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校园文化建设:寻根,做事,品韵

年度工作报告 时间:2022-02-22 10:09:54

摘 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传承历史记忆、彰显办学特色、富有时代气息、深入师生内心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北京建筑大学具有重大意义。要通过编撰校史、寻访“老人儿”、收集校史资料和实物,留住建大文化的“根儿”;立足实际,在精神、制度和文化层面做好文化建设的“事儿”;通过打造建大文化品牌,传播建大文化内涵和文化的“味儿”。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历史传承文化内涵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主要源自于其深厚的文化。北京建筑大学在近80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勤奋拼搏、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和“传承中国建筑文化”的本质底蕴与文化基因。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学校实现了新校区建设工程、申博工程、更名工程“三大工程”建设的新突破,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学校进行内涵式发展、提升综合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力的过程中,形成传承历史记忆、彰显办学特色、富有时代气息、深入师生内心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具有重大意义。

追根溯源,留住建大文化的“根儿”

北京建筑大学的办校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创办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1936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工程科。作为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土木工程学科之一,学校的初建体现了近现代仁人志士的实业兴邦之梦。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学校始终以“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培养城乡建设领域优秀工程师”为己任,致力于建筑文化研究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创新。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挖掘、整理学校办学历史,收集、留存发展历程中的各种史料,对于传承历史、弘扬优良传统、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向着百年建大梦奋力前进的意义重大。

1.找寻建大文化,编撰建大史志

校史是一所大学发展轨迹的真正记录,是大学兴建、发展壮大的历程,是大学经验教训、知识智慧的积淀,更是大学文化的映射和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

2016年,学校将迎来建校80周年大庆,此时启动校史的编撰工作,从有史料记载的历史开始,厘清学校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为建大文化的进一步汇聚和凝练提供历史根基。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发动各学院、各职能部门搜集、编辑每个专业、每个学院、每个机关部门的发展历史,并在此基础上编撰《北京建筑大学简史》。

校史的正式出版既可以作为凝练百年建大文化的历史源泉,为其他层面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提供历史依据,又可以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相结合,成为对师生员工进行爱家、爱校教育的现实课堂,激发师生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引领大家共同营造建大人的精神家园。

2.寻访建大“老人儿”,回忆建大往事

学校的历史是由大量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大人用心血、用智慧、用青春、甚至是用生命创造出来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师德高尚的老教师和学有所成的优秀学子,他们或是推动了学校事业发展,或是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或是奔赴祖国城乡建设的各个领域建功立业。作为建大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他们的存在就是建大文化的所在,他们所作出的业绩也是建大文化的明证,值得被现在和后来所有的建大人学习和传颂。

寻访建大“老人儿”,在校园网和校报上开设“建大往事”专栏,记录当时的人、当时的事儿,记录那年那月的建大人如何克服困难、艰苦奋斗,才使学校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到现在。例如, 94岁高龄的许京骐院长,在1978年学校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多方筹措经费、引进师资,致力于改造充实老专业、发展新专业,开展多种形式办学,带领学校完成了由中专到大学的转变,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已经退休仍健在的老领导、老教师,以及在建大度过了几十年、如今仍然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老同志进行采访,以人物故事为经,以特色建筑为纬,编撰《北建大人物志》《北建大和她的建筑》等书籍资料,拍摄学校历史和人物的纪录片,这不仅是对老一辈建大人一生工作和奉献的肯定,而且也是对学校珍贵的人文历史的保存,同时还可以配合当前的师德建设,成为学校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鲜活材料。

3.收集校史资料和实物,建设“校史陈列馆”

面向全校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及其家属、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收集反映学校历史变迁中的相关文字资料、照片及录音录像资料;师生员工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党建、思政和社会服务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材料;学校各个历史阶段的校名、校旗、校徽、证章,以及历届毕业生合影照片、通讯录等;学校早期使用过的有史料价值的教案、教材、试卷、教具模型、优秀学生作业、校内使用的票证,以及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废弃的旧门窗、旧桌椅,老式的教室摆设、教学设备、实验室设备……这些看起来陈旧的实物却能瞬间把人带回那曾经的往昔岁月,对这些实物的收藏和保留,也是对历史的记忆和留存。它们不仅能够让我们回想往昔的峥嵘岁月,而且更能够体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收集学校集体和师生员工参加校外重要活动获得的省部级以上的各级各类奖杯、奖状、奖章、荣誉证书,以及知名校友自传、事迹介绍、回忆录,能够使大家了解学校发展历史中前辈们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增加大家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积极建设“北京建筑大学校史陈列馆”,不仅可以集中反映学校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为城市建设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等,而且它既是学科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立足实际,做好文化建设的“事儿”

针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够鲜明、校园文化建设的共识不够、全员参与的合力不够等问题,发挥全校师生的力量和智慧,本着“以新校区为重点、以低年级学生为重点、以专业特色为重点,以历史文化传承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在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做好几件事情。

1.精神文化层面

通过整理和挖掘校史,充分展示学校办学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品质,同时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进一步完成凝练校训、谱写校歌等工作,发挥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把弘扬和培育学校精神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增强凝聚力。

实施大学精神教育和文化素养教育,弘扬建大精神,主动高扬主旋律,倡导主流文化,丰富校园生活。整合全校资源设立“建大讲坛”,定期举行高端讲座,将其打造成师生心目中的讲坛文化品牌。组织博雅文化进校园,将高雅音乐、民族音乐引入校园,让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设立“科技节”“演出季”“建筑文化节”等品牌学生活动,打造富有建大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校广播台设立高雅音乐栏目,播放和讲解世界名曲,在大兴校区开设“电影赏析”,播放主旋律电影和经典影片。在学生宿舍,用高雅音乐代替上下课的刺耳铃声,如早上开灯前播放《晨曲》,上课提示铃前播放《进行曲》,下课后播放舒缓的音乐,晚上熄灯前播放《催眠曲》,让学生们在悠扬的音乐中进行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从细微处做起,让学生们体会到校园人文关怀的精神无处不在。

2.制度文化层面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学术为先,强调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要从制度上保证学校重大原则、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学术民主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制度建设,切实加强用人上的民主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工作制度。

根据教育部、中国教科卫文体工会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校结合实际对《北京建工学院教职员工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北京建筑大学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通过学校制度文化的引导,进一步加强教职工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倡导良好校风、教风、学风,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师德师风学习宣传教育活动。

学校将学风建设列为重点,通过优良学风班中期检查、优良学风宿舍评比、严格考勤制度、加强高低年级交流等一系列措施,稳步推进学风建设。使良好的学风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同时,也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校风。

制定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战略,进一步细化《“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由专人管理,众人参与,形成持续的工作体系,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实现阶段性成果,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只有这样,才能将校园文化理念在师生中传播开来,让充满浓郁建大特色的校园文化浸润于每个人的心、滋养每一个建大人成长。

3.物质文化层面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本着“彰显建筑文化特色,展现各流派建筑风格,传承老校区历史记忆”的理念,打造具有建大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主题雕塑和文化景点,保留西城校区古朴的文化底蕴,把新校区建设成为展现古典气质与现代精神的魅力校园。

学校中的许多建筑都是在校教师、学生和优秀毕业生的设计作品和参赛作品,对这些建筑设立统一的名牌,并进行详细的介绍,不仅能够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而且也可作为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实习实践场所。

铭刻历史,在校园里建立有代表性、有纪念意义的纪念碑、纪念亭、纪念墙等,如在建筑文化广场设立更名大学纪念碑或学校发展历程纪念墙等。在校园的园林景观里陈列一些学生的作业和建筑小品。

在“校史陈列馆”里,展示知名校友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建设中承担和参与的工程项目介绍;将建筑学院的学生作品保留下来,进行永久性的展览。在教学楼里,陈列学生的优秀规划设计作品图和手绘图,这些作品既可成为特色校园文化中的一景,也可作为对于优秀学生的肯定和激励。

面向社会,传播建大文化的“味儿”

作为站在知识和科技发展前沿、为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高校,北京建筑大学的校园文化也应该打破“围墙”限制,冲出“象牙塔”,借助“高校文化场”的优势,通过人才的感召作用、知识的教育作用和媒体的影响作用,对社会产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1.举办艺术展览,打造建大文化品牌

紧贴建筑艺术特色,利用校内的文化资源,面向社会,定期举办艺术展览,传播“建大文化人”的文化成果。将李沙的中国古代建筑彩画艺术、赵希岗的剪纸艺术、钟灵的水彩画、靳超的油画、孙洋的山水画、谭述乐的古画鉴定等凝结着建大教师心血的艺术作品和建大师生的规划、建筑设计作品在校内外进行定期巡展;将文法学院建筑文化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和特色资源库的内容,组织专题展览进行策划推广,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向中央美术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引入艺术市场、艺术管理专业的小型策展人,有前瞻性地进行策划,培养自己的文化代言人,形成社会公认的北京建筑大学文化艺术品牌。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新城市文化的形成和找寻中,占领自己的一席之地。

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和定期讲座,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艺术熏陶,吸引更多社会目光的关注,将北京建筑大学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味道散布开来。

2.从校园走向社会,传播建大文化内涵

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借助媒体力量将校园文化建设中挖掘出来的具有建大特色的优秀师生,以及他们参与的建筑工程、科研成果,建大发展的历史和特色建筑等向社会传播,从而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微博、微信上建立校园文化平台,将各种优秀文化成果向社会传播,着力进行文化内容和品质的打造,透出浓郁的、建筑文化的“味道”,开设建筑公开课,培养自己的文化名师,在将他们打造成社会文化精英的同时,也将提升北京建筑大学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朱之平.张淑锵. 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展示: 一个校史研究的视角[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7) :196.

[2]李延保. 校园文化与现代大学精神[J]. 中国高等教育,2002,(13) :16.

[3]武才娃. 高校校史馆的作用于我校校史馆建设的意义[M].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2012年),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13:265.

(作者单位: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蔡桂兰]

推荐访问:寻根 做事 校园文化建设 品韵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