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论新阶段党群关系:形势\特点及对策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3-07-22 15:30:27

摘要:当前党群关系的发展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四个考验”,同时突出表现出以下新的特点:一是群众求发展愿望迫切,发展成为第一要义。二是群众的理性人、经济人意识增强,利益关系越来越凸显。三是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要求。四是群体性事件增多,对抗性增强。五是党群矛盾复杂性增强,解决难度加大。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不断满足群众的政治、文化需求。坚持不断改善民生。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关键词:党群关系;和谐社会;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6—0034—05

“坚持立黨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党群关系的新矛盾、新特点,总结运用好、丰富发展好这一经验,仍然是关系党建全局的重大课题。

一、四个严峻考验

当前国际环境“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再加上执政中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使得我们党面临“四个考验”: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考验。“四个考验”源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同样考验着党群关系的发展。

执政的考验。这个挑战表现为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同时如何防止权力对党的侵蚀。一是“进了城”、“上了楼”,环境发生了变化。党执政后,战争年代的威胁不存在了。许多干部住进了高楼大厦、深宅大院,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处于和平环境,生活安逸,一些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同时,社会上的违法乱纪分子千方百计去拉拢、腐蚀党的干部,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也会侵蚀到党内。这种变化使得一些同志感情逐渐蜕化了、离群众远了。二是“当了官”、“掌了权”,地位发生了变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为了人民的利益,也为了自身的解放,冲锋陷阵,流血牺牲,很少想到当官掌权。而在革命胜利之后,我们的许多“革命者”当了官,有的还是大官、高官。大权在握,难免作风松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甚至腐败,这是掌权的考验。三是“不打仗”、“搞建设”,任务发生了变化。战争年代,主要任务是推翻反动势力的统治,夺取政权。所以,人民大众与三大敌人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斗争目标十分明确。建设时期就不一样,由打仗转为建设,任务发生了变化,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四位一体”建设,同时协调各方利益。“革命为民”、“执政为民”,在“为民”这个根本点上是相通的,但毕竟还存在巨大区别,能否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是决定执政党获取群众支持与否的重要条件。

改革开放的考验。新时期最重要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一方面,改革首先是利益关系的再调整。改革开放30年,是广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大的30年。但是,社会利益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改革初期掌握知识、资本和权力资源的人日益成为改革的主要受益者,呈现出利益积聚态势;二是在改革初期得到一定利益的社会边缘群体和困难群体日益成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利益受损者。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必然使许多群众特别是利益受损群众的心态长期处于失衡、不安、疑惑与焦虑之中,威胁社会的政治稳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和生活的艰难,使部分群众把不满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提出了改革开放“代表谁、依靠谁、为谁谋利”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是新时期党群关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前,广大群众对利益的关注,更习惯于以新旧社会的历史时段为参照系,做纵向比较,广大群众沉浸在新中国带来的幸福生活之中,容易产生满足感。而在新的环境下,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利益的关注更多地采取横向比较,而国与国的现代化程度,也是人们观察事物的着眼点。因此,尽管绝大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高,但对比的参照系变化了,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所以说:“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

市场经济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是多方面的。一是考验党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前苏联和东欧的一些执政党纷纷解体和倒台,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这些党缺乏领导本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能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甚至下降。我们党必须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以建设学习型政党为目标,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二是考验党领导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市场经济催生民主意识,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民主参与意识与目前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的矛盾,是影响党群关系和谐的政治因素。近年来各地不断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与民意的表达渠道不畅、处理群众利益失当有很大关系。简单压制,从表面上看有些问题可以暂时压下去,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矛盾依然存在,长此以往,人民群众就会丧失对干部的信任、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丧失民心民意。三是考验党的党性原则。趋利避害的利益原则、市场原则与我们党固有的党性原则不可避免地会有直接的交锋,如何既能推进市场经济又不迷失共产党的宗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诱发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造成了一种浮躁情绪。一方面“高速公路越修越多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通讯水平越来越高了,干部和群众的联系却越来越少了。”一些干部对群众的朴素感情会被金钱所冲击;另一方面也必然会对党内的政治生活和人与人的关系带来某些消极影响。特别是商品和货币的极大诱惑,会使一些党员腐化。

外部环境的考验。国际环境大变革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新挑战。一是挑战党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现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对市场、人才、战略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在金融危机面前,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安全等方面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各种矛盾和利益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复杂多变。如果我们党能够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可能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我国经济就会有一个大的发展,经济实力就会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就会进一步提高,党自然会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但是,如果我们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策略不妥,经济全球化就会给我国带来巨大风险,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二是挑战党应对国际形势变化,领导意

识形态斗争的能力。最近20多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一直采取进攻态势,丑化党的形象,挑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强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攻心战。乘虚而入的西方错误的经济思潮、政治思潮以及封建残余思想的沉渣泛起,中西文化的冲突、激荡,使一些人思想混乱,产生一种崇洋媚外的情绪和颓废落后的宿命论观点,使一些人价值转向,对我们党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动摇甚至否定。

从目前党的执政实践来看,这些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成为四中全会的主基调,也成为党群关系必须予以警戒之处。

二、五个突出特点

改革开放3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以上,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三,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万,人民生活水平可谓“换了人间”,这是人民群众支持党的坚实基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党同人民群众联系渠道的不断拓宽,为改善党群关系提供了直接动力和重要保障。当前党群关系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同过去相比,党群关系中的矛盾问题也突出以下新的特点:

一是群众求发展愿望迫切,发展成为第一要义。有些地方党群关系紧张,其与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滞后有直接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了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这些地方经济发展落后,群众跟党奋斗了几十年,生活过得仍旧比较艰难,群众要求改善生活的愿望日益紧迫。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滞后导致了群众利益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失。一些地方由于落后,财政困难,无论是办事业,还是养人头,无论是发展生产,还是改善生活,都遇到钱的问题。没有别的生财之道,只有向群众伸手,主要是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增多,加重了群众的不合理负担,很容易引起群众的怨气。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主要靠加快发展。所以,发展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第一要义。

二是群众的理性人、经济人意识增强,利益因素越来越凸显。“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关系是党群关系的核心。计划经济时期,党群间的利益以“大锅饭”为基本特征,经济利益表现得比较间接,而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感情关系是主要构成成分。物质利益长期被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所抑制,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均等化的状态,党群之间物质利益矛盾以隐性化的方式表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经济为价值取向的利益观念在人们头脑中逐步强化,利益关系在多重关系中日益突显,并得到了充分尊重和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日益显现,党群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由幕后走到了台前。

三是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要求。1、政治上,群众政治参与的机制不健全,缺少法律制度方面的保证。政治参与的路径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损害了执政党在民众中的形象和地位。2、文化上,意识形态控制的能力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方面意识形态正在淡出社会,另一方原有的意识形态已严重不适应社会发展,因此以意识形态来整合社会发展的作用正逐渐弱化。3、社会建设存在问题更多。随着我国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同时进入了各种社会不协调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直接关系社会公平和正义,越来越成为掣肘党群关系良性发展的瓶颈。正因为此,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四是群体性事件增多,对抗性增强。过去党群矛盾的特点:一是“不出门”、“不跨地”,纠纷、矛盾等往往在企业、单位、部门或者农村基层就能解决;二是“不成群”、“不聚众”,矛盾的形式主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没有理顺。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干群矛盾对抗性增强,矛盾关系复杂,社会影响面大。变革时期,党群矛盾大多带有普遍性,涉及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极易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组织串联或煽动下,酿成群体性事件。党群矛盾的对抗性因素增加,对抗程度增强。中组部的一项研究表明:“不少人认为‘找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动辄封桥堵路,冲击党政机关,要挟党委和政府,甚至出现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意在把矛盾推向社会,扩大事态,以引起上层关注。”

五是党群矛盾更具复杂性,解决的难度加大。党群矛盾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客观的历史原因、政策原因,也有主观上处理方法不当的原因;既有因民生问题引发的矛盾,也有因干部作风、分配不公、历史遗留引发的矛盾;既有群众要求合理的一面,也有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不理解的一面;既有党风不纯、干部作风不正的一面,也有群众要求过高、不顾大局的一面。矛盾主体外延进一步扩大,由农民、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逐步扩大到在职职工、私营个体业主、退伍军人,甚至还有干部、教师、学生等。相近的地缘和血缘、共同的利益和情感往往将相关群体聚集起来,现代化通讯、交通又增加了联系的便利性。特別是黑、恶势力的卷入,以及国际敌对势力的蓄意煽风点火,导致党群之间存在问题的解决难度加大。

面对以上情况,我们党的这次全会对全体党员提出,“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这样的要求,既寄予着殷切的期望,更隐含着对筑牢执政群众基础的警觉。

三、五条应对之策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四中全会的上述要求,为密切党群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群关系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原动力,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公民平等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权益提供制度保障;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其中,“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一方面,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指尽可能多的人民,应当包含新兴阶层等在内。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没有变。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作为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仍然是我国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是党赖以生存和依靠的基本力量。时至今日,社会财富有了较大增加,更应该把照顾社会困难群体利

益提到重要日程。这个认识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动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要求,为新时期新阶段党群关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利为民所谋,必须做到:一要坚持生产力发展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第一要义。经济是基础,只有做大“蛋糕”,才可能为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发展是硬道理,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和范围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只有发展,才能推动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诸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得到实现和发展,这是获取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的最重要基石。二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社会利益迅速分化,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和凝聚一切积极因素,至关重要。只有切好“蛋糕”,有效地协调好人民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才能凝聚人民内部不同方面的力量,巩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党也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而成为社会发展的轴心。三要坚持共同富裕。逐步使广大工农及其他阶层群众中的多数都能达到社会中等收入水平,切实防止两极分化,防止形成少数人暴富和多数人贫穷的“金字塔型”社会阶层结构,巩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

第三,坚持不断满足群众的政治、文化需求。一方面,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党必须十分重视政治民主与法制建设,积极推进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通过建立能得到公众认同的运作规则,使公众的支持转到体制、政治共同体层面上来。为此,一要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基层民主,推动基层民主的深度与广度得到切实发展。二要加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解决权力“授受关系”。三要最大限度地吸收群众参与决策,建立政治参与的规范程序。四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逐步拓展党联系群众的新渠道。特别是解决困难群体由于资源有限,合法渠道不畅,或者合法诉求表达成本昂贵,不得不采用施压性集体行动(如静坐、集体上访、围堵和冲击党政机关等)来宣泄利益诉求的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建设先进文化。仅靠执政绩效,存在“政绩困局”的可能性。我们党必须更加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正确把握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与开放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发展的关系,促进作为主流意识的马克思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增强意识形态整合社会的包容性,为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奠定思想基础。

第四,坚持不断改善民生。着力改善民生、办好利民实事,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也是我们党对新形势新任务的科学把握。密切党群关系,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路、水、电、热等基础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关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等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三是是坚持社会公正。当前特别要求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人格,让弱势群体、困难群体也能够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公平、正义。四是创新民生问题的民主保障制度。

第五,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既是党的根本性质的集中体现,也是党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对党内重要的是教育干部,提高干部队伍的总体素质,做到情为民所系。首先,要开展好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教育。解决党代表和维护谁的利益的问题;纠正“战争年代靠群众,建设时期靠能人,发展经济靠老板”的唯心史觀。其次,抓好作风建设。必须按照全会提出的“四个作风”的要求,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再次,权为民所用,以反腐实效取信于民。当前需要落实正确政绩观,解决“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政绩’变‘国债”’等政绩观扭曲现象。另一方面,对群众加强思想教育,教育群众正确认识社会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问题。一是培养群众正确的价值观和谋利观,使其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二是增强群众对利益需求特别是物质利益需求的满意度。教育群众辩证地看待公平内涵。正确地进行利益比较。自觉地追求社会公平。三是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形象、快捷、传播面广的优势,特别是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

党群关系能否密切,取决于党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全会强调,“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这对我们加深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重要性的认识,无疑是一记警钟,既重要且及时。

推荐访问:党群关系 新阶段 对策 形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