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年度工作报告 时间:2021-07-07 10:41:36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环境、内容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思路,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新农村;党组织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5-0042-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实施者。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是关键。但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思路。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保证。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不适应。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当前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城乡互动日益加强、农村党员从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党员流动性日趋增强,所有这些对农村各类党组织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农村党组织设置基本停留在按地域划分的模式上,党组织设置形式与多元化的经济组织形式不相一致,给党组织活动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已明显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二)农村基层干部的领导水平不适应。部分村级干部文化偏低,素质较低,思想观念保守,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表现为部分村干部知识面窄、政策水平不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一些村干部思想不解放,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部分村干部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陈旧,工作方法简单,习惯于等上级党委安排部署,工作没有新思路、新举措,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跟不上形势,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些村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工作飘浮,作风不实,官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有些村干部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把一些可以通过思想工作解决的问题复杂化,积怨增多,形成隐患,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农村党员队伍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党性修养偏弱、“双带”能力偏差的“四偏”现象依然无多大改观。年龄老化和文化程度偏低使得党员难以接受新的思想观念,他们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人才意识、致富观念、创新观念等都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部分农村党员党性观念淡化,宗旨意识淡薄,组织观念不强,自由散漫主义严重,不能积极主动地履行党员义务,有的甚至搞封建迷信活动、违法乱纪,在群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给巩固党领导的基层政权和贯彻新农村建设的新政策带来不利影响。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不适应。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广大农民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众自主意识增强与农村基层组织指挥弱化的矛盾日趋明显。农民享有了较高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对村集体的依附急剧减弱,自重心理日益强化。而党组织由于失去了生产经营指挥权,也失去了引导、组织农民群众的传统渠道和手段,不少的农村基层干部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简单粗暴、行政命令等“家长”式的工作方法,因此,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造成干群关系紧张,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民要求提供服务与农村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弱化的矛盾更加突出。农民迫切需要农村基层组织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他们进入市场创造条件,帮助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而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此普遍存在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应对乏力的问题,职能转变没有及时到位,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手段减少,功能弱化,导致帮助农民研究市场、熟悉市场、进入市场、开拓市场的办法不多,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够。以上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一)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应本着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党员分布流向,及时科学、合理地调整党组织设置。一是要按照农业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来调整党组织设置。根据农村阶层分化后的现状。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建立具体产业的党组织,逐步形成“支部抓产业、党员创实业、百姓富家业”的良好格局。二是在行业协会中设立党组织。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地发展,农村党员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一大批农民在致富过程中自发地形成了许多分工相对明确、经营相对集中的行业协会,为便于党员在行业协会中发挥作用,可以依托行业协会设置党组织,以促进党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示范作用。三是以地域设置党组织。对外出、外来农民工党员,党员人数在3人以上的,都应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由流出地党组织主管,委托务工所在地党组织协管,实行由流出地和流人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通过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努力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健全的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正常的党的活动。以便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创新基层干部的选拔、培训和激励机制,提高领导班子整体水平。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要创新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形成竞争性的选拔机制。在选拔方式上,继续深化“两推一选”、“两推直选”、“双培双带”等成功经验并逐步推广,形成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后备干部公推定向培养等模式。在选拔渠道上,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外出务工人员以及大学生“村官”中,把政治素质好、组织协调能力强、群众威信高、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优秀党员选拔进村党支部班子,抓好龙头建设。二是加大干部培训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议目标要求和农村工作实际,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政治素质培训和能力技能培训并重的方针,加强党的农村政策、市场经济知识、农村实用技术、法律法规和农村工作方法等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三是建立健全基层干部的激励机制。要按照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建立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

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配套的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对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村干部,可以依法选拔进乡镇担任领导职务。

(三)创新党员教育和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要建立常规的教育培训机制,推广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好经验,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党员的教育培训常规化、制度化。二是改进教育培训的方式,充分利用县乡党校、科技示范基地等培训阵地,发挥好现代远程教育作用,逐步构建党校培训、基地培训、专家讲座、研讨交流、赴外培训“五位一体”的培训新格局,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促进农村党员素质的提高,致富能力的增强,培养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三是在培训内容上要增强针对性,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政治理论和党建知识教育等,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涉农政策法规、科技文化知识、农村工作方法、实用技术培训等,更新发展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增强带头致富、带领致富能力。

(四)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水平。一是在工作推动上,把过去以行政权为依托的无所不包的全能式、命令式领导方式方法转换到服务协调的方式方法上来,搞好农村经济、文化、卫生、治安、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特别是要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组织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其他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信息咨询、科技指导、市场预测、法律维权、防虫防病等服务,把农民的分散生产经营与集体规划结合起来,把家庭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联接起来,从而取得领导和组织农民的主动权。二是在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更加注意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典型引路的方法,特别是在推进农村结构调整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能强迫农民种这种那,要通过干部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三是在处理村务上。要由封闭向公开转变,全面推进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规范公开时间、地点、程序和内容。凡涉及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做到事前公开,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四是在处理矛盾和纠纷上,应采用民主的方法、法制的方法、经济调节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疏导缓解的方法来妥善解决,将矛盾化解在当地、化解在基层、化解于萌芽状态,避免用过激的方法来处理矛盾,防止矛盾激发。

推荐访问:新农村 对策 农村 基层党组织建设 建设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