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刍议

换届工作报告 时间:2023-06-24 13:30:08

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休闲旅游是旅游得以丰富发展的产物。北京地区经济发达,旅游市场比较成熟,周边区县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良好条件。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北京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北京郊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些年来,通过自筹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各区县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如自然风光、长城文化及其遗迹、宗教寺庙、陵墓等资源,陆续开发建成了一些景点,旅游景区和宾馆饭店接待服务都达到了一定规模。目前,全市郊区已有2000多个观光农业园区、220多个民俗旅游村、2万多民俗旅游户,乡村旅游的交通、餐饮、旅游条件都大为改善。2004年,北京仅观光农业收入就超过30亿元,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将近10万人,接待民俗旅游客人893.9万人次;郊区民俗旅游收入达到7.57亿元。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对郊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它放大了农业产品价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渠道。它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建材、餐饮业、文化娱乐业、商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信息产业等的发展。

二、休闲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总体态势很好,但毋庸置疑,休闲旅游发展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规划缺乏可操作性,总体经济效益较差

科学有效的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秩序和效率。各区县目前大都完成了旅游规划设计工作,但旅游开发基本上仍处于乡自为战、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的阶段,缺乏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这些规划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1)重视形象、理念的设计,对具体景区如何根据自身特色,进行旅游规划建设,缺乏可操作性。(2)规划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3)规划层次低,缺乏可视性、动态性,没有利用计算机GIS、技术,将规划结果展示给领导决策者和技术人员,达到两者的互动和意见的反馈。这些问题的存在,就造成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因开发密度过高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而惨淡经营。还有一些地方的投资者只注意旅游资源本身的旅游价值,而没有考虑旅游要素的空间匹配和组织,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2.管理机构不健全,经营秩序不规范

在有些地方,乡村休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管理的真空状态。这种状况一方面与乡村休闲旅游经营的分散性有关,另一方面是现行旅游管理体制造成的。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乡村旅游资源分别隶属于农业、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后所形成的成果作为旅游产品又是旅游管理部门管理的对象。由于法律规章的阙如,从而造成了经营者经营无法可依,游客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无章可循,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

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项目功能单调

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本来非常丰富,理应具有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参与体验、增长知识、增强体质等多种功能。但在实际上,不少地方把乡村休闲旅游等同于“农家乐”,把“农家乐”等同于到农家去吃饭。目前北京乡村休闲旅游的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而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很少,整个观光过程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丰富的各种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使活动形式过于单调。另外,部分经营者盲目追随其他成功经营乡村旅游的地区,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搞特色经营,没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

4.郊区区县基础设施薄弱,旅游配套服务不规范

当前制约部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如怀柔山区部分发展农家乐的乡村至国道的公路路面狭窄,在路面改造过程中,乡村愿意自筹资金将路面拓宽,但有关部门未加以考虑(鄢毅平,2001)。另外,因为城乡生活方式差异等原因,从乡村休闲旅游兴起之日起,其卫生状况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服务方面,很多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从未受过正规的服务培训,对旅游行业的服务规范和要求知之甚少,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程序不规范,经常引起游客的不满甚至投诉。

5.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且方式单一,是制约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由于乡村旅游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从而导致乡村休闲旅游营销乏力,缺乏系统性,更没有充分利用“绿色营销”、“文化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尽管有不少经营者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宣传网页,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效果,但由于网页的知名度有限,再加上信息量少、网页内容更新缓慢等原因,还无法对乡村休闲旅游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旅游者双双蒙受效率损失。

6.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阻碍了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虽说乡村休闲旅游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尤其是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目前郊区旅游投资基本上是村集体、农户自筹,与日益兴旺的休闲产业相比,家庭单门独户经营,规模有限,信息缺乏,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拿出多余的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

7.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急待整治

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是伴随旅游业同步发展的老问题,乡村休闲旅游也不可避免。古老村落的村民为更多的接待游客增盖民居,威胁着村落的传统结构和应有的风格与环境氛围;固体垃圾、污水对水源的污染随着游客的增多日益加重。

三、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解决上述突出问题,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可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1.遵循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规律,用大产业大系统的观点对乡村休闲旅游进行科学规划

将整个郊区休闲旅游作为郊区经济一个支柱产业,建立整体的框架体系。应由政府牵头,做好北京郊区休闲旅游宏观规划,各区域有各区域的特色,避免雷同和重复建设;山区、平原休闲重点应有不同,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旅游也要有不同。各区县由政府出面,采取逆向思维方式,对本区域的旅游业及产品进行整体的策划、设计和包装,对分散的旅游路线尤其要通过合理的组合,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

2.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

乡村休闲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休闲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可制定旨在规范乡村休闲旅游经营行为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和权限,从法律上保证政府主管机构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组织地区性的乡村休闲旅游同业公会,制定乡村休闲旅游经营公约,通过行业自律来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3.优化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多元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本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多元化地开发休闲旅游产品项目,以供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选择。

4.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促进服务标准化

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要通过职业培训使从业人员熟悉并掌握从迎客到送客的礼节和用语,了解一定的旅游常识和风土人情知识,促进乡村旅游服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人文化。通过提高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改善乡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卫生的旅游环境。

5.加强包装和宣传工作,采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

强化旅游促销理念,有重点、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地利用好旅游宣传媒体,拓展乡村休闲旅游客源市场。建议由地方政府或乡村旅游的同业公会进行统一的宣传促销,在有影响的宣传媒体开辟一个栏目,分年度或季度(月)专门宣传郊区整体的休闲旅游形象,穿插介绍一些经营得较好的景区、观光园区。除了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进行促销宣传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如利用Web2.0技术构建旅游信息交流网上社区等。

6.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乡村休闲旅游的投资力度

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四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把对旅游业的扶持列入财政预算方案中,确保旅游业的扶持资金能够持续。第二,通过不同形式的招商引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第四,建立民间贷款信用制度,简化办证手续。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设施。

7.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乡村休闲旅游是以生态、观光农业为背景或载体的旅游形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其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休闲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根据景区内植被、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划分核心区、缓冲区、旅游区。核心区严禁游客进入,缓冲区允许部分科研人员进入,而一般旅游者只允许在旅游区内活动。核定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在旅游旺季超过环境容量时,实行旅游者预约制度。

休闲旅游作为旅游活动的高级层次,目前正成为北京市民的主要旅游活动内容。由于休闲旅游活动的初创性,活动区域的特定性,活动内容的特殊性,活动时间的经常性,如何使这项活动能够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推动郊区经济发展,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基础研究,多部门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伍延基:休闲、旅游及其相关概念辨析.旅游学刊,2006.12

[2]刘丽丽李红:北京郊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2

[3]黄郁成顾晓和郭安禧:农村社区旅游开发模式比较研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

[4]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5.1

[5]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暨南学报(哲社版),1999.6

[6]林伯明:关于发展桂林乡村旅游的思考.社会科学家,1999.4

[7]高谋洲李红岩: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商业研究,2006.21

[8]龙茂星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旅游学刊,2006.9

[9]赵承华: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2007.1

推荐访问:刍议 产业发展 北京 乡村 休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