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改善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

年度工作报告 时间:2023-07-22 12:10:33

[摘要]正确分析和把握当前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和方法,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形势;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4-0020-03

党群、干群关系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六大任务之一,就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政权、一个政党,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取决于党群干群关系。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和改善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无论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大意义

1.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胜利法宝。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从党员队伍的来源看,党员都是群众中的优秀分子,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我们党从事的事业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目的;从党依靠的力量看,每一个历史阶段,每项工作,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党的80多年的光辉历史,就是一部密切联系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由脱离群众,都必须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国外政党特别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兴衰成败的教训提醒我们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前苏联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70多年。但执政以后,逐渐脱离群众,失去民心。脱离群众,背离民心,这样的政党是必然要垮台的。苏联和东欧各国共产党衰亡,政权丧失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党群、干群关系的解体是导致共产党垮台、政权丧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苏东的教训充分说明党群、干群关系是执政党的生命。

3.密切联系群众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当前,部分地区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已是不争的事实。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群、干群关系就是我们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党在夺取政权时期,对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性是没有人怀疑的。而执政以后,我们党掌握了政权,掌握了军队,在这种条件下,局部地区、部门、个别党员干部脱离了群众,在短时间内,对党的执政地位的影响表现得并不十分明显,有一定的隐蔽性。这也正是部分同志对执政条件下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一个客观原因。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如果在局部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全局,威胁到党的执政地位。所以,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性。

4.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党的先进性是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就是要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就告诉我们: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的执政地位就坚如磐石,党的事业就会不断发展取得胜利。而脱离了人民群众,党的执政地位就不稳固,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二、新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从总体上来看是健康的、和谐的,但在局部地区、特殊时期、特定环境和具体工作上仍然存在疏远、紧张甚至矛盾尖锐化的现象,而且形成党群、干群关系矛盾和问题的原因纷繁复杂,亟须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一)新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1.群众对基层民主不到位有意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群众的民主意识正逐渐增强,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落实“五权”(即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但实际工作中,少数基层干部作风霸道、独断专行,集体重大事项一个人或个别人说了算;村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缺位;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主要领导搞家族化管理,多年不发展年轻党员,或仅发展本宗族党员,打击异姓村民等。

2.群众对某些决策照顾他们利益不够有看法。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有的地方的党委政府、某些领域的党政干部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农村征地补偿问题、城市居民房屋拆迁问题、改制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城市管理中小商贩利益受损等等,因制定政策欠科学、执行政策不平衡等,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群众的利益,伤害了群众的感情,这方面的上访案件也比较多。这些问题有些是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积累的问题,有些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问题,在个别地方已经演变成矛盾和冲突,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它使一部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不满情绪增加,甚至产生了对立情绪。

3.群众对贫富差距拉大和少数干部腐败不满。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已经开始由“隐性”逐渐呈现“显性”,有些甚至变得直接化、表面化。当前党群干群关系中,利益机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群众敢于公开直接地表达、提出自己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利益要求。当前一些低收入群众对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满意,对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上出现的贫富悬殊不满意,对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负担沉重不满意。不少群众对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如吃拿卡要、办事拖拉、办事不公等)和贪污腐败现象不满意,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特权现象不满意。甚至有不少群众因此失去了对共产党的信任和信心,并逐步演化成对执政党不满。

4.党群、干群矛盾的表现形式日趋复杂多样。当前,党群、干群矛盾不仅量大,而且矛盾的状态已从单一转向多样和复杂。首先,矛盾参与主体和发生领域呈逐步扩大趋势。参与的主体开始由农民、离退休职工,逐步扩大到在职职工、个体业主、退休干部、教师、学生、新闻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从发生领域看,不仅经济领域的矛盾越来越多,而且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矛盾也逐年上升,由农村向城市社区扩展的趋势也在增加。其次,矛盾的对抗行为和公开化程度也呈不断加大趋势。不少群众信奉“找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动辄封桥堵路,静坐党政机关,甚至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最后,矛盾的群体性、突发性趋势增强。近几年来,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正逐步成为当前党群、干群之间矛盾的一个显著特点,参与人数日益扩大;有些集体上访常常在短时间内聚集并迅速扩展;在群体性的突发事件中,组织化程度也明显提高。

(二)党群、干群关系矛盾和问题形成的原因

1.基层组织难以作为或无所作为。当前,大量的党群、干群矛盾集中在基层,其主要原因是基层直接面对群众,党的方针政策要靠基层组织去落实,许多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基层组织对群众的管理职能逐步淡化,而服务群众的职能却日益增多,这种“有职无权”的状况,不仅削弱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也使他们感到“有心无力”,造成缺位失位。再加上少数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不关心民情民生、漠视群众疾苦的不作为现象,久而久之,造成了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与党的干部在思想上的沟通隔膜、感情上的日渐疏远,产生了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危机。

2.维护、协调利益不力和与民争利。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途径。然而当前党群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就是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差距。首先,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特别是还存在为数不少的社会贫困群体。其次,分配不公,政策失衡,社会群体利益协调不够到位,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再次,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政府部门过度扩大部门利益,出现了“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不良现象,部门掌握的审批权和资金分配权成为谋取小集团利益或个人私利的砝码,在社会中产生了不良影响。也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3.民主制度不健全、诉求渠道不顺畅。如农村基层“四个民主”中,由于民主选举的制度刚性较强,落实的相对较好,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弹性较大,各地落实的情况就存在较大差距,造成群众对基层组织、基层干部的不大信任。另外,解决诉求的机制不力,缺乏“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解决机制,不能让群众感受到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在全力为群众办事。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或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才能得以解决,或是依靠权威新闻媒体曝光才能得以解决等等。

4.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滞后。虽然党群、干群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干部,但作为矛盾另一方的群众,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滞后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群众素质较低,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私利观念严重。

三、改善和融洽新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建议

构建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必须从执政规律的高度重新审视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既要坚持原则,抓住影响党群关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改善和融洽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

1.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领导干部必须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情感相通,才能唇齿相依,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最终要靠人民群众去实现。只有真正关心群众,爱护群众,让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发展带来的实惠,社会发展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全民创业、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要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只有这样,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才能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才能有正确的目标方向。

2.必须通过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在于能够为解决党群干群矛盾提供必要而坚实的物质和社会基础,而且在于能够使人们看到希望,增强对党的信任和信心,起到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经验。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必须增加好、协调好、合理分配好群众利益,利益问题是干群关系的根本性问题。利益相关,才能血肉相连。马克思也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根本目的上说,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成果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要不断增加利益。要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增加群众利益的着力点,当前要抓住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环境、扶贫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其次,要有效协调利益。要积极探索建立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妥善协调好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致力于形成合理的社会成员结构,把社会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最后,要合理分配利益。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新农村建设、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实现公共财政倾斜,更好地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二次分配”和慈善事业充当“三次分配”的作用。

4.必须塑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人文精神。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使之深入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思想,体现为人们的素质,强化为人们的操守,见诸于人们的行动。同时还要大力倡导区域特色人文精神,增强凝聚力,共同创造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最大程度地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发挥舆论正确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公平正义、明理守法、宽容和谐的良好氛围。

5.必须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机制。在执政条件下,要保持党群干群关系的长期和谐,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一是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执行程序;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进行必要的监督制约,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总之,党群、干群关系是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正确解决党群、干群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门极为丰富深刻的学问。我们要进行经常性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对党群干群关系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及时反馈和科学预测,并不断进行理性思考,从而牢牢把握正确引导党群干群关系发展的主动权。

责任编辑李秀华

推荐访问:干群 党群 新形势下 改善 关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