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基于RMP分析的桂林市科普旅游开发研究

年终述职报告 时间:2023-06-22 17:30:33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个性化与体验化需求不断加深,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创新。科普旅游作为集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其发展潜力不可估量。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全面铺开后,如何发展科普旅游值得深思。文章运用RMP分析理论,从旅游资源(R)、旅游情况(M)和旅游产品(P)三个方面分析桂林市科普旅游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探索桂林市科普旅游发展思路。

[关键词]科普旅游;桂林;RMP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6-0078-06

旅游是一个无边界的产业,2015年,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发表《开明开放开拓 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的署名文章,标志着中国“旅游+”元年的到来。以国家旅游局和中科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2017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提出“推动科技旅游基地建设”为标志,“旅游+科技”不断推进。其中科普旅游是旅游与科技融合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旅游+科技”的排头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当前,科普旅游已成为促进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传播文明的重要窗口。在科普政策与科普旅游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科普旅游已经迎来了需求与供给的快速发展时期。

一、相关研究综述

科普旅游也称科技旅游,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1906年,世界第一座新型科学技术博物馆——德意志博物馆的诞生掀开了科普旅游发展的序幕。20世纪30年代,雷诺、标志和雪铁龙三家汽车制造公司以组织游客观看录像带、参观汽车生产流水线等形式来宣传企业形象,科普旅游也由此正式产生[2]。我国科普旅游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博物馆、农业科技、工业科技、高等院校等形式萌芽出现。直到2013年的广东科技与旅游研讨会上,“科技旅游”这一概念才正式体现在政府行为中[3]。

科普旅游的概念虽然没有明确界定,但学术界也已形成一定共识。在我国,李喜岷最早提出开发科技旅游业,他指出“科技旅游业是以科技景观为旅游资源的观光业,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4];陈嘉睿、朱创业认为“科技旅游是指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各种科技资源为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丰富阅历、休闲娱乐等旅游需求为目的,融参观、考察、学习、娱乐、购物等活动于一体的一种专项旅游”[5];李裕红、陈怀宇则从产品角度将科普旅游界定为“通过旅游地深层次开发, 突出其科学文化内涵, 以满足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 提高自然科学知识普及的生态旅游精品项目”[6]。科普旅游包括科技园区游、自然科考游、科技场馆游和科技夏令营等多种形式[7]。随着“旅游+”“全域旅游”“智慧旅游”等旅游新业态的出现,科普旅游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形式越发丰富多样,并且开始渗透于特色小镇[8]与海洋经济[9]等创新领域。科普旅游具有内容主题专一、旅游方式新颖、参与项目多、蕴含知识丰富、高效益性、带动性强等特征[10],因此,愈发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对于桂林旅游业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但多是立足于传统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形式,尚未对科普旅游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仅可见少量关于桂林植物园科普旅游[11]、农业科普旅游[12]等相关研究。本文将在梳理桂林市科普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析其市场潜力,以期为科普旅游发展提出思路。

二、桂林市科普旅游开发的昂普(RMP)分析

(一)研究方法

昂普(RMP)分析理论是吴必虎于1999年针对当时旅游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的区域旅游开发理论,对某特定区域进行R(Resource,资源)性分析、M(Market,市场)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P(Product,产品)性分析,最终提出以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见图1)[13]。文章基于昂普(RMP)分析理论,对桂林市科普旅游的资源、市场和产品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从而提出桂林科普旅游开发思路。

(二)R分析——桂林科普旅游资源分析

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为中、低山地形,形成了喀斯特地形、丘陵和台地等复杂多样、千差万别的地质地貌。不论是名山、胜水、峡谷、洞穴,还是江河、湖泊、飞瀑、流泉,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为科普旅游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科普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桂林经济的发展,工业、农业、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一些新兴的工业基地、农业示范园区、科技场馆、科技园区和科研基地开始批量出现,成为了重要的科普宣传载体,并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人文科技旅游资源。目前桂林全市有5A级旅游景区4家,4A级旅游景区25家,3A级旅游景区30家,领先于全国同类城市。其中多是以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资源,岩洞类、山岳形胜类、古建筑类、民族村寨类旅游资源均具有一定的教育、科考和科普价值。总体来说,桂林市科普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且资源等级较高(见表1),但科普旅游发展较为缓慢,传统的观光休闲旅游模式仍然占据重要地位,科普旅游仍然在探索阶段,科普旅游资源开发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M分析——桂林科普旅游资源市场分析

科普旅游作为融科普教育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随着中国科技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多个科技旅游基地入选AAAAA景区,越来越多的科普场所开始主动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和“第二课堂”的普及,促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走出校园进行体验式学习,科技馆、博物馆、动植物园以及各類历史文化展馆成为了青少年走进自然、走进文化的重要场所。随着家庭游、亲子游的日益火热,科普类旅游景区也越来越受家长孩子的关注。由此可见,亲子游、家庭游和学校组织的团队活动游成为了科普旅游的主要人群。仅桂林市区就有130多所幼儿园、130多所中小学、12所高校,成为科普旅游重要的学生群体。

桂林旅游市场规模的逐年扩大为科普旅游发展奠定基础。据统计,2008年桂林旅游接待量为1626.9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1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3亿元,旅游外汇收入28.5亿元;旅游人均消费仅为616.5元。10年之后的2017年,桂林旅游接待总量达到8232.8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24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71.8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88.9亿元,旅游人均消费达到1180.4元。2017年旅游接待人次是2008年的5倍,旅游总收入是2008年的9.7倍,但旅游人均花费仅是2006年增长的1.9倍。不难看出,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旅游人均消费的增长却相对乏力。此外,近几年全市游客量先急降后缓升,预示着桂林旅游市场批量增长阶段已过,进入质量提升阶段。在传统观光旅游占据主导地位的桂林旅游市场,发展科普旅游对开发城市旅游新资源、减轻旅游负荷也有一定作用。综上所述,桂林科普旅游具有较强的市场开发潜力。从近年游客客源地分析来看,游客主要是以广西、广东和湖南等地为主,这些地区距离桂林较近且有大量中小学生,为科普旅游发展奠定了游客基础。

(四)P分析——桂林科普旅游资源产品分析

1.专类科普旅游产品开发不足

第一,自然类科普旅游产品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桂林市众多的喀斯特地貌、河流、湖泊、森林、地质公园等不同种类的旅游资源因其不同成因且具有不同科学原理,是科学教育与科学考察的理想选择,但这些自然科技旅游资源大量闲置,且多停留在浅层次的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旅游产品开发层面,没有挖掘其珍贵的科学价值更未将其作为科技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资源国家地质公园、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科技旅游资源即便得到开发,也是以观光、度假的旅游形式存在,以科普旅游为辅,并未确立科普旅游的主导地位,缺少科普导览资料和科普说明,游客也无法深入了解这些自然风光的形成原理等,科普效果并不明显。

第二,人文类科普旅游产品开发不成熟。桂林市虽有历史遗产遗迹、科技场馆、科技园区和科技教育场所等人文科技旅游资源,但缺乏科技馆、科技主题公园、科技夏令营营地等专门进行科普的旅游场所。虽已建成桂林博物馆、桂林展览馆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类博物馆等展馆,但此类展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不高,科技含量较低,科普教育力度也尚未充分发挥,甚至有少许展馆打着博物馆的旗号与旅行社合作高价贩卖展品。博物馆、动植物园等科普基地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并不紧密,旅游开发投入不足,也未发展成为常规旅游景点,许多优秀的科技旅游资源也未能转化为旅游产品。一些农业科技园区、工业科技园区也只是处于建园的初级阶段,科技吸引力不足,并且与旅游业的联系也并不紧密。高新技术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普及群体也主要集中在学生、科技研发人员,受众面较窄,且与旅游的结合力度小。

2.科普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有限

目前桂林市还未建立科技馆,承载科普功能的主要是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科普基、图书馆、文化馆、科技活动中心等科普场所。桂林市科协、县级科协以及桂林植物园、桂林博物馆等具有科普职能的机构和单位经常举办各类科普活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但传播范围较窄,多是与学校合作。其他地质矿产类、历史遗迹类、艺术文化类博物馆和展览馆的建设规模较小,科普活动较少,科技含量也并不高,科普效果不明显。此外,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科普基础设施也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但流动性强、更新率低且缺乏创新。

三、基于昂普(RMP)分析的桂林市科普旅游开发思路

(一)加强政府重视与扶持,完善科普旅游设施及服务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发展科普旅游首先就需要政府重视与政策支持。桂林市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原本就非常重视旅游业,但对科普旅游的重视程度还又有待加强。要发展科普旅游,桂林市政府应该重视其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利用其旅游业发展良好的环境,抓住国家积极推动发展研学旅游的有利契机,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桂林科普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等文件,从政府层面出发,落实资金、项目、人才等各方面支持,开展各类科普旅游活动,增强民众科学意识,实现科普旅游的市场化,全方位布局科普旅游的建设与发展。

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配套设施,科普设施建设至关重要。《关于加强科技馆等科普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科协发普宇〔2003〕30号)指出:“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的地市和县在地方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可自愿建设以举办展览等科普活动为主要功能的、规模适度并体现当地特色的科技馆。”随着科普旅游的持续升温,科技馆作为科普旅游的载体,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旅游活动提供了体验式场所,可鼓励建设桂林市科技馆。此外,还需积极完善与参观、游览相匹配的软、硬件配套设施。硬件方面,完善参观、休息、用餐等设施及现有旅游景区科普解说系统,为旅游活动增添更多知识含量,丰富地方旅游内容,满足现代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响应智慧旅游发展需求,运用高新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科技含量高、视觉效果好的科普旅游体验设施;软件方面,加强景区员工教育培训,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深度挖掘科普内涵,开发科普文化创意产品

科普旅游重在参与度与体验感,充分利用现有旅游景区,深度挖掘普及科学知识,开发科普文化创意产品不失为发展科普旅游的可行之路。从科普旅游的特色定位上深度挖掘并整合桂林市科普旅游资源,如地质岩洞、古建遗迹、民间工艺等,并将其融入科普内容建设,突出地方性特色。结合科普旅游场所的实际情况和展示内容,融入科技与旅游文化内涵,开发科技含量高、精致且易于携带的创新型旅游纪念品,形成獨具特色的科普旅游购物文化。一些科技场馆要想实现旅游休闲功能,就需要提升趣味性,告别传统灌输说教的展教形式,在保证展品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前提下,满足现代人“求奇、求新、重体验”的科普旅游需求,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设计体验性和参与度高的展品,营造轻松、有趣、开放的氛围,实现寓教于乐。

(三)创新科普旅游发展模式,实现科普旅游大众化

积极探索“科技+”系列发展模式,如“科研场所+旅行社”“科研场所+学校”,实现博物馆、展览馆、工农业园区、科研场所、高等院校等与游客、学生的直接对接,将科研场所景区化,实现科研场所科普教育与旅游休闲功能。此外,还可实现“景区+科普”,加强景区科普宣传与科普教育功能,特别是自然人文景观的科学知识,打破传统的休闲观光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普研学旅游。

不断突破“馆馆合作”地域局限、领域局限和体制局限,务实推进行业合作和跨界合作,促进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协同发展。加强博物馆、图书馆、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园区及古建遗迹等资源联合开发,创造特色化品牌旅游体系,打造精品科普旅游路线,呈现研学教育旅游新模式,提升科普旅游吸引力。如此一来,才能将科普旅游融于大众旅游,实现科普旅游大众化。

四、结语

桂林市科普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类型多样,可依托于其原有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挖掘科普旅游内涵,开发科普文化创意产品,打造精品科普旅游路线,促使文化、科技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虽然科普旅游发展前景开阔,但在其开发过程中也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其开发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16-05-31(1).

[2]李廷勇.国外科技旅游的发展状况及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3(12).

[3]林妙花,陶卓民,沙润.国内外科技旅游的发展及研究综述[J].改革与战略,2009(2).

[4]李喜岷.开发科技旅游业的构思[J].科技進步与对策,1987(3).

[5]陈嘉睿,朱创业.国外科技旅游对我国科技旅游发展的启示——以慕尼黑科技旅游为例[J].科技风,2008(21).

[6]李裕红,陈怀宇.牛姆林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开发探讨[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

[7]王苑,鄢志武,张帆.国内外科技旅游发展评述[J].特区经济,2009(6).

[8]王磊,陈昌远.科技旅游引领下的特色小镇规划实践——以贵州省天文小镇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8(4).

[9]马丽卿.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海洋科技旅游与产品创新设计[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6).

[10]于洪贤,何卓,朱井丽.我国科普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

[11]葛玉珍,黄仕训,周太久,王燕.桂林植物园开展科普旅游的优势和存在问题[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8(2).

[12]谢雨萍,耿文辉.桂北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开发初探[J].大众科技,2009(3).

[1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桂林市 科普 旅游开发 分析 研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