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感受江西早期著名革命烈士杨超的革命与诗人情怀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4-16 10:14:02

摘要:杨超(1904-1927),原名杨德昭,字天真,号北海,别名海柏,原籍河南新县千斤乡杨店村人。本文从其传奇的一生开始记述,讲述他作为江西早期的革命烈士有着革命和诗人的情怀。

关键词:杨超;情怀

1909年,杨超5岁,他随父母迁居江西省德安县宝塔乡孙家榨。他天资聪颖,喜好吟咏,8岁入学,少时先后就读于木环垅陈氏私塾和德安郭氏私立沈毅小学。1921年进入南昌心远中学就读,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学校除名。这期间,他积极投身大革命活动,并与方志敏一起参加了江西最早的革命团体——改造社,并成为骨干分子。他们给《新江西》撰写的许多文章,猛烈地抨击了旧文化旧思想和封建礼教,热情宣传了新文化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指引大家要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 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在江西青年里影响很大。他们发动民众,广泛联络进步青年,组织了“民权运动大同盟”,使得在反动军阀统治下死水般的江西激起了阵阵波澜,促使江西人民进一步觉醒,革命的火种被点燃。

1923年秋,杨超转入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他主动靠拢党团组织,思想进步很快,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杨超在学生运动中显示出领导才华,出任共青团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出版委员、宣传委员等职。12月,发表《改造中国的一条道路——革命》一文,大声疾呼无产阶级革命。随后,杨超进入北京大学就读。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杨超勇敢地站在斗争前列,结识了共产党人恽代英、萧楚女等,他在北大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杨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杨超到北大,一面读书,一面参加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并利用假期回德安进行革命活动。1925年暑假,杨超回到家乡,在自己家中办了一所“农民夜校”,边教识字,边宣传革命。同年寒假,又在柴炭工人集中的木环垄组织“柴炭工会”,发动农民、工人投身大革命洪流,同贪官污吏和军阀作斗争。

1926年7月初,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杨超根据党的指示,离开北大回到江西工作,任中共江西地方委员会委员,专门从事革命工作。江西地委鉴于中共德安支部遭军阀破坏,成员转移,工作已停顿,派杨超回德安,恢复支部,发展组织,动员群众,宣传北伐。7月底,杨超召集在各地读书回乡过暑假的共产党员,在木环垄重新建立中共德安支部,杨超任支部书记。11月,北伐军再次攻克德安县城后,杨超在第六军党代表林伯渠的帮助下,首先成立德安县公署,安定社会秩序。接着成立国共两党县级组织,杨超担任国民党德安党部监察委员。1927年3月召开了中共德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中共德安县委,杨超任书记。紧接着成立了县级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妇女协会、工会、商会、青年团等组织。之后,又在全县各区建立党支部和农民协会。杨超经常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同土豪劣绅作斗争,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迅速席卷德安城乡。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中,大批共产党员被杀害,德安国民党内的右派也叫嚣反共。杨超根据省委指示,及时领导德安人民进行反蒋斗争。7月21日,杨超出席在南昌召开的中共江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省委委员。月底,杨超先后主持召开了中共德安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和党的活动分子会议,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作出了一系列应对时局的举措。“八一”南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德安,杨超异常高兴。为了响应这一壮举,他深入永丰桥一带,张贴标语,宣传武装斗争的思想,组织农军,开展武装斗争,并一度调集数千农民进城包围了县公署。南昌起义之后,国民党反动当局疯狂反扑,德安陷入更加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中,杨超遭到通缉,但他继续率领德安农军开展武装斗争。由于杨超组织德安煤炭工人闹革命,在赣西北地区影响极大,激怒了反动政府。1927 年,国民党反动派在各地张贴公告,悬赏一万大洋捉拿杨超。

1927年10月,杨超奉党组织之命到河南开展工作,参与组织领导革命斗争。同年12月,杨超奉命去武汉参加党的会议。回赣时先从武汉乘船抵九江,24日准备乘火车去南昌,行至招商码头被国民党特务发现。为了引开敌人、保护同行的战友,杨超不幸被捕。当天被押至德安监牢关了一夜,后被押往国民党南昌卫戌司令部军法处。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企图从他的口中得到党组织的秘密。面对凶恶的敌人,杨超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德。国民党无计可施,恼羞成怒。1927年12月27日午后4时,杨超与其他三位革命志士一起被敌人押在开往南昌市德胜门外下沙窝刑场的囚车上,杨超慷慨激昂、坚贞不屈。杨超等被敌人杀害,他牺牲时年仅23岁。

杨超虽然年轻,却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选择坦然面对死亡,用坚定的党性谱写了光辉革命的一生,在近代德安乃至江西革命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杨超烈士曾担任江西省省委委员、中共德安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他被认为是赣北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创始人,是革命的先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曾经与毛泽东在德安有着密切联系。

杨超不仅有革命者的壮怀激烈,还兼有诗人的文采。他是一个酷爱古代名人诗句的革命青年,一些爱国人物及其诗句所反映出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了少年时期的杨超便胸怀大志,同情劳动人民,有强烈的报效国家、改造社会的愿望,对他日后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很大作用。在他以后的革命生涯中,也写出了许多讴歌革命、抨击敌人的战斗诗篇。

据杨超侄孙杨家永回忆,听他奶奶说,当年杨超才华横溢,写过很多革命诗词。他的书稿和诗作足有几大箱,写的诗词有百余首,只可惜这些诗作和书稿后来几乎全被日寇烧毁。杨超在读中学时,因父亲想将全部家业让其继承,他极力反对家庭对他的束缚,就作了一首《述怀》诗:

莫教桑麻困后人,浮云富贵不如贫。

男儿志在安天下,破旧河山再造新。

诗中将自己远大的志向及其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向往表露无遗。1925 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杨超走在革命的最前沿,因为一直积极投身革命,著名的革命宣传家和活动家恽代英、萧楚女对杨超极其赏识,他们作为杨超的入党介绍人,让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杨超高兴之余,给妻子李竹青也写了首《有感寄李竹青》的隐喻诗:

革命原知事意成,书生有路请长缨。

鲲鹏却爱天涯远,不听山阳夜笛声。

就义前,杨超面对着天空上飘飞的雪花,高声朗诵了一首著名的就义诗,非常有气节。原诗四句:

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

据现年 89 岁的杨超的亲弟弟杨德映回忆,当年就义时,国民党有一个好心的书记员因为敬佩杨超气节,偷偷地记录了该诗,塞到杨超遗体的口袋里。后来,革命党人秘密把杨超的尸体在南昌买下,当地村民扶后刚、陈太富等人将杨超运回家乡。杨超遇害后,李竹青悲痛万分,在他口袋里发现了丈夫吟诵的这首气吞山河的就义诗。解放后,他的这首诗还被收录到初中语文教材中。后来编入了20世纪年代末整理出版的《革命烈士诗抄》,位于中国共产党著名创始人和领导人——李大钊之后排第二位。在本诗中他用伍子胥的典故,表明革命必将获得胜利,烈士的鲜血绝对不会白流,革命后继者一定会向反动派讨还血债的!这首诗惊天地、泣鬼神,体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可以说,它是激励后来者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战胜艰难险阻的千古名篇。

德安县作为江西革命老区,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逝者已逝,德安人民也在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对这位本县中共党组织最早创始人的崇敬之情。

为了缅怀烈士的革命业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1996年,杨超家乡的干部群众将梅桥小学更名为“杨超小学”。

2010年10月29日,杨超烈士革命文化座谈会在德安县农业局会议室召开。参加的单位有县党史办、县人大、县社联、县文广局以及县关工委、县农业局、县粮食局、宝塔乡政府负责人、以及杨超烈士故居地梅桥村有关代表、杨超烈士后裔等。会上,宣读了县委书记《关于“申请修建烈士杨超陵园、纪念馆、故居的建设报告”》批示回复。参会人员在会上畅所欲言,他们围绕如何打造弘扬革命烈士丰功伟绩和伟大奉献精神,纷纷发表了各自想法和建议,探讨如何开展杨超烈士红色文化资源的规划和建设,以及经后把烈士革命精神作为教育基地来传承下一代等话题。整个座谈会持续了3个多小时。这个活动对推动纪念杨超烈士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相关落实的后续工作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如今,在德安县宝塔乡梅桥村马家垅,有一座并不引人注意的坟墓掩蔽在山腰,可就是这个弹丸之地,却总有人前来祭奠膜拜。墓主不是别人,正是杨超烈士。青山有幸埋忠骨,万世流芳驻英魂。踏着杨超的足迹,我们仿佛依然可以见到他的身影,仿佛他依然还活在我们心中。德安曾是他学习、成长和英勇战斗过的地方,这位为了革命事业献出年轻生命的英才,德安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江西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当前,正值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之际,特别是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仍应继续缅怀诸如杨超烈士的先烈事迹,领悟其身上高尚的革命精神。

[责任编辑:褚永慧]

推荐访问:革命 江西 烈士 诗人 情怀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