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和采写技巧

年度工作报告 时间:2022-03-20 10:28:15

摘 要:对社会新闻的界定,虽然没有统一规范的说法,但大体上没有什么争议。业界的基本共识是:反映社会生活中有关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社会动态、社会趋向、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社会风尚、生活情趣等等,都可归入社会新闻的范畴。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动向性、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本文分析了社会新闻采写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实情,探讨了应做好的社会新闻采写要求。

关键词:社会新闻 价值取向 采写技巧

一、社会新闻采写存在的问题

1,内容庞杂,主题分散。

症状:眉毛胡子一把抓,拣到篮子都是菜,什么都想写,一篇新闻稿件中头绪多,内容繁杂,让人读后不知所云,

2,内容陈旧。新意全无。

症状:不讲时效性,没有“新闻由头”(即“导语”),要么是“今年以来……”等无法界定的时间概念,要么是“最近、近日、日前”这类唬人蒙人、缺乏新鲜的模糊时间名词,或者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陈年旧事,即使原本很新鲜、很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因为缺乏新闻敏感,没有及时采写而时过境迁,重新搬出来,成为了无新意、变蔫发黑的明日黄花,让人惋叹。

3,八股遗风。苍白无力。

症状:语言贫乏干瘪,词不达意:叙述机械呆板,行文公文化、条文化,照抄文件,照搬材料。甲乙丙丁排列,毫无生气,更无美感,让人无法卒读;滥用词语,数出多门,自相矛盾。

4,空话连篇。内容虚脱。

症状:满纸都是慷慨陈词的豪言壮语,其实都是没有实际内容、不着边际的大话、废话、空话和套话。讲成绩效果,动辄“成效显著”、“形势喜人”、“成绩斐然”、“初见成效”……根本看不到一点实际内容和可以感知的东西。谈经验作法,总是离不开“领导高度重视”、“领导亲自抓”、“多措并举”、“将某某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团结一心、开拓创新”、这“工程”那“规划”一类毫无实际内容和意义的陈词滥调,具体作法、成效和经验避而不言,让人一头雾水。

5,主观臆断,妄加评论。

症状:在消息写作中,一些作者好为人师,不自觉地将自己介入其中,以评判官自居,喜好评论指点。消息最后还不忘抒情一番,或代表报道对象表态,或对受众空发号召,实为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6,提前播报。弄虚为实。

症状:本是挂在墙上、写在文件上的一些“规划”或“文件”,或者酝酿和计划中的工作,还没有具体实施或已实施但并未取得良好效果,就性急地将生米做成熟饭,来一个“快马加鞭”,迅速出笼,以某某单位或部门将如何如何“提前播报”。

7,人文缺失。歧视侵害。

症状:对他人缺少或根本没有应有的同情怜悯之心。或者无意识,或者居心叵测,借题发挥,借机打击报复,以揭人隐私、亮人伤疤、戳人痛处、胡乱指责、冷嘲热讽为乐,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产生不良影响,轻则让人反感,惹人生气。重则引发诉讼,伤害和谐,不利稳定。

8,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症状:新闻稿件(尤其是领导活动报道)中常充斥的是话语霸权,以自我为中心,用词武断,语气生硬,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动辄要如何如何、必须怎样怎样,一副教训人的口吻,让人无法接受。避而远之。

9,虚张声势。自吹自擂。

症状:不切实际,夸大其词,自我标榜,喜欢评功摆好,甚至恣意编造新闻,自欺欺人。成绩不大水分凑,好用“最好最优”、“天下第一”、“疗效最佳”等夸大和不实之词,表扬与自我表扬,吹嘘与自我吹嘘。诓骗他人。

10,功利作怪。目光短浅。

症状:将新闻完全异化为宣传,站在本单位或局部利益上,不是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报道和反映工作亮点,而是目光短浅,追求功利,或为在报纸电视上露脸作秀,或为应付上级宣传目标考核。因此所报道的工作纯粹芝麻小事,或日常一般的工作。

11,小题大做。无病呻吟。

症状:本来是工作职责范围之事,非得当做新闻来报,“领导亲自”一番:本是人人都应做好的事,且没有创新和突破,如学校运动会。单位开会、学习、听报告等日常活动,也要想法写稿登报上电视。

二、采写社会新闻的要求。

社会新闻涉及面是很广的,把握得正确,它的导向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帮助党和政府了解社会、研究社会,从而作为决策参考;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作用;它可以起到生动、具体、形象的法制教育作用;它可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采写好社会新闻,关键是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从现状来看,要着重从下述6个方面去努力:

1.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社会新闻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怎么报道,都要以大局为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以是否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准则。有了这种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社会新闻的报道,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导向作用。

2.要有自觉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指的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实际矛盾。毛泽东同志说过:“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社会新闻的内涵丰富,记者应该从多种社会问题中调查研究、深入思考,善于提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各类问题。问题意识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是有作为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3.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记者、编辑在采写、编辑社会新闻中,必须坚持对社会、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和“卖点”而钻头觅缝去搞低级庸俗的东西;也不能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特别是在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中,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以法规为准绳,要以理服人,把握好度,切忌片面性,更不能感情用事,挟私报复。

4.要确保新闻事实的真实和准确。不能搞合理想象,不能编造假新闻。社会新闻与人的生活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事实不真实,信息不准确就成为了一种误导,甚至还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所以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

5.要善于取舍,详略得当。要选择有社会意义,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和事来进行报道,切忌琐碎浅薄。要选择人们普遍关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进行报道。在采访写作社会新闻的过程中,必须对这一新闻的社会反应、社会效果进行预测,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让人丧失信心,可能产生心理恐慌的东西就不宜进行公开宣传。在选材上应服从主题需要,要考虑舆论导向和社会效果,不能一味地迎合少数受众的低级趣味,而不加选择地和盘托出。色情、血腥、恐怖、怪诞的情节和细节要坚决割舍。不能有闻必录,有闻必报。社会上确有凶杀、奸情、乱伦、盗窃、诈骗、赌博、腐败等丑恶现象,但我们不能听风就是雨,原封不动地搬给受众。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要严格选择和取舍。有的压根儿就不值得报道;有的只需少数人知道,不宜公开报道,可写内参上报;就是公开报道,也不能自然主义、纯客观地去报道。如犯罪过程、作案现场、作案手段和工具等不宜写得过细和过实。

6.要选择带有故事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强的事实来进行报道。社会新闻不仅有很强的接近性、服务性,有的还有很浓厚的趣味性。正因为如此,人们十分关注社会新闻,所以故事性、趣味性是社会新闻采访写作中不能忽视的东西。以1987年全国好新闻消息一等奖作品《钱向金动用“拉达”轧场火烧连营》一稿为例,这是一篇以揭露县建设银行副行长以权谋私、弄巧成拙、作法自毙为题材的批评性报道。作者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漫画式的手法,以辛辣的文字,形象的比喻,冷嘲热讽,嬉笑怒骂,对以权谋私的腐败之风作了无情的嘲弄和鞭挞。

推荐访问:采写 价值取向 社会新闻 技巧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