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入党申请书 时间:2022-02-20 10:09:37

摘 要:主要研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策略,分析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内涵以及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方法进行了初步讨论,对教育实践有一定启发意义。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势严峻,据统计,小学阶段,存在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13%以上,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有必要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1 内涵与原则

1.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国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些年成效显著,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有效改进,但是在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因为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尤其是在课程设计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有待改进,并主要表现在课程设计内容僵化、和学生生活实践联系不够紧密、课程目标设计可实践性差以及过于功利化等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以及主题月活动等形式来开展,除了这些教学活动之外,报纸广播、宣传栏乃至于网络新媒体,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最关键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班级为主要单位,借助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技术,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对学生开展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心理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辅导活动,培养和开发学生的美德,激发学生心理潜能,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计划性和目的性,需要尊重并充分利用团体辅导的客观规律以及其特殊技巧和规范,其教育功能是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所无法代替的。

1.2课堂设计原则

1.2.1社会适应性的超前培养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知识以及素养。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对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要求更高,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工作也需要考虑到课堂教育的超前性,不能只关心学生近期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发展,而是应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在制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该综合考虑到过去和现阶段社会对人心理素养的要求,同时,对未来社会对人的各项心理素养的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在此基础上,设计有前瞻性的超前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社会工作生活对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学生能力、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在课程设计中,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1.2.2发展性

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和心理认知特点,制定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综合需求。小学阶段的教学时间长达六年,是所有阶段的教育中时间最长的,学生从学前班到六年级,经历了身心发育的巨变。因而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工作中,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为每一个年级和年龄段的孩子们都设置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阶段性目标,确保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在明确的阶段性教育目标指导下开展,避免盲目性,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发展独立人格。

1.2.3实践性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需要遵循实践性的基本原则,要确保课程设计内容是可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的,课程设计目标是可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达成的。这要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在设定培养和发展目标时,一定要具体详细,不能流于形式,空喊口号,要能够通过具体的量表、指标来进行考核和评分,并且还要能够通过有效的培训和教育来真正达成。例如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只是使用笼统的“心理健康”、“独立的人格”、“道德素养”这样的描述,而是应该把这些抽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分解丰富为具体的,可以量化分析研究和评价的心理以及行为特征,例如“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肯定自己”等,这些更加细致、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可以进行量化分析和研究的,也便于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对学生展开教育。

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策略

2.1教学目标设计

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以学生积极向上心理品质的培养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学生心理素养的发展、潜能的激发为主要目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更好的开发学生的心理素养,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教师在设置阶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超前适应性,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要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并且在课堂设计中,要同时兼顾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及学生的个性,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照顾到边缘学生的身心健康,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有所收获。

2.2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分解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以及其内容的确定需要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性目标的指导下进行,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和年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为学生设置不同的,符合其身心发育规律的课程。例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从幼儿园或者学前班升入一年级,学习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同伴、学习环境、课时长度、学科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變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进而产生紧张焦虑、学习兴趣不高等心理上的异常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学生刚刚升入一年级时,组织开展以《我是小学生》、《大家一起交朋友》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结交新的朋友。另外针对低年级孩子容易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还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设计一些关于注意力的活动课程,组织学生开展注意力集中的训练和游戏,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

2.3教学内容设计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和班级整体视野下的身心发育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调整,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天真烂漫注意力不集中,喜欢游戏和热闹,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认知功能水平,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游戏、多媒体演示等形式,更好的吸引学生的眼球,保持学生的好奇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在课堂设计中,就可以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深度,重点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以及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确保孩子能够保持一个积极健康、乐观豁达的态度来应对升学的压力和沉重的学习任务,减轻心理压力,为学生的下一阶段学习以及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发展打好基础。

2.4教学课堂活动设计

教师在心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中要注意讲究方法,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应用榜样引导法,来对学生起到激励和鼓舞的作用,重点培养学生的某一项心理素质和能力。榜样是小学阶段的教学中非常常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榜样和道德榜样都能够对学生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榜样引导同样适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寻找优秀的榜样,要学生对榜样进行观察学习,从而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以及行为。学校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以及道德心理表现进行评选,挑选优秀的学生树立榜样。另外,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选择一些生动有趣,发人深省的小故事,要学生们在课堂上对故事进行情景扮演,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模拟,更深刻的感受到角色的内心情感和思维活动,从而快速理解某种心理素质或道德品质。

3 结束语

综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需要重点做好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阶段性教育目标分解、教学内容组织和整体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四方面内容,才能建设起真正有效的完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薇薇.心理健康教育常态课设计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

[2]夏江东.基于矛盾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例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

[3]朱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教研活动案例与反思[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7.

[4]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研究[J].教育与裝备研究,2017.

[5]谭永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理念转变及其思考[J].山海经(故事),2017.

[6]张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困境[J].教书育人,2017.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 课程设计 小学 研究 教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