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救灾中的三大武器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4-04 10:12:11


打开文本图片集

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后,解放军多个军兵种紧急出动部队实施救援,尽全力抢救灾区群众的生命。同样,在世界其他地方,军队往往成为灾害事件中拯救生命的骨干力量。他们平时用来保卫国家的武器装备同样能在抗灾中彰显神威。

“北斗呼叫,天降神兵”

“龙正在太空挑战我们。”2011年12月27日,中国官方宣布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导航”)投入试运行服务后,美国合众国际社用这种近乎冷战式的语调加以报道。

“北斗导航”是我国独立研发、自主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它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3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为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服务,实时定位精度达到过1.5米,不逊于任何同类系统。

作为军事用途,“北斗导航”可以摆脱我军对他国定位系统的依赖,为飞机、导弹、水面舰艇和潜艇提供定位导航,为导弹机动发射车、自行火炮与多管火箭发射车等提供快速定位服务,以缩短攻击准备时间;高层指挥部也可以利用“北斗导航”进行部队指挥与战场管理。

在四川雅安地震灾区,“北斗导航”的威力迅速显现出来。据人民日报报道,解放军总参谋部向抗震救援部队紧急配发与增调各260部“北斗导航”卫星导航定位仪,500余部“北斗导航”终端机。当救灾部队到达电力、通信都完全中断的宝兴县时,联络全靠“北斗导航”,同时上级也通过它及时掌控部队执行任务的具体位置。当依赖“北斗导航”定位找到安全场所后,灾区群众情不自禁地称:“北斗呼叫,天降神兵。”

事实上,“北斗导航”并非首次参与救援。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尚不具备全面功能的“北斗导航”就在通信、电力完全中断的情况下及时搭建起应急指挥控制平台,为指挥员全面掌握救灾情况、指挥救援行动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指挥手段。

美国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埃文斯指出,“北斗导航”拥有“有源定位”和“短报文”的特色服务,它不仅能提供用户当前的时间和所处的地点,还能对外发送位置、求助等信息。在雅安灾区,“北斗导航”所独有的短信通报功能为救灾部队寻找便捷小路,寻求后勤支援提供了便利。

世界著名卫星导航问题专家吉本斯说:“和美国建设GPS系统一样,中国建设‘北斗导航’的动机是对关键基础设施的主权控制、国家安全、锻炼人才和开拓全球市场的政策考虑。”很显然,四川芦山县地震为“北斗导航”证明其价值提供了特殊的平台。

“会飞的AK—47”

当发生人道主义灾难后,交通网络最容易中断,而灾区没有着陆场所,又限制了大型固定翼飞机的运用,于是直升机就扮演了“生命空桥”的角色,诞生于苏联时期的米—26直升机堪称翘楚。

米—26直升机是一款多用途重型直升机,也是世界第一架旋翼叶片达8片的直升机,具有明显的军事用途,它有两台发动机并能实现飞行动力互补,即在其中一台动力不足或失效的状态下,另一台发动机则输出更大功率以维持飞机的正常飞行,能吊运20吨的装备。它的民用功能也相当出色,如森林消防、自然灾害救援等。

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当时,首要任务是封堵破损反应堆的缺口,避免更多的核尘埃飘散。苏军决定使用“石棺”方式——从空中投放钢筋混凝土,将核电站整体罩住。苏联陆军航空兵一架米—26直升机冒着强烈的辐射,向反应堆的缺口猛投碳化硼和沙子,在投下近2000吨后,反应堆内的链式反应停止了,最终完成的总运量高达5000吨。

在“石棺”的建造过程中,米—26将核辐射传感器准确地吊放到反应堆内部,测量温度和辐射数据。其间,需要把一个重达35吨的盖子吊放到反应堆顶部,这将是直升机有史以来吊起过的最大重量。此前,苏军对米—26进行了紧急改装,拆除了所有不必要的设备和附件,但飞机的每个部分都超出了设计使用极限。完成这个令世界震惊的任务后,多架米—26直升机损毁严重、直接废弃。

米—26在2008年中国汶川抗震救灾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将庞大的工程机械运到海拔偏高的堰塞湖,使因地质改变而淤积的水流重回河道,除掉了悬在灾区军民头顶上的巨大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米—26并非尖端技术的结合体,像西方直升机上常见的复合材料、精密电子设备等等没有被米—26选用,该飞机的总设计师基里申科曾透露:“我在开发米—26的过程中追求最简单的构造去设计直升机,用最普通的部件去制造直升机。”很显然,正是这种“简单与实用”的理念令米—26当之无愧地成为“会飞的AK—47”。

“仁慈”号推进“软实力”

自然灾害发生后,人员伤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何从死神手里抢救生命是重中之重,为此一些强国军队配备了大型医院船,这能有效地发挥救援作用。

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级地震后,美军出动了世界上最大的医院船——“仁慈”号紧急开赴灾区。用美国官员的话说,这是“战争机器展示和平价值的机会”。

一名美国记者曾全程跟踪了“仁慈”号救援的过程:当从海地首都太子港接来伤员的直升机降落在医院船飞行甲板时,在一旁待命的防化洗消组用洗消器向直升机表面喷洒消除液,避免灾区受污染的灰尘影响到舰上卫生。经过“沐浴”后,伤员被抬下。军医和护士默契地配合,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并根据伤、病情指挥担架员将重伤病员抬往相关组室,轻伤员也由导医员带去诊治。

“仁慈”号舰长272.6米,宽32.2米,满载排水量69360吨。船上设有接收分类区、手术区、观察室、病房、放射科、化验室、药房、医务保障等区域,并有血库、牙医室、理疗中心等。

舰上总共有病床1000张,配备医务人员1200余名。平时,船上只留少数人员值勤,一旦接到命令,5天内就可完成医疗设备的配置和检修,并装载所需物资和15天的给养。“仁慈”号医院船上的生活设施齐全,设有洗衣房、健身房、理发室、图书馆和酒吧等。按《日内瓦公约》规定,舰上没有装备任何进攻性武器。

美国《世界政治评论》周刊专栏作者大卫·阿克斯指出:“美国不能通过坦克、舰船和高造价的飞机来解决问题,类似医院船一样的‘慈善装备’也能为美军打赢一场‘软实力战争’。”美国全球安全研究所主任约翰·派克则认为,以“仁慈”号为代表的医疗舰艇,正成为美国军事软实力延伸的良好工具。

推荐访问:三大 救灾 武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