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几点思考

换届工作报告 时间:2023-07-24 10:00:03

[摘要]文章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从发展经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深化改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重视对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乡弱势群众;环境保护

[作者简介]陈小萍(1953—),女,河南郏县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系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对中国的国情、民情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在国内外新形势下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并积极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内涵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不懈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然而,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固定不变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在历史上,古今中外的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曾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设想过不同模式的和谐社会。在近代中国,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的理想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描绘了“一切平等,太平盛世”的和谐社会;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理念。在国外,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设想过“公正即和谐”的理想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的文章,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预言资本主义必将被“和谐制度”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也是理想与和谐社会的探索和追求者,他们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缺陷,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在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设想时认为: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设想实际已为我们勾画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美好图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社会理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5年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则明确表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与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的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得以落实,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给予各阶层的老百姓国家大事的知情权、重大问题决策的话语权,让他们参政议政;公平正义就是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诚信友爱就是要求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融洽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充满活力就是要克服保守观念,清除妨碍发展的各种障碍,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调动社会各行各业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各种创新活动;安定有序最重要的是要使社会成员安定,让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并要求政府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创造一个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说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要素之间的和谐三方面的基本内涵。

二、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先,从物质文明建设来看,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初步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各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9.5%以上,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日益巩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其次,从政治文明建设来看,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已经建立并在改革的实践中日趋完善。通过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出现了民族团结、生动活泼的良好政治局面,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政治保障。

第三,从精神文明建设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逐渐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支撑。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看到,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2003年,我国GDP已突破1000美元,开始向3000美元的新目标迈进。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一个矛盾的凸现期”。从我国的现实来看,我国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仍存在着一些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差距扩大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目前,我国分配领域人们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比率:1985年是1:1.86,到2005年上升为1:3.22,2005年8月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环京津地区目前存在贫困带。在北京和天津周围,共有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272.6万贫困人口,在其他许多大中城市,也可看到城市中高楼林立与周边农村破败贫穷的巨大反差。

二是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人们的收入差距扩大。据统计: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浙江省是1.5万元,广东1.4万元,贵州省只有7322元,相差1倍;当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浙江是贵州的3.45倍。

三是垄断行业与一般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2000年我国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62倍,2004年上升为4.25倍。

四是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是反映贫富收入差距的一项重要指标,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超过了0.4这一贫富收入差距的国际警戒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存在合理的差距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但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会加大人们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冲突,一些低收入者由于生活的贫困及经济与社会地位的低下,可能出现心理不平衡,少数人还可能采用极端的方式释放自己的不满情绪,从而产生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因素。

2.市场经济环境下城乡弱势群众生存风险加大与社会保障脆弱的矛盾凸现。近年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等原因,许多地区城镇出现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农村,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也存在着部分特困人口,这些城乡弱势群众除基本生活困难外,还面临着看病难,住房难,子女读书难等问题,急需社会的关怀与救助。然而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涉及的层次过低,覆盖面过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在城市,三条社会保障线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口、困难群众提供的保障费用水平不高,在农村,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普遍缺失,我国绝大多数的地区尚未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绝大多数农民未参加商业养老保险,87%的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不能象企事业单位职工那样得到各种健康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在遭遇工伤、职业病后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而造成终身痛苦。这些问题如果长期不能有效解决,势必会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的因素。

3.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及市场规则尚未健全,政府的职能尚未根本转变,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不强;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较,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当前,我国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

其一,一些地方政府对市场监管不到位,对一些企业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没能及时查处,使重大食品医药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给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其二,一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对采掘业、交通运输业等重要行业的安全生产抓得不紧,监管力度不足,导致这些行业事故多发、职业危害严重。2003年,我国因事故死亡的人数超过13万,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2.5%左右,这些社会管理的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进,也会给社会增加不和谐的因素。

4.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群众观点淡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缺失,不惜劳民伤财去搞自己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影响党群关系与干群关系。我国预防并惩治腐败的保障体系也尚未健全,一些党内有实权的腐败分子以权谋私、索贿受贿、买官卖官,疯狂敛财,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势必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们党的形象,而且也是影响我国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一个不利因素。

5.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加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主要采取资金的高投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保指标没有完成计划。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向西部地区梯级转移,一些重污染的企业进入西部农村,造成这些地区土地、水资源、空气污染,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环境遭破坏,一些重污染地区农民种植多年的果树死亡,人畜饮水困难,生产的粮食、水果、蔬菜在市场上无人敢买,农民与重污染企业的矛盾不仅成为农民上访的焦点,而且还引发过群体性事件。环境污染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无处没有。消灭了一切矛盾与冲突的纯粹和谐社会是不存在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协调、化解矛盾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消除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不断地扩大和谐因素的过程。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主要是在发展与改革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应该在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寻求解决矛盾与问题的途径。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劳动者收入。

邓小平曾强调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的问题,关键在于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发展经济应注重三个方面:

一是要按照国家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发展;二是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地区间的经济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步子加快,城市的就业率切实得到提高,才能为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尤其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奠定基础,才能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减少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隔阂,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2.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化解各类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针对当前存在的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矛盾与问题,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化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不公平带来的社会矛盾。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通过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多条途径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通过提高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加大农村扶贫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救助费用等途径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过加大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力度、加强对垄断行业分配行为的监管、发展慈善事业等办法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打击走私、惩治腐败等手段取缔非法收入。重视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抓起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对缓解人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在分配领域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具有重要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稳定的特殊功能,通过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减少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风险。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要注重创新,要强烈关注“社会保障未覆盖”的人群。各地区应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业要尽快推出能满足农民需要的保险品种,发展适合农民的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要深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要关心农村失地农民及城市农民工、个体经营者、未成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此外,还应针对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建立与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及高校贫困生救助体系。

三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构建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政府职能框架,缓解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政府社会管理滞后的矛盾。在改革中要以政府机构职能转变为基础,强化政府管理部门与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相关的体制建设和制度建设,全面推行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用制度规范国家公务员的行为,增强他们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要深入研究经济与社会管理规律,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农村调委会等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广泛开展构建和谐企业、和谐单位、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活动,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社会管理体制保障。

四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完善公民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健全防范官僚主义行为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健全科学的领导干部政绩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为防止腐败及官僚主义行为的发生、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体制保障。

3.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多渠道多方式地保护好资源与生态环境,培育企业与公民的资源与环保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因素,化解因环境污染而导致的人民内部矛盾。当前要特别重视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生产与生活废弃物向自然界的排放。强化“以民生为本”的理念,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解决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可持续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为经济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良好的条件。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必须要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教育工作。深入持久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广大群众的社会公德意识。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广西日报,2005-06-27.

[2]马静玉.高度重视我国人均GDP1000~3000美元阶段的矛盾和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5,(9)

叶祥松.深化改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J].经济学家,2006,(2).

推荐访问:社会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几点思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