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人民

换届工作报告 时间:2023-07-24 10:20:32

“人民万岁!”

这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领袖毛主席在威严的天安门城楼上,操着纯正的湖南腔,真诚喊出的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的宣言。话音刚落,30万军民脚踏平坦的天安门广场,举手向祖国敬礼,亿万双眼睛涌出幸福与喜悦的泪水。这宣言,如一轮朝日横空出世,刺破青天,纵穿历史,震撼宇宙……

人民,普通得像大地上的一棵棵小草,平常得像大海里的一朵朵浪花,平凡得像天上的一颗颗无名星……每每写下“人民”这两个字,我就顿感无比庄严尊贵,神圣凝重!每每读到“人民”这两个字,心中总汹涌澎湃,感到如同称呼自己的父母那般亲切, 肃然起敬!

人民是能量源

一撇一捺,脚踏大地,互为支撑为“人”。

在中国古籍中,人民多指平民、庶民、百姓。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人民又是个集体概念,是众人的集合体,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不论在什么国家、什么历史时期,普通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的主体。

美国历史学家胡克说过:判断一个社会能否解决它所面临的问题,依据是“它的领导层的质量和它的人民的品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力地震,让八万多鲜活的生命顿然消逝,千万个温暖的家庭永失至爱。然而,震后还不到三个月,数百万户住房损毁的家庭基本得到临时安置,寒风凛冽之季,中华大地掀起“暖冬行动”,四面八方踊跃捐助的棉被棉衣,饱含全国人民的爱心、热泪和体温,温暖着每一幢板房。这场猝不及防的灾难,验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诠释了一个古老民族的伟大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怪不得美国有位著名军事专家就惊叹:“中国人一瞬间,由一盘散沙凝聚成钢板一块,真是太可怕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家确实遇到了很大困难,粮食紧张。那个时候在一些大城市,包括像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存粮最短只能供应几天。中央一声令下:精简人口。很快,两千万人重新回到了农村。当时周恩来总理说,两千万人不是一个小数,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确实这些人是为了国家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才促使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度过了三年经济困难。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啦!”这一声呼喊,令十三亿国人欢呼雀跃;一声呼喊,令几辈中国人热泪盈眶; 到2008年,五环旗在中国北京升起,十三亿中国人扬眉吐气,五千年文明古国圆了百年奥运梦。

二十多年来,国际上关于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一直颇有市场,有人多次预言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甚至一段时间,中国经济陷入危机的声音越传越厉害,这种唱衰中国的声音居心险恶。诚然,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但自2010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一个个事例,一组组数字,一幕幕图景,撼动人心。事实昭显了制度的优势、国家的实力和人民的威力,也给“唱危论”“唱衰论”有力回击。

中国人民可敬可爱!三年饿肚子的岁月,尽管挖野菜吃树皮,百姓没有怨言;文革浩劫十年,多少家庭被迫害连累,一张张薄薄的平反书,换回无数感激的热泪;改革开放初期,千万职工下岗、饭碗被砸,为改革付出沉痛的代价,他们擦干眼泪从头再来……

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全凭汇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角力人心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南湖红船给神州大地抹上一缕希望的霞光。那时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相互角力,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五十多名党员。对刚成立的这样一个小党来说,并没有特别的地方,除了信仰先进的理论,就是深深扎根在人民群眾中间,与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愿意跟中国共产党进行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推进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之后,大批共产党人倒在血泊里,白色恐怖,真是失去群众支持,一天也难生存呀。当年毛主席把我们党跟群众的关系比作鱼和水、种子和土壤的关系。毛主席要求用主要精力做群众工作,甚至用1:9的比例说明这样的关系,即要用一份力量去跟国民党打仗,用九份力量去做群众工作。

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国民党重重围剿下,最终走向成功,当时美国军事观察组经过考察给出答案:国民党占有着大片的土地,而共产党则占有大片的人心。回首我们党95年苦难辉煌的历史,既是一部党为人民服务、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也是人民养育党、支持党、帮助党的历史。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老百姓为什么会最后一粒米交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娃上战场?在那个时候,谁赢得人民,谁就得到天下;在那个时候,党和人民唇齿相依,血肉相连,同甘共苦,鱼水情深;在那个时候,人民心里有党,党离不开人民,党把人民看得最重!

每位中国的平民百姓都忘不了党的恩情。2013年五一节,我携妻儿陪同年迈的爹娘坐高铁去游览天安门。我的爹娘都是普通的农民,扛了一辈子锄头,在沂蒙老区那个偏僻的小山村,亲历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一生辛劳,对党对毛主席感情深厚,终于在晚年眼噙泪花圆梦天安门,成为一生中最美好最荣耀的记忆。老父亲说了一句最平实的话:“自从有了毛主席,中国人才不挨打,才直起腰杆子呀!”

“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无论破解国难、化解民族危难,还是振兴民族、强盛国家……我们党归根到底紧紧依靠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延安中央警备团普通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从此,“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连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中华大地。

“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最通俗、最经典、最大众化、最温暖人心。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无论城乡、无论大人孩子都能背诵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雷锋同志在日记中写道:“有时我走路也想,吃饭也想,睡觉还想,看到一个问题或一件新事也想。不让一切不利于革命事业的个人利益、个人虚荣等等肮脏的、低级趣味的东西来玷污自己。我有决心……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主席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后,凝聚天下英雄豪杰、社会精英把当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和勤务员作为了人生最高目标。

“文革”时期,学习、背诵《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曾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记得那是1967年夏天,当时的莒南县大山公社在我们村召开学习“老三篇”经验交流会。由于天气太热,会议在村后的杨树林里召开的,最后由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我代表村民背诵“老三篇”,展示我村的学习成果。我年龄小、个子矮,是村干部把我抱到主席台的桌子上背的,我眯着眼一段一段地、一篇一篇地背,当背诵到《愚公移山》中“赫尔利已经公开宣言不同中国共产党合作”这段时,中间有些打顿了,于是在掌声里被抱下桌子。午饭前,我们全家又虔诚地站在毛主席像前,认真汇报了一遍。事后,我爷爷、我父亲说:“你在背,我们全家在提心吊胆,全身一直出冷汗呀。”是呀,如果背不下来,或者背错了,有可能会给全家带来灾难。其实我当时只是死记硬背,只记得村里人死了要开个追悼会、加拿大的大夫白求恩给中国人看病、愚公领着子孙在挖山不止,真是囫囵吞枣。思忖起来,“老三篇”所高扬和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品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愚公意志”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必将继续教育、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

“人民”和“党”是两个概念。党员对党效忠,首先要对人民效忠,然后才能对党效忠,也就是说首先要忠于宪法、忠于人民的意志,然后才能谈到组织团体的规则和制度。新中国成立65年来,“为人民服务”迸发神奇威力,凝聚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广袤大地上,画出世界上最美的画卷。

共和国的领袖们尊崇人民、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和政治追求,不仅是政治理念,更是思想和行动的高度自觉。上点儿年纪的人,都会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论城市乡村,所有商家店铺大都冠以“人民”二字,譬如人民商场、人民影院、人民饭店、人民汽车站、人民理发店、人民公园、人民澡堂;许多职业也冠以人民,如人民教师、人民警察、人民艺术家……当硝烟散尽、枪声渐远,战争让位于和平,发展取代了生存,却有少数干部的心离群众渐远,与群众的感情渐淡,群众在心中的分量渐轻。尤其是在发展处于关键期、改革步入深水区的时候,少数干部群众观念淡漠,作风虚浮,对民声充耳不闻,对民情漠不关心,对民忧麻木不仁;动员群众、说服群众、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本事没了,制定政策闭门造车,出现问题敷衍塞责,事情闹大了又简单化、粗暴从事、激化矛盾,有的甚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个别问题扩大化。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面临很多困难和考验, 尤其是利益的诱惑,天长日久,许多人脱离生养自己的“土壤”,肆虐生长“官本位”意识。有些却顶着“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头衔,拿着老百姓供养他们的“血汗钱”,不“为人民”服务,只“为人民币”服务。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不忘人民,就是不忘历史。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决维护者,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既能共苦,也能同甘;既能风雨共担,也能成果共享。揭竿而起的草根都知道“苟富贵,勿相忘”,人民群众帮党打下了江山、坐稳了江山,进入和平顺境后,不能忘记人民的利益,不能以发展的名义损害人民的利益,更不能为个人的私利侵犯人民的利益。否则,就是对历史的背叛、对党的背叛、对誓言的背叛。

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在他的诗歌《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中国脊梁

德国诗人海涅说过:“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始终坚信、堅持马克思的“人民历史观”。 “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人民在心中最高位置,为党的工作赢得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人尽其才、英雄辈出的新时代,应验了抗大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我的故乡沂蒙山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被誉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战”圣地。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彰显出鱼水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和人民的巨大力量。

我的童年,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每一个中国孩子一样,几乎都是在“战斗”中度过的:课本里学的是战斗故事,课余玩的是战斗游戏,晚上看的是战斗故事片……那时文化生活单调,常常追着电影放映队“跑片”,从城市追到乡下,银幕正面人多看不着,便转到银幕背面,《小兵张嘎》《鸡毛信》等电影不知看了多少遍,小侦察员嘎子、儿童团团长海娃、面对铡刀视死如归的刘胡兰都是我们羡慕崇拜的英雄。

65年来,我国涌现出了雷锋、王进喜、郝建秀、时传祥、欧阳海、王杰、焦裕禄、孔繁森、吴仁宝等千千万万英雄模范人物;在土地革命、国家工业化、改革开放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界作战、南疆自卫反击战中,在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抗击非典、打击贩毒走私、维护社会治安中,在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几十次抗击洪灾、旱灾、冰雪灾害中;在北京奥运会、残运会、大运会、世博会和进军文化、教育、体育强国的进程中,在原子弹、氢弹、卫星试验、神七上天、玉兔登月等科学技术进步中,涌现出的林巧稚、梁思成、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袁隆平、苏步青和张海迪、邓亚萍、杨利伟、罗阳、许振超、钟南山等无数有名和无名英雄、模范和先进集体、个人及各行各业的带头人,他们共同筑就了中华魂,擎起民族精神,挺直共和国的脊梁。在汶川抗震救灾的大悲壮、大爱心、大行动中,使国家精神和人间真爱在一夜间变得直观、融和、鲜活起来。这种凸现,是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建设长期积淀的精神迸发,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国力、人民素质的一次检验。

正如鲁迅先生概括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人民重如泰山

正如毛主席在《愚公移山》中教导的:“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马克思着眼社会历史的整体性及其发展的必然性,深入探究人民群众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在实践中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的科学论断,强调人民在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人民历史观”,重在探索“中国化”、“本土化”的途径和办法。

人民,是我们党65年来执政兴国的主旋律。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的唯物史观。你把人民捧在心间,人民就把你举过头顶;你视人民重如泰山,人民就把党的事看得比泰山还要重。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人的種类多,分法也多,譬如:中国人和外国人,城里人和乡下人,白种人和黑种人,还有出家人和在家人,最简单、最明白的就是男人和女人,最难分清的就是好人和坏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朝历代农民是人民的大头儿。

建国后,我国胜利完成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使中国农业走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如何增加粮食和农产品产量,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主张“先治坡、后治窝”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创造了那个年代从农民到国务院副总理的传奇。大寨、大庆,成为上世纪中国农业、工业的旗帜,开创了“三年困难”之后中国经济和时局发展的新局面。

当代中国最有名的农民当数吴仁宝,他创造了中国的村庄奇迹。1957年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2005年,他作为封面人物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缔造了一个“中国农民”的传奇。与他同时代、先他离去的中国传奇农民还有李顺达、王国藩、史来贺等。这些传奇式的农民,能够长期活跃在政治舞台,也是中国的一个特色。

《诗经》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生为本,民心最重要。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沧桑,也出现过很多盛世,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乏民本思想,当然他们的出发点是稳定自己的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唐太宗李世民接受了名臣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安邦诤言,要求统治者顺民意、得民心,创立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当然,他们是把人民当作治国安邦的工具,而不是让人民翻身当主人。元朝官吏张养浩曾任陕西行台中丞,路经历朝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时,创作出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感叹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忧国忧民情怀流传千古。

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民生举措全球瞩目:抗击非典、尊重保障人权入宪、取消农业税、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青藏铁路通向雪域高原、收容遣送办法废止、物权法出台、中美共建核安保示范中心……在城镇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已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全面实施,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工作正在推进。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迈上全面小康的门槛。

共产党一出生就与人民同命相连:保卫人民,犹如保卫自己的眼睛;依靠人民,犹如信赖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

治疗“公平焦虑症”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满怀自信,开辟了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新纪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的这句话,成为2013年全世界最响亮的政治宣言,点燃中国人的梦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走过65年的历程,属于年轻的国家,正在成长、成熟,自然也包括国民、人民。中国自古是宗法氏族社会,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在家族、血脉、传承观念方面几乎是先天性的。国人取得成功后想回报的,首先是曾经有恩于自己的父母、亲人等家族个体。封建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方式不可取,但过度调动和激发人们的财富欲望更是最危险的。再伟大的政党,再强有力的政府,再富足的国家,都不可能满足人们无度的欲望。如何提升精神需求,平衡物质欲望,走出精神沼泽已经很迫切。

几千年的传统中国与现代文明相遇时,必定会有一个相识、相容、磨合,甚至是碰撞、冲突、斗争的过程,有一个改掉不良传统和习惯的过程。带些山东口音的外国传教士明恩溥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以带有文化偏见的傲慢态度,点出中国人缺乏公德、不守时间、不懂礼貌诸般弱点。遗憾的是,我们的不文明行为仍比比皆是。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中提出了一个论断: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国民的现代化。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不应仅是经济现代化,更应当是现代文明秩序的构建。人类精神,主要包括宗教精神和政治信仰精神,革命者的牺牲精神一直是取胜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赢就赢在精神。共产党人的信仰,堪比“精神原子弹”。邓小平早就警告:我们不能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

“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从梁启超到孙中山再到中国共产党,无不把“国民素质”作为发展的根本。所谓“素质”,并不仅是会英语、会电脑的现代技能,更不是会穿衣、会玩乐的现代生活,而是价值尺度、思维方式、行为规则的“观念现代化”。官员贪腐,实质上是精神弱化、思想蜕化的结果。可叹的是,一些令人反感的陋习,甚至被视为不可侵犯的“权利”。殊不知,个人权利是有边界的。大声说话固然是你的权利,但安静显然是更多人所需;开车打远光灯能看得更清,但对面来车也要有同样视野。视恶习为权利,恰恰是弄反了权利的概念。“人人相善其群”,才能涵养人们的公共意识。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公共意识,可说是最根本的现代公民意识。在个人之外,谨记还有社会;在私人领地之外,敬畏公共空间。在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必须注重培育规则意识、法治意识、提升文化品位、涵养公共精神,培养紧跟时代步伐的现代国民和更好融入世界的行为规则,重塑文明古国的时代尊严,更自然、得体地与世界“坐在一起喝咖啡”。

在中国经济持续飞速发展,国人整体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速放缓,加上物价不断上涨,环境污染愈来愈严重,官员腐败程度与社会道德水准与大众的期望严重背离,所有这些都导致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加大,幸福感下降。正是问题的存在,决定了我们到了转换思路,实现经济社会管理重心转变,也就是以提高社会公平正义程度化解矛盾的时候。人在欲望面前,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狱。时代走向进步,纲纪失治,文明却会步步衰退。

鲁迅先生曾言,“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在五千年中华迈向现代社会的关键节点,“立德树人”之要在于培育公共精神、涵养公共文明。公共文明的程度,标注着现代社会的成熟程度。只有提高公民公共意识,才会在“现代性”进程中重塑民族的精神高地。

这是一个普遍焦虑的时代,年轻一代在高房价、高物价面前失望,在二胎、户籍面前迷惘。北上广的空气污染日益严重,许多年轻人选择逃离。民生到底是什么?不是官话、空话、套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实用、方便。某县创环保卫生城,笔直的大道两侧没建公厕。一农民来县城赶集,内急时找一僻静处方便,却被城管逮住,声称在这里方便违规,要罚款。农民却急中生智说:我没方便,我自己的东西,掏出来看看,也碍你的事?是呀,谁说拉撒不是民生大事,谁能背着厕所出门?当然也有季建业因为“爱折腾”经常给南京这座古城 “开膛破肚”,惹怒市民,激起民愤。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有时很坚强,有时又很脆弱。怪不得当一些重大的事件发生后,人会做出一些与平时迥然不同的决定,不只是结婚生子、延续生命,还包括发展事业、实现个人价值。譬如举办第29届北京奥运会,许多年轻人选择8月8日登记结婚,图个久久长圆;汶川地震后,有些准备离婚的夫妇悄然破镜重圆,有些富翁干脆把巨额财产捐献社会。人类已进入了缺少天真童年和农耕乡愁的年代,因而诗人海子祈求:“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一个文化堕落的民族,注定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民族!文化,可以让一个民族麻痹、失钙,可以为一个民族保健、疗伤和警醒。日本人正热火朝天地涂改着罪恶的历史,我们却急于把《狼牙山五壮士》从语文课本中撤掉。上海雕塑家竟然为秦桧和王氏塑了立像,认为跪像的存在,无助于普及“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其实自己的行为背叛了祖宗、背叛了人民的立场。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中国又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举世言欢、娱乐至上的时代,道德、文化和信仰的危机触目惊心,神圣而庄严的崇高之美弥足珍贵。正能量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细数改革面临的硬骨头,多数都与人们的“公平焦虑”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崇尚自由、平等,经济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追求公正、法治,社会生活才有崇德向善的道德风尚。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社会信任才会蓬勃生长,公民美德才会蔚为风尚,个体的绚丽人生才能绘入中国梦的美好图景。切莫辜负时代,莫给子孙后代留包袱和遗憾。

“赶考”路上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同年10月底蒋介石“搬家逃亡”。

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新中国政权建立的考卷上答出好成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面对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民主化涌动的大潮,面对现实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率领全党同志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老一辈的“赶考”精神,全力求解历代王朝“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这道“生死考题”。

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学之所教,劳之所得,病之所医,老之所养,住之所居。身体没病没灾,日子无忧无虑,心情舒舒畅畅。

近代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苦难、挫折和失败。今天,我国应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挑战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变局至今仍在进行之中,我们虽然拥有前辈从未拥有过的巨额物质财富,但也面临前辈从未遇到过的复杂问题。高速发展带来的城乡、地区失衡问题,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社会公平问题,脱离群众的官僚特权问题,侵蚀执政基础的腐败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的发展到了攻坚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好干的、代价小的、得罪人少的、见效快的,基本都做完了,剩下的幾乎都是难干的、得罪人的、见效慢的。如何减少一点好大喜功与人云亦云式的愚鲁盲动,多一点对民族文化传统与自然生态的自信和尊重,不片面追求GDP成绩单,更不能吃子孙饭、断子孙路。今天,需要一批不以眼前利益和任内利益为最高追求,而以追求长远利益为己任、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真正、真心“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

中国共产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更加复杂和更加严峻的考验,面临重重“考试”,面前的“赶考”远没有结束。给人民交出满意合格的答卷,与人民共享光荣、梦想与荣耀,是代代共产党的神圣职责。在这场艰难的考试中,你,我,他,所有人都是“考官”。

老一代农民工背的是“蛇皮袋”,“包吃包住,给足工钱”就满意;新一代农民工穿着西装,拖着拉杆箱,“体面就业,同城待遇”才满足。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繁杂社会拼图中,期盼提高、梦想升级的何止2.6亿农民工?城市居民对蓝天的渴望,餐桌丰盛后对安全的期许,“富了口袋富脑袋”的需求……“发展起来以后”的各种期盼,在13亿的基数上排列组合,真可谓是大数据时代的大数据民生清单!食品安全危机之下,当人们知道有一条叫作“特供”的食物链,质疑和愤怒必然顺着链条直逼终端。人人都希望“特供”,草民也在打造“私密田园”,当“特供”和“私密田园”都不再特殊和隐秘时,“民以食为天”才真正面临塌天的感觉。

除了解决民生的“更高”与“更多”,还要思考干群关系如何“更亲”与“更近”。一些地方,大楼高了,干部却摆架子,抖威风,翘“尾巴”,离群众远了;网速快了,群众办事却难了。有顺口溜这样说:五六十年代同吃住,摸得到脚;七八十年代上广播,听得到声;九十年代坐小车,看得到烟;现在只能在电视上瞧到影。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种种不良风气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剪断了情感脐带,也滋生了政治冷漠,蚕食了政府的公信力,也流失了宝贵的执政资源。如何“惠民生”又“合民意”,“暖民心”又“得民心”,让“安泰”真正扎根大地,保持旺盛生命力,这是当今共产党人自我革新与超越,必须破解的十分紧迫的难题。

如今我们已经走过了38年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我们的党肩扛“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信条,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人民愿望,是改革之源;群众支持,是改革之基。改革为了人民,人民期望改革,改革成果让人民共享。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宗明义地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这一根本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一项改革要点都紧扣“人民”二字,充分显示了重民生、谋福祉是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从“寒门难出贵子”的喟叹,到农民工“城乡两无依”的惆怅,再到“不怕苦,就怕没机会”的担忧……折射出社会的“公平焦虑”;基层民众中产生的对改革疲劳、焦虑和冷漠的症状。正是因为热切期盼的一些改革政策出现迟滞、缺位现象,而已经出台的一些改革举措在实践中又有扭曲、回潮问题,普通民众更多地支付了成本,承受了阵痛,担当了风险,影响了群众的信心。只有公平正义,才能照亮每个人的追梦之路、推动转型中的中国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这是现阶段凝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人民参与和支持改革的“动力源”。发展自由,社会公平,政治清明,是老百姓最直接、最迫切的改革梦想。更好的教育,更高的收入,更稳定的工作,更完善的保障,更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老百姓心中现实版的“中国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共产党为民而生,为民而兴,为民而强,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期待,承担起神圣的历史使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靠两条:一靠凝聚和释放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二靠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打铁还需自身硬”,党把自身问题解决好,人民就跟党贴心贴肺,即使有百个考验也如履平地,千个风险也会化险为夷。

责任编辑 韦健玮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