:1.政府部门除了定期开设免费学习农民画的培训班之外,需要更多的挖掘和培养三江农民画传承艺人,并对较为优秀的农民画传承人进行建档立卡,每月给予一定量的经济上的补助。并组织农民画传承人定期到外地学习、交流考察,从而促进农民画艺人创作理念的提高。2.设置法律保障,大力支持地方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完善三江农民画的传承基地设施。笔者在三江县独峒乡调查走访时发现,其传承基地设施仅为一栋两层的木楼,工作台等设施严重缺乏,条件极其简陋。有些农民画家是在煤油灯下搞创作,在粗陋的饭桌上完成了绚丽多彩的画卷。3.针对目前相关的三江农民画文化公司和农民画培训班等相关宣传农民画的团体,对其进行政治和经济上的条款保护与补贴,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农民画的推广行列当中来,以榜样带动农民画产业的发展。

(二)结合现代化新媒体手段改进农民画传承方式

面对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宣传方式可能达不到满意的宣传力度。在当代新媒体环境下,为更好地对三江侗族农民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应把这些珍贵的资料利用新媒体的手段加以保存和推广。相关部门可以在以下几点加强建设:1.在互联网大数据融入人们生活的情况下,可将农民画的资源包括三江侗族的农民画资料收集整理起来创建一个专属于三江农民画的网络数据库和移动APP,其中包括侗族农民画发展历程、农民画作品、农民画艺人的作者简介、国内外参展的情况、创作农民画的过程等,利用电子信息易保存、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使得更多的人全方位了解三江侗族农民画。2.可以建立三江侗族农民画非遗体验馆。针对到三江来游玩的游客可以免费感受体验式产业服务。利用高端的VR技术将农民画所绘制的场景用4D或者5D的效果展示出来,让游客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与侗族农民画艺术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传承推广侗族文化价值的作用。3.在动画产业兴盛的状况下,利用侗族农民画的中的元素制作成短片动画电影进而扩宽其传承方式。早在1958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剪纸艺术元素曾被著名导演万古蟾引入到了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中影响深远。侗族农民画中夸张的人物造型,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恰好为拍摄动画提供了优秀的素材。

(三)加强三江农民画的理论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除了通过政府的鼓励和利用新媒体手段保护和传承外,还应该加强其理论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各地学者对农民画的理论研究逐渐增多,但目前对三江农民画的理论研究的深度尚浅,大部分学者还停留在研究其艺术特点、审美特点方面,涉及面比较狭窄。因此,应当加强三江农民画的理论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将农民画投入高校课程教育当中。例如,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开设农民画选修课,聘请农民画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农民画的理论知识。鼓励并指导大学生以三江侗族农民画为基础选题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等。2.当地文化部门应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关于研究侗族农民画的优秀学术论文,并组织开设学术论坛,深入发掘农民画的科学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地域文化价值,并对优秀的理论成果出版发行。3.加强对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图像文化符号的研究。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画面中的本质内容、图案内涵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引出画面母题背后的侗族风情故事内涵。另外,还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民艺学等角度进行开展研究,深度探讨农民画的价值,进而有效地对三江侗族农民画进行理论传承。

结语

三江侗族农民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貌,是广西侗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被社会瞩目关注的背景下,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三江农民画在传承过程中曾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效应、结合新媒体手段、加强其理论研究等方式,使得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发展中更好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曹万平.侗族民间美术形态与审美[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2012.

[2]陈炜,唐景薇.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前沿,2010(15).

推荐访问:侗族 文化遗产 传承 视野 物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