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浅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药品市场中的进一步深化

年度工作报告 时间:2023-07-17 16:10:28

摘 要:我国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但仍然众多矛盾突出,亟待全面深化和加速推进。再结合健康中国战略、十九大报告和李克强总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等时政改革要求,继续深化医药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和重点任务。文章参考相关政策和文献,对我国药品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企业和政府的改革方向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药品市场;深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5年首次提出以来,各行各业积极推进,方兴未艾,医疗卫生领域无疑也是一大受益者:公立医院改革、药品零加成、异地就医结算等都在真切的优化经济供给和资源配置结构,但细分来看,医药领域中的药品市场改革力度相对薄弱,创新药动力不足,低质低效仿制药过剩、药品成本过高等矛盾仍比较突出。伴随着国家加强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的提出,药品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激励方面的决定性优势,大力提高供给质量,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强化科技创新,降低药品成本等成为了医药企业和政府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研发端,强化科技创新,提高供给质量

众所周知,由于新药研发投入大、开发周期长、风险高,我国与发达国家相较,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欠缺等弊端,严重制约了原研药的发展和活力,且目前国内药企之间仿制药品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药品整体质量不高,资源浪费严重,极大影响我国制药行业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为提高科技创新含量,尽可能提高原研药药品供给,为医药经济注入新动力,制药企业应积极调整内部资金投入分配,将公司发展中心由市场推广逐渐偏向科研领域,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软实力的提升,将用于带金销售、拓宽市场等的市场投入资金部分转移到创新原研药研究之中,如有需要,创新成长型企业还可积极对外融资或寻求政府补贴,保证研发资金投入大致占到销售收入的10%左右,以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关键技术的改良和药品审批注册等。

仿制药方面,由于市面上高质量高价格药品市场被外国制药巨头所长期占据,企业应根据政府制定的鼓励仿制药药品目录并结合自身特点生产,避免中低端仿制药过分扎堆,大力破除无效和过度供给,以高水平的质量标准和控制体系来监督指导药品生产,解决高质量高疗效仿制药紧缺的问题,以此加快国产代替,提升我国仿制药整体的供应质量,满足低成本用药的卫生需求,并加速缩短我国制药企业与国际制药巨头的差距。

此外,无论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生产企业都应进一步注重对先进研发人才的重视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增强企业吸引力,减少人才流失。同时,考虑到人才市场的竞争加剧与供给短缺,还可以积极与具备研发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构等达成合作,促进人才引进和人才共享,推动医疗领域内各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实现要素的资源共享和效用最大化。

二、促进流通领域转型升级,降低药品虚高价格

药品流通一端连接生产供给、一端连接终端需求,使药品供给侧和需求侧相辅相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重要的一环。然而,目前我国药品流通链条长、流通秩序混乱、挂靠经营、过票洗钱、带金销售等问题仍普遍存在,给政府、社会和个人造成了很大损失。

目前国家正在全面推行“两票制”政策,对解决流通端的产能过剩、净化药品流通环境、规范流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投机行为和管理盲区的存在不免仍使少数企业从政策管制中挣脱,难以彻底遏制药费虚高的苗头,因而仅凭借两票制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从药品流通的下游产业链入手,多方面配合两票制的实施和对流通领域的管理。

一方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降低医院药占比等医疗改革的需求有效推动了医院药房托管、电子处方等新形式的发展,处方外流趋势越来越明确。要加大处方外流这一增量市场的发展力度,将药品流通终端从医院直接统一转到了基层医疗机构和连锁药店,规范简化了药品流通环节的同时,也强有效遏制了医院的垄断和高费用的供给失衡的现象,同时为连锁药店和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长期增长的潜在发展保障。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新经济形态的发展下,药品流通企业应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巨大流量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作用,最大范围地采集消费者的个性化用药需求,经过大数据分析,传递给药品上游研发和生产企业,实现产业链的完善和衔接,更具针对性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且变化的需求,按需优化扩大有效供给,缩减不必要的供给浪费和产能过剩。此外,药品购销活动中,积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开辟合法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新业务模式,推动药品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流通环节的简化和多样化,有利于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网上药品零售交易。

三、促进医药行业加速整合,优化医药产业竞争结构

但我国药品生产企业长期维持在数量多、规模小、积累缓慢、技术含量低等现状,行业利润日益向优势企业集中,发展态势落后的企业日益退出竞争市场,再加之实力雄厚的跨国制药企业在本土的稳步扩张,实则对国内绝大多数制药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因而国内企业进行优势互补收购兼并,优化竞争环境日益凸显其必要性。

其实自2015年我国便力争前一百名医药企业实现医药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但并购金额的高居不下,国内并购规模远低于外资并购等现象一直存在,医药企业的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并未得到显著改善。究其原因,我国众多企业目前并购重组的目的主要都集中于短期利益的提升,同时并购后的专业人才归属、持续资金的投入、渠道资源等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业的格局混乱,加剧了内部竞争的氛围,进一步加大了负效用。

因而医药企业应及时转变观念,立足长远和整体发展目标而非局限于个人利益。唯有通过形成有效的战略资源互补的一体化产业并购重组,相互整合品牌、技术、特色资源和管理等优势,达成互利共赢的良性竞争氛围,提高集约化生产和科研水平,避免因集中度过低所致的资源短缺争夺、药品生产领域低端和无效供给,实现去产能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做精,以更好的面貌应对日趋竞争激烈的全球化竞争,推动我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变。

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虽然市场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政府同样应适度进行宏观调控,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药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细化来说,一方面,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作为增加药品领域总供给的重要主体,应当不断加大在药品领域的财政支出尤其是创新药科技投入的力度,同时增加基础设施,改善基础科研和教育条件等,同时通过开设类似于“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竞争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减轻企业所得税等等政策继续加大对医药创新研发及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

另一方面,政府还需要適时利用管制手段作用于市场动力不足的领域,比如在药品研发阶段,加快推进药品的市场准入、指导企业优化药品审评审批流程,加快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促进高质量仿制药和创新药尽快投入临床使用[3];在药品流通领域,加紧对“医药互联网+”相关交易管理制度和战略规划的制定和落实,规范零售药店互联网零售服务;利用政府公信力扩大处方外流和电子处方的适用规模,加快提升流通效率,提升新动能供给;此外,适当强制介入医药企业并购重组进程,提高企业准入门槛,有利于及时淘汰落后企业,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经济结构,以提高医药行业整体竞争力等。

总之,2018年是药政改革的关键一年,进一步深化药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经济协调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也是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难点之一,任重而道远,需要上下游各级医药企业和政府进一步相互协调,正确发挥市场的要素配置和政府的干预作用,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处理好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更好地推动药品市场乃至医疗卫生事业向更高质高效、公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翔慧.加大对新药研发的技术支持《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解读[J].中国科技产业,2017(03):100.

[2]正乾.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加码[N].经济日报,2017-02-12(003).

[3]韩军.加快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步伐,推进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药学进展,2017,41(03):177-178.

作者简介:刘朝一(1998- ),女,河北保定人,大学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经济学(医药方向)

推荐访问:结构性 浅谈 供给 深化 药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