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引领学校自主发展

学校工作报告 时间:2023-07-25 12:10:03

新世纪以来,我们无锡市南长区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现代化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基本到位,义务教育均衡化进程加快,课程改革正逐步深化,区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得到不断优化和提升。但学校自主发展的活力不够,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区域和学校两个层面的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配套性不强,开放办学力度不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因此,解放思想,增强学校自主发展的意识,提高学校自主发展的能力,释放区域教育生产力,就成了“十一五”区域教育改革的重点。对此,我区结合国内外大背景和已有实践探究的基础,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引领学校自主发展”的改革思路,以“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行动研究”,带动区域教育的优化发展、创新发展。至此,一场以“自主发展”为诉求的区域教育变革在南长区全面推开。

一、对“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内涵的思考

(一)价值目标。田慧生曾谈及“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他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旨在优化秩序、教育公平、个性发展、效能发展、质量提升等几方面,然而作为直接服务对象为学校的“区域推进”,其价值应该从学校主体的角度出发有所侧重,即侧重于追求公平发展或均衡发展。从社会政策的角度说,公平或均衡是一种资源公平配置的原则,若把公平或均衡作为一个目标,则它不应是绝对的平均或均等,而应是一种有差异的、和谐的发展,这种差异对学校来说是特色发展,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个性发展。这一价值追求与当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追求是吻合的,即均衡发展首先是有发展,然后是特色发展、个性发展。也就是说所谓区域推进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它应指向公平,指向均衡发展,指向整体有发展基础上的特色发展、个性发展。

(二)内涵解读。“现代学校制度”作为一个概念在“十五”期间已基本明确,在“制度”明确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也可以且应当作为新的概念提出来,以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因为“现代学校制度”不仅要对学校成员进行规范,还应该对学校、政府和社区等主体进行规范,它是调整政府、学校、社区(社会)主体关系的制度,它需要政府的推动,特别是在研究初期,政府的推动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不仅要涵盖对制度本身的认识,还要说明“区域推进”和“建设”的基本方法或途径,而这种带有策略性的实践探究也更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区(县)教育部门和学校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论的借鉴。

经过近几年的研究,我区初步形成了对“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本土认识:即以学校自主发展为目标,通过行政引导直接或间接为学校的自主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找到政校两者互促共进的平衡点,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师生自主、个性发展,逐步构建区域内学校、政府、社区三大主体和谐共进的生态式制度体系。我们的推进思路是:“自主导向、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特色发展”;推进策略是:为学校自主发展“赋权、增能”,提高学校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二、还权于校开启区域变革

(一)主动还权,寻求政校关系的平衡点。明确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寻求政校关系的平衡点,是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前提。我们主动调整,还权于校,明确职责,重心下移。在学校发展规划、政策设计、资源整合、教育投入、协调平衡、监督与问责等职能上有所作为,而在人事任免、经费使用、校本课程的设置、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有所不为。校长可按照有关规定程序聘任教职工及安排教职工的岗位调动、年度考核;按照核定的经费总额编制学校的经费预算并自主确定学校使用各类经费的比例;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自主开发和设置独具特色的校本课、选修课;可根据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建立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校本管理,确保学校自主发展。学校要自主发展,建立健全校本管理制度是关键。为加快学校自主发展的步伐,我区下发《关于推进学校自主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依据“科学、民主、创新、全面”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依法自主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制度系统,构建起科学、民主、和谐的校本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学校章程,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自主发展规划),教职工、家长、社区成员依法有效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决策机制,等等。在致力形成校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理事会制度等学校民主管理机制,在全区推进理事会制度,有效整合各类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力量,畅通了各类群体利益诉求的渠道,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建设和谐校园。目前,各小学已全部建立起学校理事会制度,部分幼儿园也借鉴相关经验,深入探究民主管理机制,积极构建理事会制度。

三、改革创新谋求整体提升

“十一五”期间,得益于布局结构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我区教育资源得到极大优化,各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顺利完成,省市实验小学全部转评为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全区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但部分学校软实力发展跟不上硬实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发展,这让我区加快了高位均衡发展的步伐,加强了内涵建设的力度,促使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深入。

(一)评价机制引导学校健康发展

有什么样的评价制度,就会生成什么样的学校。科学、开放、多元的学校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核心。为调动学校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我区发挥学校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探索以注重学校办学绩效为核心、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的发展性学校评价机制。

我们重点把握好评价的多元性、发展性和创新性三大原则。所谓多元化,一是主体的多元,评价主体有行政部门、校内师生、社区居民、理事会的社会成员等。二是内容的多元,即基础性内容与发展性内容相结合、校内校外工作相结合、常规工作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综合性荣誉与单项荣誉相结合。三是方式的多元,评价采取上下结合、民主集中的办法,通过资料查阅、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现场查看等,结合学校办学过程中出现的上访、举报等社会评价,对学校的办学绩效做出定论。所谓发展性,即是从规范看特色、从起点看变化、从传统看创新、从投入看产出,做到科学评价学校。更为重要的是,从评价功能看,我们更加注重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重点关注考核后评价意见的深度反馈和后续指导,真正实现以考核促发展的目的。创新性则是指考核制度本身能根据国内形势变化、区域和学校发展需求,从内容到形式不断趋向完善。如近两年我区创新性地将学校绩效考核和校长绩效考核有机整合,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积极听取基层意见,逐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有效加强了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引导学校健康有序发展。

(二)开放办学搭建生态化发展平台

教育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的开放性要求学校本着“大教育”的理念,接纳社区(社会)的参与、监督与评价,并主动回归社会,了解社会需求。为此,我区大力完善社区教育培训学院、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社居委社区教育基地的三级实验网络,尽可能将教育资源纳入学习型社区的格局中,使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有效互动,逐步形成融合共振的教育网络和区域开放办学的生态化发展平台。在开放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各小学全面建立理事会制度,成立家长顾问团、班级家长委员会、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等组织,成员们在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监督权、评议权的同时,还履行对学校的智力支援、法律援助、调解、宣传等义务。学校与社区共育、互促的联动机制不仅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的民主化进程,丰富了学生的校外生活,也加快了社区、社会的发展,使学校、家庭、社区在共赢中共进。

(三)师资交流促进学校共同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师资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关键,如何让优质教师队伍辐射全区,带动区域教育的共同发展,是近年来我区师资队伍建设探究的重点。

在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进程中,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区已初步形成了“基于平台的多形式交流”的基本模式。

在平台建构上,为实现交流的常态化,我区从纵横两个角度,围绕“学校行政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等多方面内容,构建区域“结对共建双赢协作体”,初步为各中小学、幼儿园搭建起了交流平台。然而点多面广的交流实效有限,为进一步提高校际交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切实改善相对薄弱学校的现状,我区在“协作体”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学校发展共同体,将优质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捆绑”起来,定向交流,重点帮扶,为师资交流创设全新平台。

从交流的形式看,本着“相对稳定、合理流动”的原则,为充分发挥每一个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我区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交流机制。在保持流出学校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建立“骨干教师柔性流动”和鼓励市级骨干教师跨校兼课(兼职)制度;同时为优化区域师资结构,我区还对教师轮岗交流作出了相应规定,明确轮岗的对象,并将异校任教经历作为中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之一。

四、学校自主催生特色发展

特色发展是学校自主发展的应有之义。为深化学校的办学内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我区按照“一校一景,一校一品”的要求,明确了“分层次、三步走”的推进策略,在区域行政的推动下,各校文化建设意识增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逐步深入,学校文化建设也逐渐形成整体建构、特色发展的模式。

(一)初步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两种路径

各校坚持探索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找准优势、科学定位、深挖内涵、丰厚底蕴,积极建设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并逐步呈现两种发展路径。

一是传承办学精神,着眼整体,重点突破。即学校传承已有办学精神,根据文化建设系统性的原则,从办学理念、制度、环境、课程、行为等整体着眼,结合实际,找准突破点,使办学理念、精神,通过制度外化为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通过环境建设物化为积极的育人氛围。如我区东林小学秉承百年书院精神,提出“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以生活化课程为突破口,让理念走进课堂,走进师生心中;以养成教育为目标,发扬东林人一贯的民主作风,将办学理念切实落实到学校、师生的管理制度中;以环境建设为契机,借助专业形象设计公司的力量,整体设计学校环境,使学校理念、特色和书院气息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得到传递,使师生浸润在无声的文化中,且通过每一个东林人将东林气息带到家庭,带向社会。

二是挖掘特色项目,凝练办学精神,整体推进。即从特色项目中提炼出学校办学理念,以凝练成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通过制度外化、环境物化,使特色项目与学校文化建设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清名桥中学、花园实验小学、通德桥实验小学和新联小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如,花园实验小学在原花园弄小学(蔡振华母校)乒乓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以乒乓特色兴校、用振华精神育人”的办学理念,并依此建立校本管理制度,将乒乓文化系统外化到校园物质环境,将乒乓特色整合并开发成校本课程,较好实现了兴校与育人的有效结合。

(二)基本形成“一校一特色”的区域格局

在自主发展意识的促动下,全区学校特色定位逐步明确,特色建设初见成效。如清名桥中学从“有形桥”(“探究桥文化,传播龙之韵”的综合实践活动)到通向师生家长心灵“无形桥”的桥文化建设;东林小学传承百年书院的人文传统“书香工程”;南长街小学以动漫节来激活百年老校文化魅力的“精彩动漫、和谐生活”;沁园实验小学以创新精神为先导的“激励教育”;花园实验小学的“以乒乓特色建校,以振华精神育人”;通德桥实验小学的“雷锋”系列精神品牌;扬名中心小学坚持“体验+实践”,面向全体推进的艺体特色;新联小学的“蝶艺”特色;夹城里中心小学“新市民家长学校”的全纳教育情怀;中心幼儿园弄堂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芦庄实验幼儿园的“沙艺”特色园本课程;江南艺术幼儿园以传统“笛艺”为特色的艺术文化园所;等等。在特色建设的基础上,我区经营多年的“侨谊”品牌还形成了“侨谊幼儿园、侨谊实验小学、侨谊实验中学”的集团化发展模式,社会影响积极广泛,教育成效显著。可以说,我区已基本形成了“一校一特色”的区域格局,区域教育品牌也逐步显现,这就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践研究成效初显,但要进一步深化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还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学校自主发展的能力,不断健全各校个性化评价制度,逐步形成“一校一评价”的区域格局,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作为一场改革,通过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学校自主发展既是目标,也是引领学校特色发展、促进师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和途径。对于基础教育,既要凸显“基础”,更要在追求“基础”发展的基础上,寻求特色发展、个性发展。如果说我区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那就是通过建立区域层面的制度体系,有效调动了各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的意识,而这仅仅是变革的开始,它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反复实践、不断创新。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推荐访问:学校 引领 自主 制度 建设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