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批判性阅读理论的依据与策略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4-08 10:08:38

批判性阅读是西方国家为培养批判性思维而提出的一种阅读模式,它的目的是通过文本阅读来辨别文本中的事实与观点,判断并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和语气,揭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并形成读者自己的看法。本文阐述批判性阅读的理论依据,并提出批判性阅读的策略建议,为批判性阅读研究者和大众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理论依据;阅读模式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7-0261-04

张三香(1966-),女,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江西南昌 330103)

谢薇薇(1964-),女,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江西景德镇 333001)

批判性阅读(efifical reading)是一种阅读模式。与传统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相互作用”的阅读模式相比,传统阅读模式是对文本信息代码的破译,它所关注的是文本中词句的学习、语法和文本结构的分析、主旨大意和细节的理解;批判性阅读是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它所关注的是辨别文本中的事实与观点,判断并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和语气,揭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并形成读者自己的看法。

批判性阅读是西方国家继批判主义的兴起,为培养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而提出的一种阅读模式。批判主义认为: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歪曲,批判(critique)就是对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质疑和反思,以揭示事物的真相并加以评论,它的目的就是要纠正这种对客观事实的歪曲。文本是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媒介,在文本阅读过程中需对其进行质疑、分析、判断并加以评价,这就是批判性阅读。早在20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就开始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直接源于杜威的“反省性思维”。Robert Eds将其定义为“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批判性思维研究专家在《德尔菲报告》中提出:“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是好奇的、见识多广的,对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审慎做出判断,乐于重新思考,合理、公正地做出评价,专注于探究等。”研究者认为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阅读是最佳途径,并相继展开了相关研究。

20世纪70年代,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受到重视,批判性阅读也因此很受关注。西方学者对批判性阅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Phillip将批判性阅读界定为“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要求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要理解文本的基本信息,还要认清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同时,他还提出了四种重要的批判性阅读能力:确定作者的写作目的;确定作者的受众;确定作者的观点;确定作者的语气和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Charlyce提出“对文本进行质疑、比较和评价”,这意味着批判性阅读是一种积极的、有创造性的阅读。它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质疑和比较发现文本中错误的逻辑和信息、区分事实和观点、判断并评价文本的价值、确定是否有必要接受文本中的信息。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在关注批判性阅读,并进行相关研究,但成果不多。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应用方面,研究对象主要是学生。本文拟对批判性阅读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结合当前客观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面向大众读者的批判性阅读策略建议,希望能为国内的批判性阅读研究提供相关信息、为大众读者进行批判性阅读提供现实参考。

一、批判性阅读的理论依据

如上所述,批判性阅读的提出源于批判主义的兴起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早在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就被用于标示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20世纪90年代开始,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目标。基于对批判性思维的日益重视,国内外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批判性阅读进行了大量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和批判性语篇分析(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为批判性阅读及其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constracfivism)知识观提出:知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这种解释、假设会随着人们认知程度的深入而发生变化,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来建构完成。在建构过程中,个体学习者不仅要理解新知识,而且要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当代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问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按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地建构的。故有着不同知识和经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会有不同的建构方式和结果。

批判性阅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认为文本所传递的知识和信息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和假设,而且这种解释和假设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永恒准确的。强调读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有批判意识,而不是迷信作者和文本。读者对文本中所传递的知识和信息的理解,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比其他同类文本、对文本的用词、观点和文本中列举的事实等逐个审视,并进行客观分析、判断和评价,最终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批判性语篇分析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传媒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大众语篇,如新闻、广告等语篇进行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语篇、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们认为语篇是社会组织和社会过程的一部分。语篇是社会制度赋予意义和价值的一种系统组织方式。语篇作为社会实践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在意识形态上是由社会机构乃至整个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建构的,同时影响社会结构,作用于社会的传承和变化…。这就意味着语篇与社会有着微妙复杂的关系,一方面语篇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另一方面,语篇的生成和语篇所体现的意识形态是受社会结构和权力阶层的制约和控制。这种关系注定语篇不可能客观地反映社会,其结构及语言的选择和使用都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意识形态,尤其是权力阶层的意识形态普遍存在于语篇之中。

语篇中的意识形态意义可以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体现在词、句意义中,读者较容易识别,隐性的体现在前提、内涵、感情等意义中,大都被自然化,容易被读者忽视,对读者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批判性语篇分析就是要揭露隐藏在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加强读者对意识形态的敏感度和对语篇的反控意识。

批判性语篇分析为批判性阅读提供了理论支持,对批判性阅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批判性阅读认为作者在建构文本(书面语篇)时受到各种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和使用特定的词、语法、结构和语气,含而不露地向读者传递特别的信息。因此,批判性阅读要求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揭示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认清文本中所使用的操纵、控制、蛊惑等手法,以提高读者的辨别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控能力。

二、批判性阅读策略

如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批判性语篇分析都揭示了文本的主观性和社会性,文本不可避免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观点,隐含了各种偏见和意识形态。其次,自中国加入WTO,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普遍使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阅读电子或印刷文本来获取知识和信息。而如今文本的来源途径之多,数量之大导致了文本所传递的知识和信息良莠不齐。尤其是英文文本,它们主要来源于英语国家,大多表达的是西方的观点和立场,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西方一些国家为了保持其霸权地位便大肆宣扬西方思潮,同时,也会对中国的重大事件做一些不实的报道等。读者只有意识到这些,通过质疑、比较,对文本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认清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提高反控意识和能力。然而,通过对中国英语阅读现状的调查发现,人们对文本尤其是英文文本的阅读还停留在理解文本的词义、主旨大意和细节等基本信息的水平上,所使用的策略也就是跳读(skimming)和扫读(scanning)。没有质疑文本内容和作者写作目的和观点的意识和方法。这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所以,笔者提出了以下批判性阅读策略建议:

(一)对文本保持高度的批判意识

批判意识是主体对其所进行的批判活动的认识和了解。读者在阅读文本时,要认识到文本是作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为了某种目的以一定的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意识形态意义;尤其是来源于西方国家的英文文本,不可避免地要体现西方的意识形态,作者往往在关键问题上操纵语言,达到意识形态传播和权力控制的目的。只有认识到这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才会充满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自觉地、主动地、理性地对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和分析,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文本中的观点、信息;才能立足于社会现实,对文本进行客观地质疑、比较和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新观点;才能不断地提高政治素质和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提高对操纵的敏感度,增强对西方语篇,特别是媒体语篇的反控制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通过质疑、比较对文本进行分析和判断

文本的作者往往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向读者传达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尤其在广告文本和新闻文本中更为明显。如果不对文本里的信息和作者的目的、观点等进行质疑、比较,就不能对文本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容易受文本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如有一则百事可乐广告:“BE YOUNGHAVE FUN DRINK PEPSI”这则广告只有三个简单的句子,但作者在构建文本时凸显了“young”和“fun”这两个词。作者的目的显而易见,是使读者产生“喝了百事可乐,能青春快乐”的感觉。如果读者能够质疑百事可乐含有什么成分能使人“青春”、“快乐”?有什么实例可以证明这一特效?就不难分析出其中的宣传成分,发现该文本的建构目的是推销百事可乐,读者的判断力也就不会受文本的影响。如,美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Others recalled that two hours passed before rescue workers showed up,even then,they stopped working at 10 p.m.on the night of the earthquake and did not resume the search until 9 a.m,the next day.”(有人回忆救援人员在震后两小时才到,而且地震当晚10点就停止救援,直到第二天上午9点才开始搜救。)这则新闻文本的建构用到了转述,表面看似把发言权给了民众,以体现文本的客观、公正。但如果读者能质疑文本中的“others”到底是谁?是灾民,还是作者有意假想的?这样报道出于什么目的?同时,比较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现场报道以及美国媒体对中国其他重大事件的报道,就能发现这则新闻文本与其他对中国重大事件报道的新闻文本一样,带有很强的偏见和主观性。再分析这些文本生成的历史背景:近年来日益强大的中国吸引了世界的关注,也被美国当成会撼动其强国地位的“威胁”。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并在各重大事件上对中国进行不实的报道宣传,企图影响和控制大众的思想意识。通过上述质疑、比较和背景分析,不难看出上面提到的新闻文本的目的是凸显民众的悲愤、无助以及对政府的不满,宣传、制造中国的负面影响,诋毁中国和中国政府的形象。由此可见,在阅读文本,特别是新闻和广告文本时,要对文本和作者进行质疑并通过比较来分析文本信息和作者的目的和观点,这样才能揭示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提高读者对文本的反控意识和能力,提高对文本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对文本做出理性评价

在批判性阅读过程中,质疑、比较、分析、判断是必然经历的过程,而对文本做出理性的评价是必然结果,批判性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超越作者所写的内容,结合读者的自身经验,形成理性的结论。在批判性阅读中,评价既是阅读的最终目标,也贯穿于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是一边阅读,一边将文本信息与自己已有经验对比、分析与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评价应该是客观的、理性的,不能是浅层次的单纯个人情感、立场的表露和宣泄,应该对所评价的文本进行深刻的、客观的、系统的、全面的分析,这样才能抓住本质,才能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价,才能真正提升读者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顺应时代的需要。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批判性阅读在当今这个知识信息经济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批判性阅读的研究集中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国外批判性阅读研究成果的综述,如:批判性阅读的界定、批判性阅读技能的总结。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批判性阅读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批判性语篇分析。目的是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任何文本在建构过程中都会受到社会、权力和作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不可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必定存在某些偏见和意识形态意义,从而引发并提高读者文本阅读的批判意识和反控意识,因此读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深入分析文本,揭示文本中隐藏的偏见和意识形态,而不是不假思索地被动接受文本所传递的知识和信息。批判性阅读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各年级课堂教学应用,如教学策略和教学步骤的研究。本文将关注点转向大众读者,结合当前的社会现象和大众文本中存在的客观问题,提出了对文本保持高度的批判意识、通过质疑、比较对文本进行分析和判断、对文本做出理性评价的策略。目的是提高大众读者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和反控能力,使他们能够发现文本中的意识形态而不受其控制。大众读者的批判意识和反控意识、批判性阅读能力和反控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批判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顺应了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文本阅读的目的始终都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和信息,而不是一味地否定作者的观点。读者应该对作者的观点和文本信息进行科学理性的思辨,把思路引向深入和辩证,形成正确的观点。

[责任编辑:张丽]

推荐访问:批判性 策略 理论 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