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保障兜底让消费更有信心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3-19 10:15:08

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大局,关系到调整与恢复居民的消费信心。居民消费倾向或是储蓄倾向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社会保障机制的整合性,居民社会保障预期偏低的直接效应首先是消费需要增长的信心不足。依据消费理论与社会保障的有机关联,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加社会保障财政预算支出,改善居民心理预期,对于拉动居民消费增长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水平与居民消费的关系

根据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消费者总是追求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效用最大化,社会保障系统等因素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当一个社会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有更多人享受养老金待遇时,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就会增加,即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增大。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主张国家、政府要对经济进行干预,通过兴办社会福利来改善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刺激经济的发展,以此弥补持久收入、不确定因素及心理预期对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的影响,这样可以在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同时,进一步拉动消费,扩大内需。

社会保障是政府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利、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任何社会保障机制或措施都离不开相应的经济基础,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可能出现物质财富的剩余,从而使国家、政府具备帮助有需要者的能力。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着社会保障的水平。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水平也反过来影响着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保障程度的加大,在解除人们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多种物质或精神文化的需求,从而刺激其消费欲望,减少预防性储蓄。投资、出口、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居民消费作为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是政府推动地区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课题。

江苏地处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在地区生产总值上居于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逐年稳步提升,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当前,江苏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研究社会保障水平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对全省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江苏社会保障水平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相较于农村社会保障,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在参保人数、基金缴纳等方面执行与监管也更为到位,在这样的保障体系下,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更加具有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以江苏城镇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近几年的有关数据,进而揭示社会保障水平与居民消费倾向的关系。

由于社会保障支出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社会保障统计项目不全面、交叉重叠,有些统计资料缺失,本文在统计江苏省社会保障支出时,主要选取了现有的统计指标,以社会保障基金支出、民政事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为主要统计数据,其中民政事业支出主要包括抚恤费用、社会救济福利费用(城乡低保、农村社会救济、其他城镇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自然灾害救济费用。(见表1)

根据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统计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倾向与社会保障相关消费支出的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社会保障相关消费支出主要包括居住支出、医疗保健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等。(见表2)

根据以上基本数据,以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江苏城镇居民在社会保障相关项目方面的消费支出每增加1元,人均消费倾向就下降0.42%。说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倾向和与社会保障水平相关项目支出呈负相关关系,城镇居民人均社会保障相关项目支出增加越多,居民的消费倾向下降就越明显。也说明,江苏社会保障投入虽逐年提高,但还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由于保障水平不足,居民必须使用额外花费以保障自身当前的生活水准和储备将来可预期的花销,导致居民消费支出的减少和消费倾向的降低。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建立社会保障投入与地区经济增长挂钩制度。一般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也应随之上升。2001年以来,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升,同时,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也逐年增长,且增长幅度不断加大,足见省委省政府对于提升社会保障水平、造福民生的重视程度。但相较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江苏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增长幅度还相对比较滞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小,显现出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不相匹配的状况。建议出台社会保障投入与地方经济增长挂钩的相关政策,合理确定增长的比例关系,作为对地方政府的刚性约束,列入对地方干部的考核项目,确保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投入上不打折扣,使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依据消费结构拟定社会保障侧重点。2001年以来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倾向虽有波动,但主要呈现下降趋势,9年间总体下降了8%,同期社会保障水平却只上升了1%。社会保障水平增长的速度落后于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并没有刺激城镇居民的消费意识,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也还没能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建议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制定具有地方特色、不同侧重点的社会保障政策,增加社会保障项目,合理配置社会保障支出。对于消费结构反映出的社会弱势人群,给予有区别、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待遇。高度重视关闭破产集体企业和特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积极研究制定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多项制度的转移衔接办法,强化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促进城乡低保“扩面提标”,加大对城乡低保的投入。通过这些措施,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少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因未来不确定预期而增加的备用储蓄,在保证其生存基本需求基础上,鼓励他们更多消费,促进地区经济的转型发展。

开辟渠道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缺口。随着我省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龄化日益加快,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应考虑通过多种途径,而不能过多依靠高缴费来承担保障资金筹集任务。高缴费、低待遇的社会保障政策,长远来看会影响社会成员的消费能力,最终也将影响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为此,要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加大征缴力度和提高统筹层次,加快立法进程,强化征缴手段。通过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缴力度,开征遗产税、赠予税、特种消费税等形式,扩大资金来源,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良性循环。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将基金收缴、存储、拨付、管理、监督这一基金动态过程作为一条纽带,使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管理,相互监督。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尤健

推荐访问:兜底 更有 信心 保障 消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