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浅谈对人教社社科类、科普类文本的教学处理

安全自查报告 时间:2021-07-10 10:24:22

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有大量社科类、科普类散文,由于这类文章是非着意于文学的作品,所以文学性不强,文学元素少。在语文界极力推崇人文性(实际窄化为文学性)的环境下,一线老师对这类文章的处理往往采取放任、不作为的态度。要么草草交代一下,要么直接跳过,不作任何安排。美其名曰:选择处理。当然,有目的地、选择性地对教材进行重组正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理念,但如果只是因为“不好处理、无法处理、不知如何处理”而放弃,则是理念不到位、理解出现偏差的问题了。笔者认为,教材的这类文章几乎篇篇都是精品,里面展示了教材编写者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吸附了编写者明确的编写意图,弃之可惜。这既辜负了编写者的用心,也未能明了编写的目的,更暴露了教者对教材处理的乏术。这类文本的教学,笔者实践多年,从未曾放弃,有些体会和思考,作一陈述就教大方,以期交流探讨。

一、为什么教?

社科类、科普类散文在教材中占比实际很大,但不知怎么给人的印象却是“少数”。篇幅大,我们就面临一个应对的问题。比例这么大肯定包藏编写者的深思考量,因而无法回避,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社科、科普类文章可以说散见在教材各册中,梳理一遍,略作不完全统计,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册《飞向太空的航程》。

第三册《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第四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第五册《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

总计有11篇之多,比例确实不小。选修教材里就更多。看来,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这类文章上还是很着力的。编者应该是认为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文学教学,培养文学家,而是把语文看作是一门工具学科,更广泛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故而除纯文学作品外,还遴选了贴近现实生活和语言实际应用的文章。因此,教不教这类文章,不仅是选择问题,更主要还是语文观念问题,关涉着我们给语文教学如何定位的实质性问题。

另外,联系我们中高考的实际,这类选文与高考试题中科技文阅读(小阅读)材料在性质上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而且,相比较考试里的科技文阅读材料来说,教材文本更为厚重,文质兼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互相渗透。因而当我们在为考试选文遍地寻觅命题材料的时候,却放着现有的课文视若无睹,这是不应该的。

从这方面讲,处理这类文章,还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二、怎么教?

基于上述考虑,又因文章有别而略有差异。对这类文本,我一般采取的是把它当作为“信息筛选和提取”的材料来处理,这样处理的理由是:

首先,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应有学科的边界,我们教学不因选文的性质而改变它的教学属性,无论是什么选文,还是要在选文里教出语文的东西,教学最终还是要回到语文教学的本身上来。

也就是说,不能因为选文是谈生物的,就把它教成生物课;选文是讲天文地理的,就教成天文地理课;选文是说建筑的,就教成建筑课。这种思路既不是语文的,同时,也会使教师和学生适应、应对不了。语文不能是逢什么就教什么。这样,语文就成了一个“杂家”,就没有了作为一门学科的界限,也就没有了我们学科的尊严。

语文教学最终还是要落到语文本身上来,也就是说,语文要落到教语言形式或者说言语形式上来。

而选择从“信息筛选和提取”的角度处理这类文本,就“海阔天空”了。首先,是因为“信息筛选和提取”是这类文本最有阅读价值的地方,是一个好的教点。

其次,“信息筛选和提取”是语言基本应用能力,是语文因素,是语文能力的范畴。

还有,这类选文有个共同的特点:文学的因素较少,文学性不强,而逻辑性很突出,是“信息筛选和提取”的最好素材。单纯从文学角度切入来设计课堂是勉强的,会比较困难。但从“信息筛选和提取”上切入,就会顺畅得很多。

另外,“信息筛选和提取”,这个思路比较方便组织课堂,可以作教学的灵活设计。

三、处理的思路、流程和步骤——以案例说明

以《作为生物的社会》为例。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快速扫读、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

2.感受科普文语言形象、谨严、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入题: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普论文《作为生物的社会》,这是一篇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文章。首先,题目就很有意思。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题目有几个名词?(生物和社会)哪个才是最关键的名词?(社会)“社会”因为它是句子的中心词。“社会”这个名词,我们说到它,一般总是局限说人类,对吧?可是作者却把它扩大到整个生物,你看角度独特吧?还有更独特的地方,作者居然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起眼的一些小生物的行为与万物之灵的人类做了对比,加之语言幽默风趣,文中渗透着对人、小虫、小鸟的隐喻,富有启发。尤其是文章信息量大,字里行间贯注着一种探寻求索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独到见解,是一篇训练我们的“信息筛选和提取”能力的极佳教材。

想不想借这篇文章来检测一下自己的信息筛选、提取能力?

(二)快速阅读、筛选、提取信息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来共同完成一项活动,这项活动就叫做“听题抢答”。

1.活动激趣:这个“听题抢答”的题就来自文本信息,我把文本信息转化为题目,同学们听题目然后据你对文本的理解作出或对或错的判断和回答。能否回答就看你能不能准确捕捉到文本信息。别小看了这个“听题抢答”,它能看出一个人的语言阅读能力,还能检查出一个人的思维敏捷性。

2.活动布置:

(1)交代活动规则,如:举手发言要求,如竞赛规则,如激励措施等。

(2)听题抢答。(对还是错?在哪儿?)

题设略。

(3)总结揭示:抢答胜出者一定有胜出的原因,现在请抢答的胜出者谈提取、筛选信息的经验和体会。

教师揭示:其实抢答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通过抢答,我们快速地贯通了文本,把握了文章的大意、观点和主要信息。你看,抢答之后,文章的特点不是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吗?

(三)形成对文本的语言的特点的印象

刚才我们在筛选、提取文本的信息的时候,你对文章的语言和表达产生了什么印象?(师生交流,明确。)

形成板书:准确、形象生动、风趣幽默、严谨

(四)提升拓展

《作为生物的社会》是一篇逻辑性、专业性很强的论文,按理强调准确、严谨是可以理解的,可文章分明还又说得风趣幽默、形象生动,这又为何呢?有什么好处呢?

交流讨论。

明确:易于理解、可读性。

教师:如此,对我们的写作什么启发呢?

明确:抽象的论述需要幽默、风趣来调节,需要形象来生动。

结束语。(略)

教学设计说明:

1.按这种方式和流程上课的实际效果可能会比展示这堂课的设计更好,因为作为一个以“活动”为主的课堂,现场总比“旁白”“介绍”要生动得多。就好比观看一场演出要比介绍这场演出效果好得多一样。

2.这种主要是学生活动的课堂,课堂的激趣、规则、组织调动很重要。

3.抢答只是一种形式,落脚点应该是信息的筛选和提取,因此,抢答的题目的设计很关键,很重要,要把题目设计到有信息的筛选和提取分析活动的地方上去。

四、特色文本的区别处理

当然这类文本的处理不是死板一块,因文章特色不同而应各有所异。

例如:《中国建筑的特征》可以利用文本中北京四合院的插图,引导学生完成“中国建筑的特征”的信息梳理。由于是由插图导引过去,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产生更直观的效果。

《宇宙的未来》里“霍金式的幽默”可以利用。我们教材里的幽默文本太稀缺了,不利用实在是可惜。这个文本可以从霍金的幽默角度切入,讲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

附:

《宇宙的未来》幽默欣赏角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体味论文幽默风趣、形象生动的说明语言;

2、交流、分享幽默语言,尝试写作幽默语句。

二、教学步骤:

1、开题:《宇宙的未来》是一篇论文,但我长文短教。只提取文中的部分语句来学习,请同学们跟着课堂的思路一步一步往下走。

2、提取文中幽默语句,判断意图。

(1)提取、圈画幽默风趣语句。

(2)提示:圈出了语句,根据它们的特点,你能猜测我要干什么吗?为什么要圈点这些语句?

明确:提取幽默句作欣赏。

3、点评幽默语句。

(1)这些幽默风趣的语句夹杂在精深的论文里,起到调节、形象的作用,你对这些语句是怎么理解的?能不能选择最喜欢、最有把握的一句,作一点评?

(2)如何点评?老师先作一个示范:

虽然……为何世界的终结会使人愿意用股票来换钱……

点评:与说明内容无关,顺乎幽默,挖苦讽刺。

(3)学生点评。

交流评价。

4、拓展延伸:介绍交流幽默表达。

你听到、读到过什么特别幽默风趣的表达吗?能不能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教师示例。

1、如今网络段子满天飞,发出来的幽默表达层出不穷,例如:

儿子吸毒被抓,俩爹愁容满面。

成龙:还是生女儿好啊!

张国立:为什么?

成龙:郭美美坑的都是干爹,咱们俩家坑的都是亲爹啊……

学生交流、表达。

5、总结:幽默是仅仅闹着玩的、搞笑的吗?在文中这些幽默风趣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调节——不显枯燥

形象生动

笑有时也是一种批判讽刺力量

[作者通联:北京市第十中学]

推荐访问:浅谈 科普 文本 教学 社科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