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设绿色江苏

年度工作报告 时间:2023-07-15 17:10:32

2003年江苏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发出“努力建设一个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清新怡人的绿色江蘇”的号召,并明确将绿色江苏建设作为全省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加以推进。200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十多年来,全省上下按照《决定》部署,齐心协力、坚持不懈抓落实,以绿色江苏建设为核心任务的林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森林资源快速增长,全省净增造林面积1700多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2.2%,增加11.6个百分点,一大批湿地得到有效保护,缺林少绿和湿地生态退化的状况大大改观,林业产业效益逐年攀升,林业实现阶段性跨越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调挡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长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林业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

一、清醒认识新常态下林业改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从党和国家的重视程度看,发展林业的宏观环境将不断优化。随着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日趋接近或达到极限,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在新常态下,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必将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承载力腾出更多空间,从临时性的政策措施到长久性的制度安排都必将更加有利于林业发展。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大判断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他指出,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要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要对山水林田湖实施更严格的保护,加快生态脆弱区、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治理。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卫和创造绿色财富;森林草原、江河湿地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须倍加珍惜;要适当扩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增加转移支付规模;扩大天然林保护范围,提高补助标准。这些足以说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走向定会促进林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优化。

从建设新江苏的目标要求看,林业工作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视察指导工作时,希望江苏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并要求江苏在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江苏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部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在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个关键,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时,用好生态环境倒逼压力,以更大的决心,拿出更硬的举措,把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向纵深推进。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指出,要“把农业生态环境‘欠账’补起来”,“继续加大生态防护林建设力度,把生态环境逐步治理好、切实保护好”。省长李学勇强调,要“深入推进绿色江苏建设,重点抓好森林抚育,更好地发挥林业生态功能”。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新指示和省领导的新要求,我们深感,在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中,林业工作大有作为。林业部门要在促进经济发展、致富一方百姓、美化城乡环境中更好地担当职责。强化生态红线区域内林业资源保护,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推动城乡生态环境向好变美,是林业在建设新江苏中的首要任务;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是林业在建设新江苏中的应有担当;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文化,促进社会生态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是林业在建设新江苏中的不懈追求,这都是新江苏建设赋予林业的光荣使命。

从江苏林业建设的实际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容忽视。一是造林绿化空间受限,更新难度加大。经过十多年绿色江苏建设的强力推进,目前全省可用于造林绿化的地块越来越少,剩余可供造林的盐碱滩地、荒山石山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存在造林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投入资金多等诸多问题,造林空间拓展困难。与此同时,在“一山二水七分田”的土地资源禀赋下,既要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又要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各类建设用地需求不断挤压未利用地向宜林地调整,甚至挤占有林地。此外,绿色江苏建设以来所植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又陆续到了轮伐高峰,由于近年来林业经济比较效益下降,农户采伐后更新造林积极性不高。新的树难栽下去,老的树保不下来,一直引以为豪的苏北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面临线断网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林木覆盖率达标巩固形势严峻。二是林地湿地破坏时有发生,资源保护压力加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的加强,林地湿地既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又承受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压力,其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涉及政府或法人行为乱占林地湿地、毁林开垦、污染湿地的案件时有发生,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同时,随着经贸活动越来越频繁和物流越来越发达,林业有害生物跨区域传播的风险越来越高,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危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对经贸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威胁,以及对生态景观的影响都日益显现。

二、认真落实新常态下

江苏林业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精神,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意见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林业工作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和农业现代化工程,大力实施《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行动计划》,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统筹做好林业生态建设、修复和保护等各项工作,努力推动绿色江苏建设迈上新台阶。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稳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科学选配农田林网树种,探索林网建设管理新模式,确保林网轮伐更新顺利衔接。努力推进盐碱滩地、荒山石山等困难立地绿化及生态修复,加强风沙危害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防护林建设,突出通道两侧、工业集中区土壤、大气和水体的生态隔离和治理,着力增加城镇、村庄、单位的整体绿量。开展珍贵用材林、木本油料林、优质经济林等高效林业基地建设,创新义务植树形式,广泛开展身边增绿、见缝插绿,千方百计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新增成片造林30万亩。努力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因林制宜开展森林抚育,完成森林抚育150万亩。杨树等用材林重点抓好密度控制和水肥管理,丘陵山区生态林重点抓好除藤割灌和枯死木、被压木和衰弱木清理,通道防护林重点抓好密度控制和树种结构优化。通过连续的多种抚育措施组合,增加林木生长量、蓄积量和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扎实开展绿美乡村建设。以规划布点村庄为主要对象,以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为绿化重点,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做响绿美乡村品牌。按照绿地、林地和湿地齐抓共建,绿化、美化和文化有机融合,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科学兼顾的要求,新建绿化示范村1000个。

切实加强资源保护,着力提升生态承载力。严格保护林地林木。强化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新增省级生态公益林20万亩,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十二五”目标任务。认真落实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完成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一张图”变更调查。严控林地征收占用800公顷和林木采伐更新155.3万立方米两项年度限额,组织做好“十三五”全省采伐限额编制。针对平原农区林业的特殊性,出台集体林采伐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依法打击涉林违法犯罪,开展重点整治和专项行动,坚决把森林资源看住,把现有林地守住,把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保住。切实加强湿地保护。构建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抢救性保护长江流域、太湖流域、淮河流域等生态区位特别重要或受严重破坏的自然湿地,稳步推进大江大湖、滨海湿地、重要河口、里下河沼泽、重要饮用水源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等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全省恢复湿地5万亩,所有地市自然湿地保护率全面提高到40%以上,确保完成“十二五”湿地保护目标。新建省级湿地公园4处,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个,新建湿地保护小区15个。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完成全省第二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加强野生动物资源及其栖息地保护,继续做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拯救保护。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

认真做好林业灾害防控,保护林业建设成果。切实增强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全面落实森林防火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科学制定防控方案,从火源管控、宣传教育、应急处置、火情监测和指挥调度等方面周密部署,加快建设森林防火现代化体系,全面提高火灾防控和应急扑救能力,切实把预防措施落实到位,把应急准备落实到位,把管护力量落实到位,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控制率在1.2公顷/次以下,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意见》和《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办法》,着力构建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控减灾三大体系,加强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杨树食叶害虫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治理,强化生物灾害预防,提高应急防治能力,全面推进社会化防治、工程化防治和无害化防治,确保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5%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7%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87%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9%。

积极发展林业产业,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林产品质量监督,推动全省林业产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全面提升林产品质量。抓好大径级用材林和珍贵用材林培育,加强木本油料林和碳汇林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林木良种,加强苗木标准化培育,提升全省种苗市场的竞争力。加强银杏果开发利用,拓宽竹产品应用领域,提高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工利用附加值。合理开发和利用林区、湿地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动植物资源,大力开展森林湿地生态旅游。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大力推广高效复合经营模式,提高集约管理水平。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培育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家庭林场或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加强林产品市场建设。引导苗木重点产区发展苗木电子商务,扶持建设苗木电商专业村,进一步拓展林产品销售渠道。扶持一批带动面宽、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的林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健全经济林果专业批发市场等现代市场流通体系。

扎实开展国有林场改革,增强林场发展活力。准确把握国有林场改革的核心内容。国有林场改革是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林场改革高度重视,2014年8月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对国有林场改革做出的一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把国有林场改革提到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地位。国有林场改革的核心是明确国有林场生态公益功能定位,实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建立分级管理的国有林场管理新体制和森林资源监管体系。及早做好林场改革各项准备工作。按照国家要求,2015年江苏省将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省林业局正组织全省国有林场进一步调查摸底,待国务院《全国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印发、国家林业局会同相关部委召开专题部署会后,立即与相关部门协商形成改革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各地要高度重视国有林场改革,尽快厘清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总量,摸清林场家底,为改革打好基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林场建设发展。要积极争取将国有林场道路、供电、供水、管护站点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納入政府基本建设计划统筹加以解决,将国有林场职工纳入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减轻林场债务负担。

三、多措并举推动江苏林业健康发展

积极推动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以打造精品林业和高效林业为目标,强化造林科学性,推进抚育经营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和林木蓄积量。积极扶持多功能、高质量、环保型、高附加值的木材产品精深开发,重点发展人造板、地板、木质家具等产业集群。促进人造板产业转型升级,普及清洁生产模式,重点开发健康板材和名优品牌。由重视单一效益向重视三大效益并举转变。江苏省土地资源稀缺,在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在生态景观建设中,要强调地带性树种尤其是珍贵阔叶树种的应用,增加森林景观的多功能性。在绿色通道改造提升、绿美乡村建设中,尽可能多采用经济和生态于一体的树种,实现林业发展可持续。由被动管林向管严、管好、管活转变。不能将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即将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简单理解为林分要管死、不能动,一切管理都要立足有利于资源越管越多、越管越好。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更新管理,明确审批范围,调整限额使用政策,简化采伐审批手续,放宽竹林的经营利用。

进一步强化考核评估。加强林木覆盖率和自然湿地保护率考核。林木覆盖率被纳入江苏“两个率先”、“八项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工程等考核指标体系,自然湿地保护率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林业工作的高度重视。要将这两项考核作为进一步推进林业工作的重要抓手,定期开展督查、监测,使之成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导向和关键约束,促进全省林业资源数量、质量稳步提升。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部署。要积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和负债表,研究如何将林地保有量、森林蓄积量、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等反映林业资源的重要生态指标科学量化,形成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列入自然资源资产范畴,真实反映自然资源资产的存量及其变动情况,准确地显示出某一时点上全省林业资源“家底”,作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推动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努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后备林业用地改良工程技术研发,拓展造林空间。加强沿海滩涂、荒山岗地、采石宕口、黄河故道等后备林业用地的土壤改良、整治、修复,通过工程技术与林业良种、良法相结合,提高劣质土地上林木栽植成活率。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林业增产增效。开展科技攻关,在抗逆树种、杨树“不飞絮”品种、银杏专用品种和地方优良树种选育,工厂化育苗,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智能木竹家具生产,银杏果加工利用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打破制约林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强化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促进产学研结合,把专家技术转化为林农技术,把试验地上的林木蓄积量转化为广大林农的林木蓄积量,把高校科研院所的林业成果及专利变成林业行业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开展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清查,推进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创新。推进林业机械化,提高林业装备水平。大力推广应用适用机械,提高從林木育苗、移苗、栽植、施肥、林业病虫害防治,到采伐和林果采摘全过程机械化水平,促进林业省工、节本、增效。

着力健全林业政策体系。积极争取资金,落实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投入力度,完善造林、森林抚育、林木良种等林业补贴制度,完善财政补贴机制。落实面向林业生产经营者的退、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林权抵押贷款、贴息贷款、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金融扶持政策。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努力构建畅通高效的“银林合作”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推动林业资源资产化,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加快完善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步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将补偿范围从生态公益林建设管护成本逐步扩大到经营者的收益补偿,提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湿地生态补偿长效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多种形式的林业生态补偿工作。科学编制林业“十三五”规划。准确把握林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绿色江苏建设现状,科学编制全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各地也要根据本地林业发展实际,认真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重要的条线工作还要相应编制分规划,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加快推进依法治林进程。各级林业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依法规范行政管理行为,推进林业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要求,按照国家林业局统一部署,要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侵占林地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查处违法使用林地行为。组织打击涉林违法犯罪执法专项行动,对破坏生态资源的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推进湿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法规建设,进一步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做好《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管理办法》等宣传培训,继续推动全省林业“六五”普法,为依法治林营造良好氛围。组织开展林业执法培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作者系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省林业局局长)

责任编辑:高 莉

推荐访问:江苏 常态 谋求 新发展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