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社会结构视角下城镇化对农村内生金融影响研究

年度工作报告 时间:2022-04-05 10:15:28

摘 要:中国长期存在着农村二元金融结构问题,农村内生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问题的分析研究,必须要结合中国农村社会的背景以及农户的特性去分析,如此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产生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深层次原因。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只增不减、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居民、城市边缘农村地区被纳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对农村的原有社会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伴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内生金融也已经受到冲击,必须主动适应城镇化的推进。因而,在社会结构为视角下,研究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进而分析给农村内生金融带来的变化,对于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内生金融;农村社会结构;城镇化

一、植根于农村传统社会结构的内生金融

(一)农村内生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民间金融

从广义上讲,非正式金融包括所有没有被中央银行监管当局所控制的金融活动,世界银行将其概括为以下三类:一是非信贷、非储蓄机构所从事的金融活动;二是专于处理个人或企业关系的金融交易機构所从事的金融活动;三是在借贷双方之间提供完全中介服务的金融活动。根据《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一书的介绍,民间金融往往被称作“内生金融”,指在客观供求刺激下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为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资金运动”。笔者认为农村内生金融是相对于由政府自上而下设立、安排并由正式金融机构主导的外生金融而言的农村自发形成的民间金融,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一部分。

(二)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与农村内生金融

作为农村非正规金融一部分的农村内生金融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及人民公社化的发展,我国小农经济曾遭到破坏,农村集体主义思想得到加强,农村合作金融在政府的主导下得到迅速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土体虽然归集体所有,但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开展,农村又回归到小农经济。

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农户处于满足自身消费维持生活的“道义小农”阶段。由于小农经济天然的弱质性,以个人为中心,以宗族、血缘、地缘为纽带,首先向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扩展,然后再按人际关系远近向外扩展的“圈层结构”成为农村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农村普遍存在的友情借贷的信用基础。农户对于借款需求,首先想到的是亲朋好友,然后再向熟人或者正规金融机构扩展,当还不能满足贷款需求时,以高息为特征的非正规借贷成了农户万不得已的选择,农村私人钱庄、“高利贷”应运而生,建立在互助基础上的自发形成的合作社或者合作基金会也为农户资金需求提供了融资渠道。

二、城镇化发展引起的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一)农民个体化意识加强,农村文化结构发生变化

传统的农村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宗族特征,遵守着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伦理道德。互帮互助、乐善好施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内化到农民的质朴的行动当中,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乡土认同感将大家紧紧地联接在一起,牢牢守护大家赖以生存的“圈层结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走出家乡、涌入城市。我国城镇化在物质层面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在精神层面还处于较低水平,影响了我国城镇化质量的提高。这种“被城镇化”过程,造农民工被城市文化所侵袭,原有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被打破。再加上精神层面的落后,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也在侵蚀农民工的思想,农民个体共同体的庇护中脱离出来,多维价值观凸显,中国农村进入“个体化”的转型之中。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以及任何事情以利益为先的思想逐渐在农民心里扎根。

(二)非农收入增加,农村收入结构受到冲击

在小农收入结构上,著名的华裔学者黄宗智在调研的基础上层提出“小农命题”,认为小农收入=家庭农业收入+非农收入,家庭农业收入好比人的双腿,非农收入好比拐杖,充当辅助作用,即“拐杖逻辑”。

不可否认,在农业收入为主的小农经济条件下,这种逻辑具有无可争辩的合理性。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在当前物价水平和平均工资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家庭收入非农化趋势明显,非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近八成。非农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应对教育、婚姻等大额资金需求,脱离贫困走向小康的主要收入来源,传统的农村收入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地方政府推行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谋求发展的政策,形成了全国各地农村以建设新农村为名进行的大规模村压整治与地方政府的“造城运动”和“圈地运动”。原来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民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被纳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出让土地获得的巨大资金收入是以往的农业收入难以企及的。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崛起,农村生产关系结构出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用器械在农村逐渐普及,农业科技化水平逐年提高,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但是,农村适龄劳动力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大量涌入城市,在城市务工、求学、定居,农村可供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同时,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在国家的支持下近些年发展迅速。从规模上来看,国家农业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4年底,全国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达318万户,家庭农场87.7万家,专业合作社128.9万家,龙头企业12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15万个。在经营业绩方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发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报告》指出,在抽样调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2015年平均利润达到68.76万元,环比增加了26%。同以往农村以家庭单位的生产模式相比,新型农业经济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更加向着产业化的方向经营,不仅存在着“公司+农户”的订单生产商业模式,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小农经济生产关系伴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发生改变。

三、 城镇化对农村内生金融的影响

(一)建立在“圈层结构”基础上的民间自由借贷受到影响

以社会网络为基础的农户民间借款行为,其规模和作用会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而趋于弱化。伴随着农村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农村居民的宗族和家庭观念以及乡土认同感被削弱,突出个人价值和利己主义,原有建立在亲情、友情基础上无利息的自由借贷会随着市场经济思想的冲击,发展越来越困难。亲友或熟人之间不愿意拿出较多的钱以无息的方式借给对方较长时间;或者愿意借出,但是对方也需要承担与银行同等或高于银行利率的利息费用,同原有的自由借贷相比,借款需求方都承担了较高的人情成本或者利息成本。同时,我们还需要看到,如果亲友间的自由借贷无法得到满足,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借款又得不到的情况下,就会给农村“高利贷”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内生金融的影响

伴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农村生产关系结构正在经历大的变革。相对于以往小农经济的“短、频、快”的生活信贷需求和生产信贷需求而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因为流转土地费用高、集中购买农用物资、投资厂房等固定资产以及其他原因,造成资金需求量大,并且资金的使用周期较长。随着土地和林地两权抵押的放开,农村原有的信用贷款正在向抵押贷款方向转变,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将更加经济,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农村内生金融的市场。

(三)城镇化对农村内生金融产生的其他影响

新型城镇化不断推动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农村饮水条件、道路条件、就医条件等农村社会环境的改善,上学难、就医难等困扰农民生存的大问题逐步得到缓解,会极大的削减农村居民的生活信贷需求,农村内生金融会缺少一定的生存基础。

随着当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生活成本的提高增加了结婚、生育等方面的成本开销,包括在城市买房结婚在内的巨额婚礼开支也成了摆在农村居民面前的一大难题。对农村内生金融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适应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是农村内生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四、 结论和建议

建立在农村社会“圈层结构”基础上的内生金融正在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原来亲友之间无利息的自由借贷受到市场经济思想以及个人价值观变化的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急需要带来收益和风险相匹配的融资渠道,而农村内生金融市场显然无法满足农村收入的投资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需资金量大、占用周期长的特点与农村内生金融不相匹配,而且随着以林权和地权为代表的农民可抵押物的增加,正规金融的信贷需求越来越明显等是农村内生金融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D].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4).

[2]易秋霖,郭慧.非正式金融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3).

[3]费孝通.江村经济[F],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

[4]姜新旺.内生金融与农户金融需求的满足[J],改革,2008,(7)

[5]吴志远、屈超.农村需求型金融抑制的原因与对策——基于江西农户的调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杨汝岱.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农户民间借贷需求行为研究,家庭社会网络与农户储蓄行为:基于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5).

[7]张晓山.促进我国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4,(4).

[8]刘丹,张兵.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现象成因:基于农户内生性视角.江苏社会科学[J].2015,(3).

[9]张红霞等.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职业道德失范与培育路径探索[J].成人教育,2016,(6).

[10]李刚.推动山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措施研究[J].经济师,2016,(8).

注释:

1“道义小农”强调农户既是生产单位也是消費单位,其经济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家庭成员的消费需求,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与“道义小农”相对的是舒尔茨的“理性小农”命题,认为农民具有理性动机,像企业家一样趋利避害,追求个人利润最大化。

2 姜新旺.内生主导型农村金融体系构建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 根据《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农村家庭总收入均值为3656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7764元,工资性收入、工商业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非农收入之和占据重收入的比重达到78.3%,农业收入仅为21.7%。

作者简介:

赵朴(1995—),男,汉族,安徽合肥市,研究生,经济学硕士,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制度与政策。

推荐访问:视角 城镇化 内生 农村 结构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