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入党申请书 时间:2022-02-12 10:12:02

摘要:在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能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就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阐述。课程体系特色突出,以期对更多院校的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毛臣健(1969-),男,四川广安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5一0056—02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培养装备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点技术型专业。近年来,装备制造业自动化产品普及率不断提高,交流调速不断发展,自动控制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缩短,企业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都迫切需要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和供配电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安装、调试和管理方面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社会需求旺盛的同时,自动化技术岗位覆盖面宽、技术发展快速也对该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了当务之急。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小组在充分进行行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办学经验,邀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共同参与,打破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原有课程体系,重构了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经过五年的改革实践、修订完善,在实施中深受学生好评,毕业生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改革成果显著,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一、课程体系开发总体思路

按照“以行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工作所需确定教学内容”的理念。融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进行开设相关课程。深化课程内容改革,专业课称内容调整的重点是收集、整理与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一致或密切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构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主要专业课程的内容的模块化、项目化或任务驱动化,形成专业课程、项目化实训、综合实训及顶岗实习并重的实践课程体系及关系学生整体素质、持续发展的基础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制定和教学方案设计。

课程体系开发总体思路可概括为图1所示。

二、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对于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在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实现三个转换。

(一)从行业调研到典型工作任务的转换

通过对数十家企业,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香港职业训练局等技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职教学院进行调研,并与行业专家座谈,得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从典型工作任务进而归纳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有:自控系统安装、调试、维修;自动控制产品生产;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电气工程施工管理:自动化产品销售及技术支持:简单自控系统开发及改造等岗位(群)。

(二)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职业能力的转换

组织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专业教师一起,按照工作任务的关系,在深入分析归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岗位及典型岗位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维修电工国家职业鉴定标准》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归纳出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各岗位的主要工作能力可归结为图2所示的14种职业能力。

(三)从职业能力到课程体系的转换

在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聘请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与院校教师一起,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确立专业课程体系。

归结起来,课程体系的构建流程如图3所示。

三、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学校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人才的根本。调研表明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良好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基础,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这样的人才具有更大的就业和发展空间。为此。该专业的课程体系除了关注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针对本专业技术性强的特点,同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专业按照基础课程体系模块和实践技能课程体系模块并重的原则设置其课程体系。

(一)基础课程体系模块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基础课程的系统化设计。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职业文化课程是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基础课程是专业技能之源,强化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能力课程是专业技能之本。开设工程制图及AUTOCAD、机械工程基础、计算机编程语言等课程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围绕电气控制技术、PLC应用技术、单片机技术构建符合行业需求的核心技能,同时拓展液压与气动技术、供配电技术、现代传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触摸屏应用技术、组态软件应用技术等专项技能。职业素质课程、职业文化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模块。

(二)实践课程体系模块

依托行业,根据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模块,进行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生产性实训分校内和校外生产性实训两大部分。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在校内采用理实

一体化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还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基本技能训练在第一学年每周安排1天进行单项技能训练,每次实训项目相对独立,以解决传统周实训学生的“疲劳心理”问题:训练内容包括电工、电子、仪器仪表使用和钳工基本技能。综合性实训以本专业典型的综合应用工程案例为载体进行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多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完成项目设计、安装、调试全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种知识、多种能力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

际问题的能力。校外生产性实训包括职业岗位认知、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职业岗位认知安排在第一学年初,结合入学教育,安排一周时间参观5家毕业生就业集中的典型企业的典型岗位,邀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介绍工作情况,并邀请企业相关岗位技术骨干介绍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素质、知识、技能的需求标准和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使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建立初步印象,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积极性。社会实践安排在第一学年暑假至第二学年9月,学生分散到企业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实际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增强对未来岗位的认识和理解。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二学年暑假至第三学年9月,学生分散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参加形式多样的生产实习,将学到的专业技能应用于具体的生产实际,提高技术应用能力。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下期,学生主要分散到预期就业企业进行顶岗操作,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四、实施成果与成效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经过五年的实践,取得了优良成效。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多个专业。

(二)师资队伍总体水平明显提高。新课程体系的实施也促进了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高度融合,全面提升了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实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

(三)专业建设品牌效应明显。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是办好专业,办专业的核心是课程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被评为重庆市教改试点专业、国家示范建设专业。

(四)课程与教材建设成绩显著。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主编《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核心课程“十一五”规划教材》教材10本,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三门核心课程《PLC应用技术》、《电气控制系统开发与维修》、《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已成为重庆市市级精品建设课程。

(五)制定了专业课程标准与课程教学设计。制定了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标准并组织编写相应的课程教学设计,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课程标准的制定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设计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确定课程目标,系统规范内容标准,整体优化教学实施,切实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课程教学设计包括课程总体设计、单元设计及教学方案设计,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六)课题研究结硕果。近三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主持研究了两项市级教改课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经验,受到西部地区同类专业的普遍关注,多所院校来校学习并被市内外众多高职院校借鉴。

推荐访问:高职 探究 课程体系 电气自动化 专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