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会宁县博物馆藏《三希堂法帖》考辨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2-07 10:06:52

鉴定依据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刻石完成之后,仅精拓数十本赐予宠臣。其后在乾隆晚期、嘉庆、道光、光绪等各朝代均有传拓,甚至还有看守者与帖商内外勾结,偷盗私拓法帖以牟利。由于拓法不同,版本亦随之各异。拓本的主要鉴定依据有:

1.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皇帝发现收入此帖第十八册中署名子昂(赵孟頫)所书之《卫宜人墓志》系属伪帖。于是乾隆于九月间题跋一篇,命彭元瑞奉敕书写,镌刻于第十八册之尾。因乾隆五十七年岁次壬子,故又称之为“壬子题款”。凡没有“壬子题款”者,均为乾隆五十七年九月之前拓本,应为乾隆初拓本。存有“壬子题款”者,均为乾隆五十七年九月之后的拓本。“壬子题款”之前的乾隆初拓本,国内公、私藏家均未见著录,所以当下可能公、私藏家都没有收藏了。

2.阅古楼及其所藏《三希堂法帖》刻石,在乾隆、嘉庆、道光各朝都进行过修葺,其中维修工程最大的一次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次维修距法帖刻成已80多年。此次修整从四月底持续到十一月初,历时半年之久。维修时将所有石刻从壁间卸下运到别处进行加工,除却三寸以上的大字没有剔刻之外,其余一二寸的小字、大小印章全部进行了剔刻修整。又据当时御书处之呈折,修整剔刻之外,又于原石四周加刻了一寸(3厘米)宽的花边,又称“龙边”。“龙边”之刻的传统观点认为,此举意在“示禁”;另有学者认为,加刻花边的法帖刻石是道光十九年部分文字及印章重新剔刻的标志,花边成了附加的美化工程。加刻花边亦为《三希堂法帖》拓本断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如拓本有花邊呈现必定是道光十九年之后的拓本。

3.《三希堂法帖》拓本传拓方式的不同,亦可推断拓本之拓制时间。早期拓本多为乌金拓,墨色浓郁,神采焕然,字口严整,毫发毕现。而后期拓本多采用蝉翼拓,字口较肥。

三、会宁县博物馆藏《三希堂法帖》拓本考辨

约法会议是1914年至1915年中华民国召开的一次旨在制定《中华民国约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会议。根据《约法会议组织条例》和《约法会议议员选举程序试行细则》等有关法规,1914年3月18日,约法会议在北京开幕,议员以互选方式选出孙毓筠为议长,施愚为副议长,任命王式通为秘书长,后 顾鳌兼任秘书长。约法会议自始至终都是在袁世凯的操纵下进行的,会议于1915年3月18日闭会,历时一年,通过了《中华民国约法》(又称《新约法》)《参政院组织法》《立法院组织法》《修正大总统选举法》等法律法规。《中华民国约法》于1915年5月1日由大总统袁世凯颁布实施。袁世凯通过这些法律法规将其高度集权的独裁统治加以合法化,为其预谋称帝铺平道路。

根据《约法会议纪录》,此次拓印《三希堂法帖》始于民国四年(1915年)三月下旬。秘书厅三月二十五日致函统率办事处总务厅,其事由曰“请转饬驻扎北海统领与本会议科长孙敬等办理摹拓三希堂法帖”,三月二十九日秘书厅收到拱卫军后路司令部之函,事由曰“摹拓三希堂法帖事遵即转知驻扎北海帮统”,可见其事正在往来相商之际。至四月十四日,秘书厅犹在致函统率办事处总务厅,其事由为“请转催李总司令将三希堂锁匙迅予转交”。十六日统率办事处复函秘书厅,事由曰“三希堂锁匙应由本厅派员先向李总司令接洽,转饬刘统领知照”。可见此时阅古楼仍在驻军锁管之下,拓印之事仍未开工。以此推算,则拓成当在民国四年(1915年)五月之后。

约法会议之议员由各省选举,甘肃共推选代表二名,一位是顾鳌(1879年-?),字巨六,四川广安人,清光绪癸卯科举人,流学于日本法政大学。在清廷曾任警官、大理院行走等职,民国之后历任内务部参事、政治会议秘书长、法制局局长、约法会议议员兼秘书长等职,授上大夫加少卿衔,二等嘉禾勋章。另一位秦望澜(1870-1928年),字少观,甘肃会宁县城人。年十三岁中秀才,得甘肃学政陆廷黻赏识,选入兰山书院就读。十九岁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乙未科二甲进士。任兵部主事、操武选司、职方司总办,后出任贵州道监察御史、辽沈道监察御史。因直谏触犯权臣,左迁民政部代理员外郎,其后民政部改巡警部,改任京师外城西分厅警察总办,期间还曾任图志馆提调。秦望澜工诗文,善书法,一生勤于著述。有《退想斋词》《少观疏稿》《三省九斋文集》(四卷)《文苑杂存》(二卷)及《枝阳集》《枝阳诗集》(十二卷)《省三思九轩札记》等,惜遭历次运动劫难,今已大多不传。秦望澜虽久居京城为官,犹不忘桑梓教化,于民国九年(1920年)出资创办秦氏初级小学,学舍在县城南街枝阳巷,乡民于今称颂之。民国初建,秦望澜被任命为甘肃河西观察使,后改任陇东道尹。后任大总统府政治咨议、政治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清史馆协修等职,参与编纂《清史稿》兵志部分。曾被袁世凯授予上大夫、四等嘉禾章、二等宝光嘉禾奖章。约法会议期间,又被授予二等大绶嘉禾奖章。民国十七年(1928年)病逝于北京,归葬会宁城北余家湾,卒年五十有八。

会宁县博物馆馆藏《三希堂法帖》拓本(见图1),现存共30册2260页。该帖应为32册,其中第13册、第30册缺失。该拓本为经折装,拓片托裱于白棉纸上,一页一折。每页装裱页面纵长31厘米,宽20厘米。以楠木薄板为封面,封面板长31.7厘米,宽21厘米。每册封面右上角贴一白棉纸条,纸条上楷书题“三希堂法帖第X册”,其中第1册封题之后署“达窘题”三字,第32册封题之下署“终”字。

此拓本采用罗纹纸、蝉翼拓法,拓印精细,墨色均匀,字口清晰,虽纤丝毫发,亦表现无遗。除装裱白棉纸外,仅拓片长24.4厘米,宽17.5厘米,无花边。此拓本与通行拓本纵长29.2厘米相较,则短缺近5厘米,应为上下两端的花边长度,推测在装帧时被裱工裁剪掉。拓本末尾未见乾隆御题“烟云尽态”四字拓片。

该拓本第1册第5页拓片右上角钤有“约法会议之印”阳文朱砂印一方(见图2)。第32册第93页拓片上端偏右亦钤有阳文“约法会议秘书厅印”朱砂印一方(见图3),其余各册未发现相关印记。据以上二印,可推断此本为“约法会议”期间所拓之本,故应定名为“约法会议本”。 约法会议召开期间,由约法会议秘书厅负责,组织人力传拓《三希堂法帖》。拓本内页上钤有“约法会议之印”和“约法会议秘书厅印”朱文印鉴,分赠会议代表作为礼物,也算是对会议代表的一种奖赏了。会宁县博物馆所藏约法会议本《三希堂法帖》即为会议代表秦望澜生前之物,“文革”期间破除“四旧”之时,由其会宁家中流出,幸遇有识之士,收藏保存于会宁县博物馆。

会宁县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现馆藏有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铜器、书画、化石等各类文物17620件,而清代宫廷和地方名人书画以及众多的碑帖拓片是该馆的特色藏品。馆藏《三希堂法帖》拓本虽缺失2册,其余30册却保存完好.该拓本至今未见国内外其他公、私收藏单位著录,更显珍贵,是研究《三希堂法帖》各类拓本的重要实物资料之一。

参考文献:

[1]李翰文.三希堂法帖[M].合肥:黄山书社,2012.

[2]丁春生,郝晓颖.中国传世书法[M].北京:线装书局,2003.

[3]会宁县志编委会.会宁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会宁县博物馆)

推荐访问:会宁县 法帖 博物 馆藏 三希堂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