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基于德尔菲法方法的实证分析

年度工作报告 时间:2022-03-25 10:12:34

摘要: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决定着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而进入WTO后,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着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因此需要认清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大小。文章在简要介绍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对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论认为,尽管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起点较高,但近年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关键词:建筑企业; 国际化程度; 德尔菲法; 评价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3-0165-04

一、引言

当前,国际建筑工程承包市场正处在一个比较快的发展时期。按照美国《美国工程新闻记(Engineering News一Reeord)(ENR)统计,2007年全球建筑总支出规模已达到5.7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5.1%,占全球GDP总量的10.29%。1999-2007年全球建筑市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4.2%。根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预测,全球建筑市场未来几年将保持4.1%年均增长率,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其它非住宅建设是建筑业投资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据此推算,到2010年全球建筑业投资规模将达4.74万亿美元。建筑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业不仅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场所,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与服务的各种需求,还为越来越复杂的城市、乡村网络构筑了基础的连接纽带。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很慢。但1984年以后,随着公开招标投标、承包经营责任制、项目法施工、劳动用工改革、健全法制等措施的实施,中国建筑业加快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步伐,取得显著成就。在此期间,建筑业产值比重从1984年的44%增加至2000年的66%。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建筑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2001年至2003年,建筑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长率都超过20%,2003年建筑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3083.87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81.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9%,仅次于工业、农业、商业,居第四位。2003年由建筑业转化为生产力的固定资产投资达3.34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拉动了中下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建筑业吸纳了超过31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占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0.58%,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成为部分地区县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建筑业前后关联度大、投资乘数效应显著,能带动许多关联产业的发展,根据《中国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2000)》,建筑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为2.0333,即每增加1亿元建筑产品,可直接或间接带动其它产业增值20333亿元,使社会总产值共增加3.0333亿元,可见建筑业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带动作用。建筑业不仅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贡献者、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建筑市场竞争将会愈来愈激烈,中国建筑业在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挑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经济收益低、资金运作能力不强、技术管理水平不高、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力不强。本文从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化现状出发,运用相关评价方法对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指标的选择及其基本概况

1.指标选择

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运用有关分析方法,采用一定的量化指标,对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或状况进行评价,达到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的目的。其基本内涵是在分析研究影响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影响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基本要素。

按照评价的一般原则,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的基本要求包括:科学性,是指标体系必须能客观反映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特点和规律性,能客观反映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的现状和变化;系统性,是指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是国家经济安全这个大系统里面的一个子系统,其自身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因此所建立的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不仅必须能反映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系统内各主要子系统的各自独立的状况,而且能够同时反映整个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系统的状况,并与其他系统有明确的边界;明确性,所选择的指标对评价对象来说要有明确的特性,即对某一指标的取值要能确定;动态性,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具有动态变化性,它随国内和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资源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所选取的指标应能反映这种动态变化,以便对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态势进行适时评估;简洁性,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当简单明确,层次清晰,用尽可能少的指标反映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整体状态,做到全面性和代表性的统一。

根据上文的理论要求,文章主要使用要素指标来构建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战略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由于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包括一系列影响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各类基本指标以及要素指标。这些指标既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等可量化指标,也包括国际市场认同度等定性指标,对这些指标的量化处理要投入很大的工作量,收集国内外典型国家的大量实际资料,研究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已大大超出本文的研究范围,所以本文对那些定性指标不加以考虑;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只对根据单要素指标原则确定的有准确资料来源且有连续性指标进行处理。

根据上文的理论要求,初步设想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框架由综合指标、基本指标和要素指标三个层次构成。(1)综合指标。用以反映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状况全貌的概括性指标。本文拟用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来表示。(2)基本指标。 用以反映一个国家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构成要素基本情况的指标。拟选取的基本指标有: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地位、市场结构、工作项目、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3)要素指标。是指反映和表征基本指标的各种因素,其具体内容见表1。

表1:我国石油安全度评价要素指标

2.各指标的基本概况

(1)国外营业额逐年增加但仍占较小份额。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引导下,我国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迅速增长。2005年完成海外营业额217.6亿美元,比2001年89亿美元增长了144%。同期,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的中国企业也增加到46家,中建总公司连续跻身前20强。46家中国公司的海外营业额达到了100.67亿美元,比上年的83.33亿美元增加了20%。在225强的前100强中,中国公司有12家。中国公司有3家突破了100亿美元大关。2006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首次跻身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从2001年到2005年的五年间,我国海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翻了一番还多。但总的来说,我国建筑企业海外承包的份额仍然较小。表2是近几年ENR统计的中国建筑企业占225强国际市场营业额的比例。可以看出,虽然近几年这一状况得到逐步改善,但总的来说我国建筑企业海外承包的份额仍然较小。

表2:中国建筑企业占225强国际市场营业额的比例

注:历年ENR数据。

(2)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上升,但相比于欧美国家大企业仍属落后。国内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已具备承揽EPC、BOT项目的能力,中国海外承包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上亿美元的大项目越来越多,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2005年新签合同超过一亿美元的项目有49个,是2001年的3倍多。但与发达国家同类工程承包公司相比,无论是工程数量和规模还是工程项目的技术含量,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以ENR数据为例,说明2005年和2004年排名前20的国际承包商的基本情况。中国公司较Hochtief AG,Skanska AB以及VINCI等欧美国家大企业竞争力仍属落后。

(3)市场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但市场多元化程度不高,市场分布不均衡。尽管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工程项目已遍布六大洲、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在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业务仅为设办事机构或提供少量劳务,对外工程承包仍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据有关资料表明,在2000年进入225家国际大承包商中的34家中国公司的国际承包营业额中,84%集中在亚洲,10%在非洲,只有3%在欧洲和北美洲。同时,我国在亚洲承接工程项目,也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香港等华人集中的国家和地区。香港是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最大市场,长期以来我国在香港地区的承包工程营业额一直占全部对外工程承包额的20%左右。新加坡是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第二大市场,占全部对外工程承包额的5~10%。这反映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具有很大的区域局限性,特别是在欧美国家缺乏市场竞争力。

(4)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但和西方发达国家大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长期落后是中国建筑业的基本现状。虽然我国建筑业劳动力成本低廉,但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使我国的国际建筑贸易结构具有相当大的强制性,可选择的余地很小。2005年中国建筑业从业人员达2699.9万人,同年美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有600万,其中全职人员400万。而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正常年份建筑业总产值的1/5;和日本相比,20世纪90年代中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只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具体到企业层次看,表3是各国建筑业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国际承包企业,应该代表了各国的建筑业劳动生产水平,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日本的七分之一和美国的二十分之一。

表3: 各国代表性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5)生产成本较低但优势逐渐减弱。在成本方面,

劳动力成本价值低廉一直是我国建筑业的主要竞争优势之一。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劳动力成本要比西方发达国家低得多。我国制造业雇员工资只相当于英美国家的1/30,同亚洲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相比,也要低得多,这使得我国建筑业在劳动密集的行业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在人工成本方面,中国企业派驻海外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已经由80年代初期每人每月几十美元增长到目前的1000美元左右,加上国际派遣费用、人头税费及津贴等,已达到1500美元以上,且还在呈上升趋势。在其他直接成本方面,中国建筑企业则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三、基本评价

1.德尔菲法的定义、特点和流程

(1)德尔菲法的定义

德尔菲是古希腊传说中的神喻之地,城中有位阿波罗神可以预知未来,德尔菲法是美国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在20世纪40年代末首先使用、并于50 年代以后在西方国家所普遍运用的一种评价方法。因而德尔菲法借用其名,含义是通过卓越人物来洞察和预知未来。德尔菲法本质上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是一种利用函询形式的集体匿名思想交流过程。其作法是在对所要预测的问题征得专家的意见之后,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再匿名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再集中,再反馈,直至得到稳定的意见。

(2)基本特点

为消除成员间相互影响,参加的专家可以互不了解,它运用匿名方式反复多次征询意见和进行“背靠背”的交流,以充分发挥专家们的智慧、知识和经验,最后汇总得出一个能比较反映群体意志的预测结果。德尔菲法作为一种独特的专家意见评价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匿名性。德尔菲法采用匿名函询方式征求意见,对被选择参与评审的专家完全保密,不公开其姓名、职务、职称;另一方面,评审专家对于自己所评审作品的作者、单位也是不知情的,对参评的其他专家情况也不知晓,避免了同行“权威”的相互影响。这样,可以使评审专家给予被评作品客观评价,使专家个人意见得以充分发挥,而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②反馈性。德尔菲法通过反复征询专家意见,收集反馈信息,在整理意见的基础上再反馈给各位专家,既有利于各位专家各抒己见,又能让全体专家知道全部意见的倾向及持不同意见的理由等,有助于互相启迪,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家的智慧。③收敛性。德尔菲法通过“专家意见形成——统计反馈——意见调整”这样一个多次与专家交互的循环过程,使分散的意见逐次收敛在协调一致的结果上,充分发挥了信息反馈和信息控制的作用。基于这一“统计——反馈”过程的潜在暗示作用,可能会使专家将自己的意见向有利于统计结果的方向调整,从而使得专家的评审意见具有收敛性的特征。

(3)德尔菲法工作流程分析

① 德尔菲法的工作机理分析。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的结果。所以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在这个双向交流中是非常重要的,尽量避免信息的失真,保障信息的准确性也是德尔菲法实施的初衷。德尔菲方法隐含了这样一个前提,即建立在满足一致性条件的专家群体意见的统计结果才是有意义的,所以它通过“专家意见形成—统计反馈—意见调整”这样一个多次与专家交互交流的循环过程,使分散的意见逐次收敛在协调一致的结果上,充分发挥了信息反馈和信息控制的作用。

② 德尔菲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分析

德尔菲法的实施过程可以用图1-2简单描述:

图1-2 德尔菲法实施过程

第一,组成专家小组。按照课题的目的和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确定专家的类型和人数。专家人数的多少,可根据预测课题的大小和涉及面的大小来定,一般不超过25人。

第二,发出调查问卷。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关要求,并附上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背景材料,同时请专家提出还需要什么材料。问题一般是开放性的,尽量为专家留出发挥的空间,然后,由专家做书面答复。

第三,专家作答。各个专家依据他们所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阐明自己是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并提出预测值的。

第四,初次汇总、反馈。将各位专家第一次的判断意见汇总,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并说明自己修改的原因和理由。

第五,再次汇总、反馈。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起来,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

一般来说,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要经过三、四轮或者更多,在向专家进行反馈的时候,只给出各种意见,但并不说明发表各种意见的专家的具体姓名。这一过程重复进行,直到每一个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最后,由组织者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总结出预测结果。

2.评价过程与结果

(1)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就前述的石油安全度6项评价指标,请25位专家对各个评价指标逐一评分。依据指标对石油安全度的重要性,每项指标最高可得10分,最低可得1分。得分越高,说明该指标对我国石油安全度评价越重要,所赋权重也应越大(如表4所示)。

表4: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指标的总得分、权重

(2)评价指标的归一化处理

由于权重总数为0.9999<1,所以必须对上述批判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2000-2006年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归一化处理后的结果见表5。

表5:归一化处理后的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

(3)综合计算我国石油安全

计算时,6个评价指标按专家所给权重与归一化处理后的指标值进行加权合计,即得当年的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见表6)。

计算公式:

式中:为我国石油安全度;为评价指标的权重,为评价指标归一化后的值(如表6和图3所示)。

表6: 1993-2006年我国石油安全度评价结果

图3 2000-2006年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

从表6和图3可以看出,除1997-2000年外,我国石油安全度从总体上来说处于不断降低的趋势中。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文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起点较高,但由于自身技术、规模等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却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建筑企业发展战略和体制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要想加大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就必须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调整建筑企业的竞争策略。主要从关注国际市场、提高应变速度、改进人力资源管理调整产业结构三方面着手。其次,推进建筑业的体制改革。近20年的国内外实践证明,我国建筑业遇到的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落后的经济体制和行业体制。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进一步的体制改革。当前,应当从国内建筑市场开始,按照国际惯例进一步改造我国建筑业体制,打破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勘察、设计和施工分别由不同单位提供的旧体制,改进现行的资质管理办法,实行建筑业供应链的纵向联合,将咨询、勘察、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等根据市场的需要统一起来,提高为国内业主提供多方面服务的能力,并且有选择地进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黄卫.中国建筑业应向世界强国迈进[J].施工企业管理,2005,(4).

[2]杨建龙.国际建筑业现状与趋势[J].施工企业管理,2005,(2).

[3]朱学红.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2004,(3).

[4]黄卫.2004年全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R].2004-11-18.

[5]建设部.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R].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建设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R].2005-7-12.

[7]刘贵文.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J].国际经济合作,2007,(7).

[8]李跃平.我国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7,(2).

[9]李进峰.中国建筑业企业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J].建筑经济,2003,(6).

[10]沙凯逊.新发展观与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经济,2004,(7).

[11]王荣华.论宏观调控条件下建筑业的发展[J].建筑管理,2005,(3).

[12]魏新亚,林知炎.中国建筑业的产业地位和发展水平分析[J].哈 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第36卷),2004,(1).

责任编辑 梅瑞祥

推荐访问:实证 德尔 国际化 程度 评价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