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近十年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述评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2-12 10:07:06

摘 要:回顾近十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在构成要素、保障模式和完善对策等方面所呈现的一些特点,并对其做出简要评价,对今后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趋势进行宏观展望。今后我国高职院校内部保障体系研究将会出现保障理念人本化、保障主体多元化、保障机制市场化、保障手段网络化和保障环节全程化等特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述评;近十年来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3GZ062)

作者简介:刘凤存,男,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成教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与成人教育基本理论、现代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7747(2016)04-0058-04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以英国、荷兰和美国等国家为代表,为了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公信度和争取社会更大支持,以高等教育评估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了高等院校质量保障研究和实践。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西方企业界成功运用,研究者逐渐将关注点转向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比如,在1987年4月英国发表的高等教育白皮书《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中论述到,“高职教育质量主要靠高职院校自身在维护与提高标准上所作的贡献,外界不能直接提高质量,也不能使高职院校提高质量”。[1]

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而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以“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从2001年到2015年共找到学术论文264篇(截止到2015年3月8日),硕士学位论文22篇,博士学位论文14篇。其中,2000年为 1篇,2001年为3 篇,2002年至2005年仅为21篇,2006年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研究。与此同时,出版专著主要以李明惠等编著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研究及实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陈斌等著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与测评系统开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洪贞银编著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评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黄秋明编著的《高职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从教学走向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张伟江编著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等为代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大致分成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末);(2)初步研究阶段(2000年至2006年);系统研究阶段(2006年至今)。本文尝试对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述评,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研究走向进行宏观展望。

一、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现状

通过对上述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考察,发现这些学术成果主要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偏重于基本理论研究,另一类偏重于完善对策研究。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基本理论研究

1.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成要素研究。《辞海》一书将“体系”诠释为“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一个整体”,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负责高职院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这一系统由与其相关的一系列基本要素构成。对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成要素,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如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由决策指挥、管理调控、质量评估、信息反馈和调查研究五个系统构成[2];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该突出教学这一中心主题,主要包含管理体系、评教体系和评学体系这三个密切相关方面[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领导指挥、信息收集、评价与诊断、信息处理及反馈五大要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密切相联,共同服务于教育质量提高[4];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服务支持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5]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般分为教学质量保障指挥系统、教学质量信息收集、教学质量信息处理、教学质量评估与诊断和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五个部分[6]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教学管理系统、教学质量标准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构成 [7] ;质量保障体系由组织机构保障体系、基本条件保障体系和过程管理保障体系三部分构成 [8] ;等等。

2.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模式研究。“模式是指根据观察所得加以概括的框架,是围绕某一主题涉及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完整结构”。[9]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方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模式包含保障理念、保障目标、保障主体、保障机制、保障手段和保障环节等要素,不同的要素组合方式就构成了不同的保障模式。有学者指出,当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模式主要有大陆模式、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等三种类型 [10] ,可以分成政府主导型、民间主导型和官民结合型等三种模式。[11]也有学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质量认证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院校审核模式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评估模式。[12]还有人对国外院校研究、教学专业发展、质量保证、全面质量管理、学生发展评估、项目评价、计划评审和计划规划等八种质量保障模式相关要素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13] ,对当今世界具有影响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认证评估、分等评估和审核评估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并对我国新一轮教学评估模式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4]

(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对策研究

1.宏观层面:建立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机制是指构成事物有机体内部各个要素、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形式。[15]面对教育对象拓展、教学模式变革、教材组织形式变化和教学服务方式转变,只有实行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与学分制改革同步进行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才能适应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16]而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这种体系要实行目标、评价和信息反馈机制相结合。[17] 只有增强自主质量保障意识,建立配套的质量激励、投入保障和质量监控机制,并引入第三方质量评估机制才能建立有效内部质量保障机制。[18]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需要由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估等途径来实施来进行。[19]另外,制定责任追究、奖惩、定期或随机检查制度,根据反馈意见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是建立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必要条件。[20]只有由教师发展、学生利益表达、管理者约束和激励机制等组成的多元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才能有效实现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效力。[21]

2.中观层面: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高职院校要在大众化教学质量观基础上,将教学输入、教学过程与教学输出作为教学系统基础模型来实施全过程质量保障。[22高职院校引入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需要对此方法进行改造,尤其是要正确处理好学术自由与质量管理之间关系。[23]有人提出,高职院校原有教育监控机制必然导致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产生矛盾与冲突,必须强调全员质量意识在内部质量保障中重要性,坚持质量管理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24]高职院校需要采取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抓好管理队伍建设、坚持依法管理以及引入ISO9000族标准等对策。[25]运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方式以适应需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是高职院校获得可持续发展必要条件,“知识”要求“学是为了做”,“过程管理”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理念”,“产品”需要“发挥消费者需求”。[26]要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指导下通过“吸收—消化—创新”和“理论—实践—凝练”方法,形成基于业务流程再造(BPR)的完善而又可操作的程序与方案,以便实现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从外在的推动型转化为内驱型。[27]张连绪等认为高职院校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核心任务是全面质量教育,即通过战略目标、实施过程评估标准和总结反馈等系列过程完成院校组织文化变革。[28]要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就必须兼顾质量标准,依据全员、全程、全面性思想,构建可持续改进的、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全面质量保障体系。[29]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提升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打造自身品牌和获得可持续发展,要求以质量为中心、师生的共同参与为基础。[30]

3.微观层面:实施内部质量保障措施。有学者从评估机构、评估体系、评估制度等三方面建设入手,深入阐述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具体内容和实际操作。[3]应该建立系级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制定和执行严格质量标准、规章和奖惩制度,建设高素质教学质量管理队伍以及形成自觉维护质量氛围。[31]应该创新教育教学观念、整合教学流程、优化师资队伍和教学环境、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32]只有建立由理念、组织、制度、监控和条件等因素所组成的“五位一体”保障体系才能有效保障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33]另外,政府应该充分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高职院校应将政府普遍性制度要求和自身实际制度建设紧密结合,社会需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来实施共同参与和评价,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保障内部教学质量。[34]要通过健全教学质量制度、全员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等措施来达到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目的。[35]

二、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评价

通过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已经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在研究内容上,力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超越;在研究方法上,突破简单划一的研究方法,有效实现了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在研究视角上,不断引入伦理学、社会性、测量学和心理学等其它学科,日益扩大和拓展。但是,认真斟酌这些成果,笔者认为,在该领域研究中,至少还存在着下列问题。

(一)概念界定尚需准确

准确概念界定是学术研究逻辑起点,是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必要前提。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在概念表达时,要么是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同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育评估体系、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等概念,要么将其等同于将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各种观点莫衷一是,还远未达成共识。

(二)构成要素不够全面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完整的高职院校内部保障体系至少应该包括背景保障、投入保障、过程保障、结果保障和机制保障五大要素,而且,每个要素又包含若干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并且全面体现了质量保障的结构、内涵和具体内容。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数只是关注过程保障和结果保障,较少关注背景保障、投入保障与机制保障,然而,后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再好的保障体系将难以起到预期效果。

(三)国外经验借鉴欠妥

质量保障模式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相关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我国现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多数是介绍西方的实际做法和总结显而易见的可鉴经验为主。然而,由于西方高校有学术自由、办学自主和实用主义的历史传统,高校一般不愿过多接受外部监督。而我国高校自治基础比较薄弱,缺乏自我保障的内在动力和自律意识。因此,西方质量保障模式经验也未必完全适合我国。

(四)研究成果缺乏深入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需要在自身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但是,大多数学者是基于普通高校的宏观视野来研究高职院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问题,较少将触角置于具体的某一类高职院校,研究方法中理论结合实证的运用尚显薄弱,对所遇问题、深层次原因和对策研究常常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保障体系实践效能的观测、论证和后续改进等挖掘深度不够。

(五)评估方式简单划一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究竟采取何种模式主要取决于在实践过程中是否取得实效。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质量保障模式影响,评估方式目前仍然处于静态和历史数据分析层面上,质量信息反馈形式简单,质量控制环节不全,关注重点是如何更好迎合外部评估标准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外部质量评价的“塑造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效果。

三、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未来走向

(一)保障理念人本化

内部质量保障活动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能否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成为质量保障关键之所在。传统质量保障模式侧重于制度化、规范性和程序化硬性规定,极易泯灭师生质量意识、窒息参与质量保障创造性。人本化理念确立将使内部质量保障活动由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从刚性管理到弹性管理、从规范化管理到人性化管理,师生人权得到尊重、意愿得以满足,教师会将制度约束转为严谨治学态度,学生会将纪律要求变为自我责任意识,健康、和谐与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得以维持。

(二)保障主体多元化

高校目前所实行的“运动员”兼“裁判员”管理体制,决定了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成为质量保障主体,这与现代大学所要求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目标差之甚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内部质量保障不仅需要校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参加,更需要教师、学生以及行业专家能手的广泛参与,这些相关人员共同组成一个多元化的保障主体,有效提升保障效率。

(三)保障机制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质量保障运作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依照市场规律。高职院校运用市场调节手段和方法,将自主参与市场竞争,对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教育经费、就业指导等方面拥有更多话语权,依靠毕业生就业率、社会认可程度以及对地方经济贡献率来赢得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保障手段网络化

质量保障活动是一个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做出决策、进行控制的动态过程,随着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与持续深化,使得信息容量不断增加、涉及面持续扩大。计算机网络凭借先进的技术优势打破了时空限制,提供了网络化、智能化与媒体化相结合的有力保障手段,通过检测内外部相关因素,及时获得可靠信息。

(五)保障环节全程化

质量保障涵盖“目标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等一系列连续性环节,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也就将由原来的“过程环节”转变为“输入环节—过程环节—输出环节”并重。输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合理需求转化为目标,为过程运行准备充分的人、财、物资源;过程环节主要是监控规范落实、避免随意性、纠正偏差;输出环节的任务是考查过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问题与成因,明确改进内容和方法。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前提和基础、后一环节基于对前一环节修正和补充,历经各个环节逐步向预期目标靠近。

参考文献:

[1] 赵昕.欧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框架浅析[J].职教论坛,2007(13):21-22.

[2] 辽宁师范大学教改项目组.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系统的理论与实践[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2-73.

[3] 秦胜龙,王建良.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25-26.

[4] 高海生,胡桃元.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7(10):89-92.

[5] 温璿.构建发展性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J].职教论坛,2006(9):32-33.

[6] 李汉邦,宋烈侠.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2):33-34.

[7] 周慎,张玲.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27-28.

[8] 肖友荣,郑全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23-125.

[9] 冯克诚,西尔袅.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38.

[10] 陈玉混,代蕊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

[11] 郑晓齐,赵婷婷.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23.

[12] 钟秉林,等.总结经验教训研究背景趋势创新评估思路一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基本问题探析 [J].中国高等教育,2009(1):31-34.

[13] 沈玉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思想与实践[M].上海:文 汇出版社,2003:36.

[14] 张晓鹏.国际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演进及我们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9,(3):90-93.

[15] 王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16] 钟苹.学分制下高职院校教材有效管理机制探索 [J]. 南京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98-99.

[17] 毛海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 职业,2011(32):172-173.

[18] 欧阳仁才.试探民办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问题[J].当代职业教育,2010(10):34-35.

[19] 宋志国,刘永强.高职高专院校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35):85-86.

[20] 刘虎,石伟平.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职教论坛,2012(13):12-13.

[21] 朱永江.利益相关者视阈下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的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13(8):49-50.

[22] 赵婷婷,董雪梅.大众化高等教育下的新型教学质量评 价体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8.

[23] 卢晓中.论高等教育的质量及其保障问题[J].教育导刊, 2005(15):5-8.

[24] 李万发,刘桂萍.关于建立高校内部教育质量监控机制 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6):97-98.

[25] 许德宽.试论全面质量管理与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J]. 教育与职业,2008(12):30-31.

[26] 孙琰.从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质 量管理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9(1):29-30.

[27] 王德华,吕俊峰.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63-65.

[28] 张连绪,闫利雅.国际化进程中高职院校全面质量管理 战略[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0):21-22.

[29] 张群,尹洪波.高职院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初探[J].科技信息,2012(10):13-15.

[30] 郭琴.高职院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路径探析[J].中国成 人教育,2013(7):14-16.

[31] 郑芙蓉.高职院校系级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教 育与职业,2006(36):21-23.

[32] 肖志扬.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7.

[33] 黄小蕾.高职高专院校五位一体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 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33-34.

[34] 叶财富.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优化研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11.

[35] 蒋微.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过程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 信息工程大学,2013.

[责任编辑 金莲顺]

推荐访问:述评 保障体系 近十年 质量 我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