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从读者需求出发构筑心灵的港湾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1-07-10 10:08:39

摘要 自媒体时代微信科技传播有几个特征,分别是受众规模空间巨大、阅读的精准度更强、操作成本大大降低。但是在业界,科技类、科普类的自媒体公众号的运营公认是有一定难度的,粉丝量和阅读量很难提升。而笔者通过实践,在没有进行推广的情况下,自201 5年7月1日上线以来,在短短33天内完成了《科坛春秋》微信号粉丝数从0到1万的递增。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抓住了市场的空白点,从读者角度出发选取优秀的文章,在科技传播中注重人文情怀和挖掘深度,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浅度传播上。在《科坛春秋》微信公众号运行较为成功的背景下,针对目前微信公众号发展的现状,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反思。其一是与其全力营销,不如扎实做好内容,以礼品和奖品为名噱头吸引粉丝加号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通过朋友圈、亲朋好友之间的口口相传推送的也成为常态。这些营销方式也许短时间内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从长久来看,并不起作用。最终打动人心的是优秀的文章,一个公众微信号获得社会认可的唯一标准也是优秀的文章,这是维系读者的最有效黏度。其二是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和纸媒的科技传播内涵有众多相近之处,最终都是内容为王,从读者角度出发的媒体得到的认可度相应就高,读者至上依然是媒体发展的不二法则,这是任何花哨的装点和修饰无法取代的。

关键词 微信;自媒体;科坛春秋;科技传播;人文情怀;内容为王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51-0024-03

娱乐类、养生类、情感类的微信公众号是目前微信自媒体大号的主力军。在业界,科技类、科普类的自媒体公众号的运营公认是有一定难度的,粉丝量和阅读量很难提升,很多公众号花了很多心思也难有起色。而笔者通过实践,在没有进行推广的情况下,自2015年7月1日上线以来,在短短33天内完成了《科坛春秋》微信号粉丝数从O到1万的递增,粉丝遍布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还有海外各国的华人粉丝。其中一篇文章更是创造了140多万的大众阅读量,有多篇文章的阅读量超过10000次。在微信公众号领域创造了一个奇迹,也成为了上海媒体界的一段佳话。那么这样的奇迹是如何诞生的,这背后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和根本原因呢?

1 自媒体时代微信科技传播的几大特征

自媒体概念早已有之,早在个人博客、个人网站盛行的时候,就已经被很多人讨论过了。这两年微信、微博的爆发,自媒体再度受到热捧。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在2003年7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对自媒体进行了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

而移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它的特征与纸媒时代和互联网时代都有很大不同。

1.1 受众规模空间巨大,亲密传播与众不同

微信公众号成功地实现了将受众的虚拟社交圈与实际社交圈交融,打破了微博弱关系链的传播模式,强大的功能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微信用户超过5亿人,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这个阅读市场是空间巨大的。

除了具备随时随地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外,它与互联网、微博不同,微信不仅仅是一种展示手段更是一种联络手段,它的传播在友人之间进行,更具有亲切感和信任感。

1.2 阅读的精准度更强,按需阅读成为流行

一张报纸纵然有百万的阅读量,但是单篇文章的精准传送量却并不一定高,读者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微博的情况是一个大V,一对多地传播各种信息,读者可能关注,但是真实的阅读量还是受到限制的。而微信的情况就不同了,除了一些官微定期发布政府信息外,微信公众号事实上成为了一种细分市场的阅读类媒体,点对点的精准阅读成为了无限可能。

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通过后台获取用户的基本信息,只要微信用户在其资料中标注清楚,媒体便可以获取用户的性别、所在地区,再利用强大的分组管理按照不同的指标对用户进行分组。此外,媒体还可以征询用户具体对哪一方面的资讯感兴趣,采用订阅的方式对用户实行有针对性的推送消息,进而对用户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组,这就为媒体在新闻信息的精准推送方面提供了渠道。通过分组点对点的推送方式,媒体能够更好地实现受众定位,100%的新闻送达率提高了新闻推送的精准性,也会进一步提高推送新闻的阅读转换率。除此之外,公号的运行人还可以与读者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信息交流,这种瞬时参与性和情感交流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可以了解到一手的读者感受。

对于读者而言,微信相对于其他新媒体平台,信息流量消耗并不大,因为在微信上是由受众主动选择想要接收的新闻资讯,这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新闻资讯过于泛滥导致受众厌烦的情况,具备前所未有的抗干扰性。读者还可以对不同的媒体进行比对,选择关注更符合自己需要的平台,如果对该媒体平台不满意可以随时取消关注。

1.3 操作成本大大降低,有助于集中精力做好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微信公众平台放弃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从而节省了采编成本、人力成本、印刷成本以及纸张成本。其后台操作界面十分简单易学,并不需要过多的计算机知识,媒体可以将重点放在丰富推送内容上,无须再为新技术的培训投入人力财力,即使是开发后台新功能,也没有技术难关。因此,媒体投入少量的时间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定期的维护便可以轻松地进行新闻推送,节省了大量的制作成本。为个人和小团队运行新媒体提供了可能。这也是一大批个人微信公众号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之一。

2 科技类微信公众号的现状分析

2.1 细分市场分析

在微信公众号发展大浪的涌动中,笔者也投身其中,不仅参与了微信公众号的制作,也加入了各个微信群,与一些公号的制作者们进行了交流,对微信公众号市场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目前,中国的微信公众号数量约有1000万个左右,数据统计显示,97%的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在1万人以下,七成文章的阅读量在1000次以下。目前科技类微信公众号主要分为创业类、养生类、科技资讯类、科普类几个大类。

养生类微信号主要有《丁香医生》、《跑步指南》、《医学界杂志》等,它们凭借丰富医疗资源和专家资源,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

创业类微信号主要包括36氪、钛媒体、虎嗅网、创业帮等,它们手里有丰富的创业资源,对市场的了解比较全面,注重线上线下的互动,都有专业写手的团队,在内容制作上追求精益求精。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36氪的风险投资估值已经突破10亿。这两年国家对于创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也刺激了一批媒体人和专业人士进入这个领域寻求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机遇,笔者前期就和2位业界的资深记者一起运行一个创业类的微信公众号,但是这个领域的竞争过于激烈,要想提高影响力十分困难,粉丝量止步不前。

科技资讯类微信号主要有赛先生、战略前沿技术、科技杂谈、erlc国外创新、以及各大地区的官方微信,如上海科技等。此外识局微信公众号的孙小林团队在科技政策类解读方面表现得十分精准到位,在业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科普类微信号主要有果壳网,掌上科普、中国科普博览,还有一些官方微信,如上海科普、上海科协、科普湖南等。这个领域内果壳网一枝独秀,占领着粉丝数和阅读量的双重第一。

2.2 市场的空白点在哪里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科技类微信中的空白点是科技类与人文类结合的微信公众号,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居然没有介绍古今中外科学家精神的微信公众号,一些著名的科技事件都没有展示的平台。而这些埋没在历史中的科学精神值得挖掘出来好好宣传。

反观微信市场,情感类微信公众号的受追捧程度受人瞩目,而像历史大学堂、国家人文地理、十点读书这一类的微信公众号也是十分火爆,甚至有很多粉丝在网上发表观点,没有情怀的微信公众号是不值得关注的。朴实无华、真情流露的科技人文类微信号也许是一个十分不错的发展点!基于自己10多年的科技记者从业经验和长期积累的扎实的人文素养。笔者下定决心自己单独开一个微信公众号,对自己的判断进行验证。经过半个月的酝酿,在建党94周年的日子,《科坛春秋》微信号终于问世。微信号的定位是:用人文化的视角介绍中外科技的历史,展示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深度思考,以及发展趋势,为科技工作者和关注科技的公众打造一个纯净的心灵家园。

3 《科坛春秋》微信号的实践之路

2015年7月1日,笔者开始了一个人的实践之路,独自去体验和品味微信公众号运行过程中的阳光和风雨。

3.1 从读者角度出发选取优秀的文章

什么样的稿件是读者爱看的?上海媒体圈里做微信公号的记者也很多,在平时笔者也关注了他们的公号,但是发现他们跳不出过去选稿写稿的思维,很多以自己的判断来做稿件,有些行政思维过于浓郁,虽然写作技巧不错,偶然也有政府官员的赞赏,但是市场的反应平平,虽然有时激起几许浪花也并不长久。有一些虽然采用了很有趣,十分讲究画面感的微信体,但是在一段时间中奏效后,后期的效果却是平平。

什么样的文章内容历久弥新,能够打动读者的心扉?笔者决定逆向思维,以返璞归真的心态来选取一些网络、报刊、杂志上的优秀好稿件。首先是中外科学家的稿件,这是一个空白点,也应该是一个关注点,笔者前不久在做“院士的烦恼”的组稿时,微信上的阅读量居然攀升到8000,大大出乎意料。其次是科技类问题性的报道,这一类报道往往富有知识性,又有反思性,能够引起共鸣。第三是科学界比较关注的专业问题。第四是神秘事件,探秘类的报道,可以引发思考。

而在目标受众群和微信定位方面,科坛春秋侧重于用人文视角介绍中外科技的历史,为科技工作者和关注科技的公众打造一个纯净的心灵家园。遥想在宁静的夜晚,或者奔波的路途中,如果能看到一篇篇清澈如水,值得回味和思考的好文章,那种感受对于繁忙中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忙于繁琐事务的公众而言,一定是美好和温暖的。

《与古为新,建筑大师冯纪忠和他的方塔园》是原南方周末著名记者翟明磊去年撰写的一篇优秀稿件,文章发表在一本建筑类专业的杂志上。第一次阅读它的时候,笔者就内心涌动,文章兼具思想性、人文性,科学性,是一篇难得的佳作。作为一个记者,能发自内心感动,那么读者的反应会如何呢,7月2日刊发后,果然不同凡响,阅读量攀升到了9000多。而类似的文章还有《沦为乞丐的中国物理学之父 柴静眼中的叶企孙》《民国倩影 吴健雄>《大牛科学家施一公得与失》《林徽因:穿越百年的美丽》《钱伟长:从容面容人生的起落>《苏步青和他的日本妻子》《毁家兴学的陈嘉庚》《青山断处青鸟飞:叹王选与陈垫銶之爱》《竺可桢,近代问天第一人》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效果,阅读量出人意料地大。这也颠覆了社会上的传统思维,认为科学家的新闻和故事比不上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有吸引力。

问题性的报道也是读者喜欢阅读的一个种类,《科坛春秋》选用的一篇问题性报道出人意料创造了140多万的阅读量,点赞人数超过18000次,微信后台上的专业知识和情感互动也是出人意料地频繁的。《杨振宁的是与非(上下篇)》《饶毅,不做院士又如何》《“黄禹锡事件”是冤案吗?》《30年前,另一个共和国,另一场爆炸》等问题性报道的阅读量都在4000次以上。

《费米悖论: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他们在哪儿?》一文发布后,笔者收到了大量粉丝的消息,都是讨论的话题,大量的互动让笔者感受到读者内心的热情和激动。过去我们有点固执地认为很多专业性的话题讨论也许只是小众的狂欢,读者不会有很大兴趣,但事实证明在民间有很多关注科学的人士,他们的见地和水平并不低,《经过媒体过滤的李约瑟》《康熙大帝与清代科学:历史的曲折和启示》《科学史上的7个意外发明》《李约瑟难题,究竟难在哪里》《“钱学森之问”的启示:科学与艺术何以相遇》等,阅读量和影响力都不错。

探秘类的科学事件也是公众关心的话题,在进行推送的过程中,笔者也有意识地选用一些相关稿件,情况也是不错的。

3.2 科技传播不仅仅是传播科技

在此次实践中,另一点心得是关于科技传播的形式和内涵问题,科学传播中需要有精神内涵的植入。以往科技传播工作者们也进行了不少的努力,把一些枯燥的科学知识尽量转化为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但是传播的效果却并不是很好,在上海科协微信上,上海科技报记者们也尽量做出优秀的科普稿件,但是阅读量和影响力问题却总是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状态。

笔者认为科技传播过程中,首先要有情怀,科学并不是冷冰冰的东西,它是有国界,有思想的,科学家是充满智慧和理想的一群人,他们身上不仅有科学的光环,还有精神的气质,科学大家的魅力是双维度的。能够打动读者心灵的选稿能力也是科技传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其次在传播科学时,应该注意深度挖掘,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浅度传播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读者群体的学历水平越来越高,阅读的品味也在不断提升,普通的科普文章在搜索引擎里搜索下就可以获知,何必千方百计通过正规渠道获取,而高端的科学传播应该是传播高水准和稀缺的阅读资源,并且这些文章从其他渠道是难以批量获取的,这才是科技传播者需要重视的领域。

4 成功背后的反思

在《科坛春秋》微信公众号运行较为成功的背景下,针对目前微信公众号发展的现状,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反思。

4.1 与其全力营销,不如扎实做好内容

如今,在微信公众号的领域,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营销为上,当时笔者筹备做《科坛春秋》微信号时曾和一些新闻界记者们交流,他们都比较熟悉微信公众号运营,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问笔者营销策略,当听说没有任何营销策略时,普遍都对这个号的未来表达了“不看好”的意见。

其实纵观业内,这已经在微信公众号的圈内是一种常态,以礼品和奖品为噱头吸引粉丝加号的现象也比比皆是,通过朋友圈、亲朋好友之间的口口相传推送的也成为常态。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营销方式也许短时间内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从长久来看,并不起作用,读者完全可以在获取礼品和奖品后取消关注。亲朋好友之间的传送固然也有效,但是毕竟人数有限,而且长期而言,容易产生推送疲劳,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就算是积累的一大批粉丝,如果微信号内容不是读者喜闻乐见的,阅读量也是有限的,无形中绝大多数粉丝都成为了僵尸粉,没有什么价值。

与其煞费苦心浪费时间去做这些营销,不如静下心来根据读者的兴趣点选取稿件和创作稿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最终打动人心的是优秀的文章,一个公众微信号获得社会认可的唯一标准也是优秀的文章,这是维系读者的最有效黏度。

事实证明,《科坛春秋》微信公众号的策略是正确的。

4.2 微信自媒体和纸媒的科技传播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本质上看,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和纸媒的科技传播内涵有众多相近之处,最终都是内容为王,从读者角度出发的媒体得到的认可度相应就高,读者至上依然是媒体发展的不二法则,这是任何花哨的装点和修饰无法取代的。

其次是粉丝和阅读量,与传统报纸发行量之间的关系。在此次实践中,笔者越发感觉到自媒体市场化的特性。传统的科技类报纸,一部分是读者订阅,另一部分则采取政府买单送的模式走进千家万户,或者递送到科技工作者手中,在记者采写稿件的时候,单向灌输的思维比较浓郁,从读者出发的思维比较弱,报纸的阅读量和反馈率没有微信公众号特征那么明显,导致有些媒体的发行量看似可以维持,但是影响力和传播能量在日益走下坡路,走进温水煮青蛙的怪圈。但是微信公众号却是“不留任何情面”的市场行为,如果内容不好看,没有吸引人的地方,哪怕是有名气的报社,甚至高级记者制作的微信公众号都会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它和政府的行政行为没有任何关系,更不会因为行政的干预而发生改变。

推荐访问:构筑 港湾 出发 读者 需求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