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研究

入党申请书 时间:2022-04-16 10:13:29

【摘要】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体育热潮,而大学生们又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热血沸腾,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参与这股体育热潮,这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通过历史的纵向和校际间的横向比较,我们能够总结得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几重要素及基本特征。在走出误区,重新审视体育文化的基础上,我们着重研究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内涵及作用机制。在此过程中,我们运用问卷调查和定向访谈的研究方法,围绕体育文化育人功能一系列做了调研,得出了一些结论。在此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作用机制

【基金项目】2015年北京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专项课题基金扶持。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14-02

一、高校体育文化内涵

目前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确切定义在国内几乎没有,我们可以参照对比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六种:

(1)魏秋珍、朱柏宁等从马克思对文化的定义出发,把校园体育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其广义和狭义的体育文化概念把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作为其内涵,不能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

(2)魏四成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以学生为主题,以课外体育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个概念指出了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但没有很好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3)曲宗湖,杨文轩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题,以运动动作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这个定义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但关于体育文化的最本质的精神层面没有体现出来。

(4)王平、周征等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培育形成的,由学校倡导并为学生及社会所认同的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以及体育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这个定义比前三种更接近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但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又表述得过于简单,没有体现出在文化基础之上表现出的价值观和在此价值观基础之上所形成的行为习惯。

(5)岳游松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关于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现状分析》中结合种种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给出“校园体育文化是师生员工在校园内,在进行体育活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此定义基本概括出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6)王成军在他的硕士论文《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一文中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定义为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人造环境中,按照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为主题,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

综合以上几种定义,高校体育文化至少有以下几个含义:第一,高校体育文化属于校园文化中的一种,它是在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和社会大文化背景的产物。第二,所谓群体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社会群体或阶层或社团经过长期共同生活方式的积淀而自发形成的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里的人群共同生活方式的积淀而自发形成的文化,因而,它是一种群体文化。第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是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人造环境中的广大师生。第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第五,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最终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

二、高校体育文化构成要素

物质文化层: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歌曲、体育口号、体育图书音像资料、体育宣传媒体(纸媒、电子)等;

行为文化层:体育课、校内外体育竞赛、体育节、课余体育训练、课外体育训练、体育社团活动等;

制度文化层:体育管理制度、体育组织机构、体育目标等

精神文化层: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

这四个层面相互间支配与被支配、作用与反作用,形成以精神文化层为核心,向外依次是制度、行为和物质层的同心圆结构。

大学体育文化物质层是学校体育文化的基础,是满足学校体育文化的主体进行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体育设施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新闻出版物和体育学术刊物等。大学体育文化物质层通常凝聚了一定时代学校全体师生的体育文化思考,是大学体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大学体育文化行为层是大学内师生员工日常开展的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社團体育活动、运动竞赛、课余训练、体育节,等等。大学体育文化的制度层制度对大学体育起规范作用的各种学校体育法规和条例,学校制定有关体育规章制度及各项体育运动的裁判规则等,他们对在一定范围内高校体育文化主体的体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除此之外还包括大学校园内的体育部、体育协会、运动队、体育俱乐部等各种体育组织。高校体育文化的制度层是关键,对其他三层起纽带作用,是校园体育文化系统中最具有权威的因素,规定着高校体育文化整体的性质。体育价值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它决定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目标。

三、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内涵

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得知,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思想品德教育、意志品质培育、心理素质培育、团队精神培育等方面。下面是一份总数为100份,有效数为96份的调研问卷分析。通过图表我们得知,所有的受访者都认同体育文化对团队精神的培育功能,而有一半的受访者则认为体育文化还具有思想品德培育功能。而每一个维度又可细分为多项子任务,有待后期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四、高校体育育人功能的特点

结合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内涵,我们得知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积淀性、渗透性、持久性。下面是一份总数为100份,有效数为96份的调研问卷分析。大部分受访者认可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建设的持久性。另有一半的受访者认可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积淀性和渗透性。

以当今公认的高校体育最强者清华大学为例,早在1913年,周诒春校长就在清华推行“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他认为体育并不仅仅为了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养成与体质强壮相应的心力的健康。在他的支持下,清华建立了现代化的体育训练系,使清华成为“中国最早设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在清华大学的体育史上起到重大影响的人物马约翰在1920年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他从一开始就认为清华大学的体育“不在于训练少数运动选手,而在于增进和培养清华人的体格和人格,即不但用以矫正中国读书人的文弱的积病,而且用以养成青年学子的团结、合作、勇敢、顽强以及高尚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马约翰先生认为体育教育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与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否则难以有它的实际价值和效果。1931年上任的梅贻琦校长也是清华体育的极力倡导者和力行者之一,他倡導“通才教育”,在国家危难之际,中华民族必须借助体育来增进健康和砥砺意志,如此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正是周诒春、梅贻琦和马约翰“健身健心、为国争光”的体育价值观为清华大学的体育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时至今天,以马约翰教授命名的“马约翰杯”学生运动会,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全体学生,塑造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受益,是学校体育的精髓。清华大学体育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文化积淀性、渗透性、持久性的特点。

五、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工作机制

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内容的深层次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影响高校体育育人功能发挥的机构是多部门的,初步统计至少应该有学工办、团委、学生会、教务处、后勤处、宣传部、基建处、场馆中心等。这些部门的职能与高校体育文化功能机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体育节、体育社团活动的举办需要学工办、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的协作支持,而媒体宣传需要宣传部门的牵头及主持,而体育雕塑、体育设施、场馆建设等则需要后勤处及基建处等部门联合协作。而如果深入到学校的体育组织机构布置、体育管理制度乃至体育理念则需要学校校务会等最高决策部门决定。通过有效调研问卷分析得知,大部分受访者对学校目前的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持有限度的肯定态度“比较满意”和“一般”的占大部分。

而在“影响体育育人功能实现的关键因素”调研中:

(1)教师不够重视。

(2)学生认识不足。

(3)体育设施设备落后。

(4)制度支撑不够。

(5)学校相关部门管理混乱、无法形成合力。

受访者认为以上因素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功能的实现。

六、几点建议

第一,首先要全面的理解高校体育文化的构成要素。

现实中人们往往会陷入某些误区,导致对其认识片面、肤浅,例如觉得体育文化建设仅仅是体育文化墙、体育雕塑而忽视更深层次的制度和理念建设。如果在认识层面都不能做到广泛而深入的话就更不用谈建设层面了,因此也就导致体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不能得到全面有效地实现。

第二,其次对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的研究不应仅仅限于体育道德层面。

不可否认,体育文化具有规范体育道德天然功能。公平竞争、团结合作、高度责任性等体育道德都属于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内容,但是反过来,不能把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局限于体育道德层面。事实上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至少还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

爱国主义情操、科学辩证的认识观、坚持原则的是非观、诚实守信、见义勇为。

2.心理素质培育

克服自闭加强人机交往,培养沉着冷静、果敢、细致的心理素质。

3.意志品质培养

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永攀高峰、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第三,厘清体育文化的四个层级之间的联系。

学校里的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做为一种载体,承担着师生们的体育锻炼实践,而这些物质要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凝聚着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和价值观。而设定了什么样的体育目标具有怎么的体育价值观则会直接转化为体育实践的动力同时也影响着体育场地、和设备设施建设。

物质文化最为具体实在,属于表层,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行为文化是内容载体;制度文化是观念形态的转化,成为硬软外壳的支撑;精神文化是观念形态和文化心理,是核心。精神文化通过制度文化来表现,支撑和规范师生的体育行为,使之具有大学体育核心文化的特点,构造出学校的实物外貌,并从其实物外貌中反映出学校体育的核心文化。

第四,组建有效地体育工作机构,探索管理机制,使各部门形成合力。

现实中很多部门都会影响对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有些影响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而有的部门间合作能够形成合力,而有的部门间又会相互对冲,通过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实例我们发现如果学校里的一把手(往往是校长)重视体育工作,那么这个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则会比较容易实施。综上所述,我们建议:

1.成立以学校一把手牵头的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其组成成员应囊括所有跟体育文化建设有关的部门,如学工部、团委、宣传部、基建处、后勤处、教务处、场馆中心等,跟体育工作有关的重大决策都须经过该工作委员会讨论审议决定。

2.建章立制,制定相关的体育文化建设框架、内容、评估机制、奖惩机制等。

3.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

随着国务院46号文件的颁布,及促进体育产业5万亿目标的制定,相信体育文化在育人发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秋珍.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1999年第4期,第95-96页

[2]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1999年第117期,第59-60页

[3]魏四成.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湖北体育科技,2002年第4期

[4]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版

[5]王平.从学校体育发展看现代校园体育文化[J].湖北体育科技,1996年第2期,第5-6页

[6]周征.浅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1997年第3期,第60-61页

[7]王成军.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推荐访问:育人 高校 功能 研究 文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