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台湾地区民宿研究特点分析

年度工作报告 时间:2021-06-29 10:23:53

[摘 要]民宿是后现代休闲旅游的重要产品形式,已成为促进区域旅游地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新业态和新动力。文章系统梳理了我国台湾地区民宿的发展历程,分析了1986-2017年台湾地区学者关于民宿研究的学术成果,并对比分析大陆民宿发展研究问题,从而提出大陆民宿研究的理论框架。结果表明:从民宿本体发展、利益相关者以及特色运营专题3个维度可将台湾地区民宿研究划分为8大热点领域,包括民宿的核心吸引物、消费行为规律、管理模式、经营策略、市场营销、规划设计、政策措施和发展效应。相比之下,大陆民宿以模糊的概念、客观的实体、新兴的理念形式呈现出短时期爆发式涌现的独特现象,尽管大陆近两年民宿研究成果数量急速增长,但高质量研究成果占比较少,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出现脱节,未来需要借鉴和遵循发达地区和国家成功经验与规律,解析民宿的社会文化隐喻,研究民宿建设与依存环境的互动关系和匹配模式,重点关注民宿发展的时空差异、社会结构效应与关系治理、信息化经营管理研究。

[关键词]民宿;对比分析;研究框架;中国台湾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9)01-0095-17

Doi: 10.19765/j.cnkl.1002-5006.2019.01.014

引言

旅游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催生了民宿的发展。以“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著称的民宿,通过对民居建筑、乡村环境、产业景观和文化遗产的综合利用与创新改造,逐渐形成了旅游主客双方非正式化供需对接的消费模式,对乡村地域系统演化发挥着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存量资源再开发和空间利用的重要方式[1-3] 。系统梳理典型地区民宿研究的基本论点、内容组织和体系特点,对引导民宿基础理论建设和指导民宿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我国民宿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垦丁,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台湾地区特色的民宿产业,是台湾旅游发展的重要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相比之下,大陆目前出现了民宿与农家乐、家庭旅馆、客栈等不同住宿业态交织共存的现状[3-6] ,尽管后3类住宿业态对应台湾不同发展阶段的民宿空间实体[7] ,但大陆地区对于舶来的民宿概念进行了在地化和时代性重构,正在形成大陆独特的民宿客观实体和消费文化,并出现了显著的区域分化。由于民宿研究的滞后性,缺乏合理规划、资本运营障碍、文化内涵缺失和服务层次较低等问题凸显[3,6-7] ,导致大陆民宿产业发展缺乏有效参考。随着全球化推进和两岸交流的深人,发展较为成熟的欧洲乡村民宿、日本传统民宿以及突破原始概念的台湾地区特色民宿[8] 案例被不断引入,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陆民宿优化发展的理论需求,但是忽略大陆乡村地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照搬、生搬硬套”使民宿发展出现大量畸形和怪象,如2017年媒体评论“民宿泡沫临近破灭,资本蜂拥将催生海量‘美丽的鬼屋’?”①直戳民宿痛点,民宿发展亟须科学指导。台湾地区在民宿发展上具有先进性,近年来积累了大量研究民宿的学术成果,又与大陆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很大相似性。本文分析台湾地区民宿研究特点并与大陆研究进行对比,提出针对大陆地域文化和产业发展特点的民宿理论研究框架,希望能够对未来大陆民宿发展建设、经营管理等提供借鉴。

本文系统梳理了台湾地区学者1986-2017年有关民宿的研究文献,凝练学者在民宿研究中的研究思路、重点关注领域和研究方法等特点,并对比分析中国大陆民宿研究的特点和不足,提出符合大陆实际的民宿研究框架,希望为我国民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台湾地区民宿的概念与发展

1.1民宿概念

经营管理模式上民宿是简易的旅馆业;供给层面上,民宿是利用私人住宅空间经营,提供一般家居生活设施的经营型态;观光资源上,民宿以结合周边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为经营基础。台湾地区学者定义民宿为“未办理营利事业登记,将民宅内套房出租给予游客实际从事旅馆业务的现象”[9] ,但由于民宿发展区域差异以及研究视角的多元化,民宿概念并未达成共识。直到2001年台湾地区相关部门颁布《民宿管理办法》,定义民宿为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接受[10] 。在标准化的定义之下,学者同时通过研究对象的民宿特征分析以辅助阐释民宿本体或划定研究范围,副业经营、主客互动交流、剩余空间利用,有限住宿规模、乡村体验活动、环境资源结合、改善当地环境和社区参与等是民宿主要的特征[9-11]

業主专业化、个性化、主题化的创新发展导致民宿多元化和差异化进一步加深,传统发展模式被打破,副业经营、乡野性等特征不再普适[12] 。全球化、城市化与旅游转型背景下,“在地智慧”“回归自然”“怀旧复古”“绿色意识”“强调体验”等后现代主义生活意识逐渐兴起[13] ,在地文化利用、主客互动文化、家空间氛围等成为了民宿新的重要特征。经营过程中主人进一步融人特色景观、特色餐饮、特色活动、特色服务等要素,共同助推民宿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角色演变。一批精品民宿不仅是旅游地旅游活动中食住要素的辅助功能部门,而且成为了新的旅游核心吸引物,并通过食住行游购娱要素系统地形成了民宿场域内特色的旅游形式,实现了从旅游的民宿向民宿的旅游的发展转型。涵盖了主客互动、家的感觉、有限规模、个性体验以及文艺小资于一体的民宿概念成为了众多旅游住宿接待设施的发展转向。在民宿分类上,学者根据不同学科背景、研究需要以及个人认知对民宿进行了形式各异的分类(表1)。

推荐访问:台湾地区 分析 研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