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思维—小学数学的灵魂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1-08-19 11:29:17

摘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迫切的任务,教师首要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摒弃长期惯用而与现行创新教学相悖的陈旧思想方法手段。教学环境理论的研究表明, 思维是一种反应。数学思维力求近似到一种非条件反射,比如吃饭自然就有拿筷子和碗,而不需刻意去记着吃饭就要有筷子,有碗。小学数学本身的特点,摒弃了单调的记忆和机械的计算,更多的是一此理性化的东西,故只有丢弃固有的框架,让学生思维不受到束缚,他们才能在知识的黑洞里畅游。

关键词:数学思维力;教育效应;语言艺术;学习氛围;求知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47-02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而素质教育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所以课堂教学既是教师展示课改的舞台,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里面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下面就自已在教学中的体会,以小学数学认识过程为例,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研读《数学课程标准》,把握创新教育的大方向

1.活化教学素材的呈现形式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十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但教学不应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教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一节课上完后,学生对于如何指认角仍然模糊不清,有的手指顶点,有的指边;在实物找角时,也大都指着尖上的顶点说这是一个角。何以出现如此现象,细细分析,我找到了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我还是注重知识的展示与记忆——两条边与一个顶点,而没有深刻揭示角的动态变化,没认识到角的整体图形是一个顶点和展开的两边;二是因为教材中没有给出指认的方法,教参中也没要求教师补充,于是便认为指认方法是超纲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出现混乱的指认!难道这一小小的点破真是超纲吗?真的是学生所不可接受的吗?翻开教材看一看,为什么下一节《直角的认识》又突然冒出直角的符号了呢?我认为,不应因循教材,而应有所补充。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调整:先告诉学生如何指认角:“角”真正指哪里,不应是顶点,也不应是边,而是两边之间所构成的部分。教学出角后,我随机用小弧线标出,并告诉说:这样就得到角。(边说边标出)角可以用小弧线做标记。然后请学生用正确方法数数桌面有几个角。学生很容易正确地指认并数出角。从课堂气氛、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的反应上看,这次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也让我切实体会到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的:教学是师生的交往,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可以结合教材,二度开发,创造出一种新的课堂境界。

2.组织学生有效参与数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如果哪一门课学得好,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节课也是如此,就学生而言,无论学哪一门课,如果学得顺利、学得好,他们就会感兴趣、喜爱它,决心学好它;如果学得吃力、学不好,他们就会讨厌它、回避它,甚至放弃它。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儿童开发智力的第一位有效的方法。”数学活动把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这种生动具体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又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在讲授认识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探讨了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接着让学生画一个边是1CM、2CM、3CM三角形,开始时都是自己画,可是过了一会儿学生们都自觉地分成小组讨论开了。几分钟后,他们开始相信自己的画法没错,都异口同声道:“不能组成三角形。”我故作惊讶,“有这么回事?你们能告诉老师这三条边为什么不能组成三角形吗?”就这样,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下,自主研究,学习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3.善于创设欲知未知、欲言不能的悬念情境

教师要巧设悬念,造成学生欲知未知、欲言不能的“愤悱”状态,并在此状态下加以引领,促进问题得到解决,即“启而得发、引而顿悟”。在经历“顿悟”的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到柳暗花明的成功感觉,同时让心智随之得到提升。今年3月27日在厦门听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老师的课,他在讲授认识 “神奇的495”这节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让学生用自己想出来的三个不同的数字写出最大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然后相减,得到的答案再排成最大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再相减,依此类推。师问:你们认为这样写得完吗?很多学生都说写不完。华老师就让学生自己用排竖式算一算自己的猜想对不对。结果大家最后的结果都得到了495。这让学生非常疑惑,也非常惊奇,华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观察这些式子都有什么特点。学生们带着好奇心,所以都观察得非常认真、仔细,学生轻而易举的学到495的规律,而且认知得非常深刻,这是学生自己的感知,而不是教师的灌输。

4.重视运用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但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仅仅是为了交流思想,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数学教师应熟练地掌握并应用数学术语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系统性、启发性和教育性,还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示范性。小学教师不但要能熟练地运用有声语言,还要能恰当地使用无声语言,如眼神、手势、表情、姿态等。恰当地运用无声语言,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辅助有声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如上课开始时,教师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然后环视全班同学,直到每个学生都注视教师后,再还礼请同学坐下,这样一节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消除“斥力”——让教学过程和谐高效

1.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空间。这个空间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教师要注重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建立相互尊重的融洽师生关系,巧妙地将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听过华应龙这位被人尊称为“名师”的课的一线老师们,都会被他课堂上轻松、和谐、幽默、欢乐的教学气氛而深深折服。他注重学生的动手、合作、实践,善于让学生从探索中总结知识点。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方式激发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热情、耐心的帮助,让学生轻松越过学习中的障碍;在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发现、体验时,给予客观的评价、热情的鼓励,珍视学生的点滴收获与进步。不时把自己响亮的笑声撒向每一个学生。他营造出来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带给学生温暖和鼓舞,带给学生心理安全和自由,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真实地表现自己,这样学生的潜能和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2.排除各种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认识乘法”课,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出示了一副像动画片一样精彩的画面——“动物园的一角”。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纷纷发言。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

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4:我发现小兔子们正在开心地跳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吃虫子呀。

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兔子,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去?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什么?”于是,学生又有不断发现。听到这儿,我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气氛虽然热烈,可课的性质却似乎改变了。

3.巧妙处理课堂出现的意外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事而打乱教师预设的教学计划。处理课堂出现的意外,需要教师的素养与机智。当这些“意外”得到妥善处理后,可以减少时间消耗,增加课堂的有效生成,成就课堂的高效率。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正当教师准备开讲时,下面就有同学在嚷:“老师,xx肚子痛,还在上厕所呢,他让我请一会儿假!”其他学生听了,一下子都笑了。这时教师随机应变反问道:“一会是多久呢?”那位叫嚷的同学顿时哑口无言。随后教师又不慌不忙地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就让我们等这位同学一会儿时间吧!如果要计算这一会儿你们说应该使用什么时间单位最恰当呢?”同学们一听,议论纷纷,有的说用分钟,有的说用秒。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电子钟,说:“现在就让我们用电子钟给这位同学计时吧!”于是,“1秒、2秒、3秒……”当同学们数到第46秒时,这位同学才匆匆走进教室。在大家善意的笑声中,了解了“秒”的概念,也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可见,意外虽然不可预料,但可以有巧妙的应对策略。

三、创设竞争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鲁纳就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我们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做练习时,我们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竞争:把竞争带入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这句话说得真好!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课后我们在反思、总结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书越来越难教”,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共同感慨。如何体现新理念,需要教师自我否定,“扬弃”习惯的教法,这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我们要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总之,加强引导学生思维 ,鼓励创新。益,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 叶禹卿.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解析[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2出版.

[2] 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2.

[3] 尹安群.上好课: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4] 余文森,林高明,叶建云.小学数学卷:名师怎样观察课堂.2009,(10).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 思维 灵魂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