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结构化理论中人的价值

年度工作报告 时间:2022-04-05 10:13:59

摘 要: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吉登斯提出结构化理论,强调行动者的反思性存在以及人在社会变迁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现代社会,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并不总有利于个体主体性地位的提升,反思性的过度发展不但没有使人类得到自由和解放,反而将其带入一个风险社会。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成为社会变迁的客体,自我认同倾向于一种“集体认同”。因此,在对行动者与结构化再生产问题的分析上,结构化理论尚有一定局限性,需继续深入反思。

关键词:社会结构;行动者;结构二重性;反思性存在;结构化再生产

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105-02

社会学理论的建构首先要解决的是结构与能动性的问题,即“人”的问题。吉登斯是行动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综合了多种不同的理论传统,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理论的科学假象进行批判和反思,以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于行动者与结构关系的解释,并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集中阐述了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旨在揭示社会结构与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的是行动者而不是抽象的“社会结构”。在吉登斯看来,行动者的主体性及反思性存在才是社会学理论最需要关注的。因此,本文主要围绕“人”的问题展开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探讨。

一、反思人:个体价值何以实现

吉登斯十分关注行动者及其行动的意义与价值。在他看来,人类行动者不仅能在日常行为的常规状态下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活动,还有能力在话语意识层面上“对这种监控过程本身进行监控”。要理解行动者的意义和价值,关键得在时间、空间、结构制约这三维空间所构成的具体社会情境中去理解人和反思人,这也就是结构化理论中所谓的“化”。结构二重性强调行动者的反思性行动,这时,规则不再是制约性因素,而是一种资源,人也不再是被动的对象,而是能够利用结构进行社会再生产、具有主体价值和反思性存在的行动者。结构既要理解为行动的结果,也要理解为行动的媒介;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同时也改变着结构。在书中,吉登斯通过“使动性”和“反思性监控”来理解行动者的主体性存在。

行动的反思性监控以理性化为基础,根植于行动者所展现,并期待他人也如此展现的对行动的持续监控过程。行动的反思性监控是日常行动的惯有特性,它不仅涉及个体自身的行为,还涉及他人的行为。然而,行动动机的激发过程,不仅有“有目的”的需要,而且有“无意识”的潜在可能,从而有可能产生行动的“意外后果”,即结构的产生。吉登斯借鉴戈夫曼的“前台”和“后台”概念,实现了行动到“结构”的飞越。他认为由于行动者在共同在场环境下反思性地采用那些例行性规则,使得行动者的行动不局限于特定的日常接触,从而形成跨越时空结构的社会再生产。

在分析行动者和社会的关系时,吉登斯特意强调了行动者的使动性。他认为,不存在行动者和结构性特征二者明显分开的界限,只有重视结构的二重性,这两种分析方式才能充分完成他们各自的任务。在这里,吉登斯指出了“策略性行动分析”和“制度分析”的区别,认为我们不仅需要对行动者的策略行为进行分析,即行动者是如何主动参与社会构建的,还应该重视对社会制度的分析,即分析结构的制约性和使动性。对策略行为的分析,关注的焦点是行动者在构成社会关系时,以何种方式利用了各种结构性特征。吉登斯通过威利斯的实验证明,行动者并不是某种外在力量驱使下的被动接受者,只有相关行动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制约才会发挥作用。而在制度分析中,结构性特征则被视为社会系统周而复始再生产出来的特征。在制度分析的基础上,吉登斯指出了结构的二重性特征。吉登斯认为,传统社会理论没能抓住行动者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质,社会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内在于”行为者的行动中。结构化理论将行动者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放置在相互依存的、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进行分析,强调行动者的主体价值及其反思性监控的重要性,进而调和了结构与行动的二元对立。

二、肯定人:社会变迁的主体

结构化理论关注人类如何使用“反思性”对行动进行监控,从而更好地利用规则和资源去突破结构的限制,从而成为社会变迁的主体。由于行动者的主体性和反思性存在,行动者及其行动的价值得以在社会变迁中体现和延伸。社会变迁的理论依据来自结构二重性,即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对于他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而行动者的“自我认同”既是个体反思性投射和建构的结果,也是社会结构性建构影响的结果,是社会的结构性建构和个体反思性建构互动的过程和产物。

在对传统变迁理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吉登斯认为,社会变迁要放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即要从时间的角度去理解行动者在社会变迁中的主体价值。吉登斯认为,人类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是在他们认识到自身历史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人类作为一种反思性的存在,是通过认识来把握时间,而不仅仅是“度过”时间。吉登斯特别强调反思历史进化论。历史进化论是一种对应压缩的时间观,但从具体的社会实践来看,社会进化与个体人格发展之间并无绝对联系,虽然急剧的社会转型对人格的异化造成影响,但更多的个体还是照常生活。在历史进化论中,完全看不到個体主体性价值的存在,个体更多的成为历史发展的牺牲品。历史进化论容易造成规范错觉,将“历史”和“历时性”混为一谈。因此,吉登斯认为,物质资料的丰富并不代表历史的进步,单一绝对的因果机制的进化论观点忽略了人类生活的反思性存在,历史进化论是一种单线压缩的历史观,而历史事实远比单线压缩要复杂得多。

三、何为人:结构化理论再思考

以时间的延展性及其同时间的遭遇为基础去研究行动者与社会结构的互动,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在结构化理论中反复出现的一个理念是,时间也意味着秩序的生产。《社会的构成》一书似乎隐含着循环往复的社会再生产的意思,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结构化后果的问题:结构、结构化、社会再生产。正是由于这种模糊的循环,笔者以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存在以下几点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首先,吉登斯以“时间”为基础来研究当代社会,理论旨趣突出一個“化”字。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使其理论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化”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时间与空间、结构与行动者的关系放在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去解释和分析,因而能够更好地将行动者与社会这看似不能调和的矛盾综合到一起。然而,吉登斯似乎在卖弄着这种理念,社会科学潜在地是解放的,但是他不能够履行他自己的诺言。要在逻辑上找到结构化理论中的漏洞或矛盾是困难的,但吉登斯在关于行动的意外后果的描述和分析中,行动者日常生活的绵延固然是作为意图行动流发生的,但行动还是产生了意外后果。吉登斯刻意强调了行为意外后果的重要性,强调人的认识能力始终是有限的,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似乎潜伏着对行动者主体性的忽视。

其次,在结构化理论中,其关于行动者的主体性和反思性的分析和讨论,主要围绕行动者的选择意志展开,认为那些无意识的行动动机也有着内在的等级秩序,这种动机是行动者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特征的反映,这使得他自己难于逃脱制度还原论和意识还原论的本质主义之嫌。再者,虽然吉登斯一直致力于强调突破具体的情景限制,达到一种世界性的时间和空间,并提出了所谓的“第三条道路”,但是他关于无意识行动的讨论,其前提就是有具体的情景限制。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吉登斯和其结构化理论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局限性,为后继学者进一步反思提供了新路径。

四、结论

行动者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是社会学理论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为具有行为动机和行为能力的行动者,永远是社会学理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吉登斯在对各种西方社会学理论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结构化理论,全面系统地分析和阐述了自己的行动理论观,并强调了行动者的反思性存在以及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结构化理论通过对人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论重构,弥补了社会结构与个人能动性之间的张力,为西方社会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社会理论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该理论不仅打破了自笛卡尔以来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二元对立局面,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行动者与社会关系的全新理论视角和方法论路径,并进一步重构了人们关于时空观念的认识,革新了社会学理论的面貌。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并不总是有利于个体主体性地位的提升,相反,有时甚至成为威胁人类作为社会变迁主体地位的因素。由于反思性过度发展、干预自然,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越来越使得人类成为社会变迁的客体。另外,在个体的生活世界中,面对风险的增长,反思性监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但是,我们发现自己并没用上解放和自由,相反,反思性的增长使得行动者的自我认同越来越倾向于一种“集体性认同”。因此,在社会急速变迁的背景下,如何寻求突破,这或许才是吉登斯及其结构化理论给我们留下的最为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2]李猛.从帕森斯时代到后帕森斯时代的西方社会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3]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中人 结构化 理论 价值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