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哈贝马斯解放兴趣论对我国高校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4-06 10:11:38

摘 要:只有解放的兴趣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哈贝马斯推崇的是建立一种没有统治压迫、平等对话的模式,倡导追求自由以及体现主体性的价值,达到平等对话的共识,从而将主体从附于对象化的力量中解放出来。本文从哈贝马斯解放兴趣论对我国高校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出发,首先阐述了哈贝马斯解放兴趣的理论基础,以及结合了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进而初步探索出哈贝马斯对我国高校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关键词:解放兴趣轮;认知主体;高校教育

一、哈贝马斯解放兴趣理论的基础

(一)哈贝马斯解放兴趣理论的来源

1.现实基础

为了突出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致力于把人的兴趣引入认识论之中。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有了质的发展,在随之资本主义的原始资本进行了不断积累、不断扩张的情况下,人们也就对物质的需求有了一定的满足,同时伴随着西方民主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发展,人们在精神领域的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社会现状和社会结构所具有的批判思维,也就使人们失去了独立的自我主体意识,同时,在对社会需求有了一定满足的情况下,人们也就受现有的理论思维框架的束缚而难以摆脱。哈贝马斯基于这种社会现状,批判了科技现代化所带来的双面作用,批判了科学技术的成果应该首先用来造福于人民,用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不是用于军事侵略扩张,从而给人民生活又加上了沉重的锁链。哈贝马斯通过批判现代社会结构中的不合理性和不科学性,进而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现代化社会体系。

2. 理论发展脉络

康德的先验逻辑是整个认识论发展的基础,康德认为,先验逻辑是后天經验知识的脉络框架,人类正是通过先验逻辑的诸种范畴为框架得以形成后天经验。然而在黑格尔看来,“先验的反思不是绝对的开始,而是依赖于某种先已存在的东西,因为任何形式的认识都只能形成于一个综合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借助于语言、劳动和统治(人的相互作用)完成的。”[1]黑格尔批判和继承了康德的理论体系,进而推动和发展了认识论,但是其自身所强调的绝对精神使得其哲学体系不具备真理性,导致了绝对化和单一化。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认为认识论的主体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即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能力。

哈贝马斯正是通过对原有的认识论批判和分析,在对原有的认识论扬弃的基础上,重新界定和建立了认识论以及认识兴趣论。哈贝马斯认为,认识与兴趣是两个相互辩证统一的概念,认识论是人们在具体的实践生活中所需的生存工具和手段,是认识主体运用这种手段和工具探索和挖掘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从而得以完成主體认识的过程,这是社会历史性的存在,认识论是基于社会存在基础上的理论,将认识主体融入进实践生活过程之中,只有在实践生活中主体之间才会产生交流,只有将认识主体重新融入进实践生活中,认识主体的主体性才能得以确立。

(二)哈贝马斯解放兴趣论的内涵

哈贝马斯认为,“兴趣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向,兴趣先于认识,就像兴趣由于认识而得以实现一样。”[2]也就是说,兴趣是先于认识而存在的基础;同时,兴趣是认识得以进一步深入的前提条件,人的认识最深层次的驱动力是兴趣,指导认识的兴趣是认识不变的常数。

在人们的实践生活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发过来对人们的生活实现了更多方面的奴役,人们有反抗这种不合理束缚的诉求,有批判这种不合理社会结构的需要,更有对自主、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在对解放兴趣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过程中,通过认识主体在不断解放性的经验积累基础上,使认识主体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进一步实现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从而达到重建公平、平等和自由的认识论目的。解放的认识兴趣具有指导作用,因为兴趣先于认识而存在,所以解放的认识兴趣作为认识主体的固有兴趣,目的在于解放依附于对象而存在的对象化主体,强调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由此可见哈贝马斯所强调的主体性的实践生活认知,解放兴趣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旨在建立自由而非压迫式的平等对话模式,使认识主体能够在不断地学会自我反思的环境中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二、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专业编排教育的衔接问题

我国高校教育机制在大学生专业设置中并没有合理地导入市场经济体制,在招生工作中是以计划行为输入高校生,并没有按照市场所需来调整专业招收额度,而在高校生毕业之时却是以市场行为输出,就导致了高校生在毕业之后其属资源在市场化的社会之中不能得到合理配置,在招生和就业两方面不能形成有效对接,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进行学习的现实意义就是在于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将所学的知识作为工具和手段来更好地指导实际生活,从而使其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在我国高校教育机制中,教师普遍还是给学生灌输的是死知识,并没有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在一味地教授纯理论方面的知识,没有将其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所结合,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就理论而讲理论,忽略了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与社会的脱节,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二)专业信息获取——筛选渠道的完整性

我国高校在高校生进入高校之前的专业选择中,没有设置全方位的、详细的专业获取渠道,以便让即将进入高校的高校生在根据自己的兴趣、市场需求、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前提下选择自己的专业,专业方向的选择不合理,以及高校教育机制中普遍存在的高校生专业再选择的困难,这也进一步导致了高校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对所选专业兴趣的缺失。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的现有的模式化教育机制已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已满足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明确人才优先发展的内涵,支撑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人才,加快进一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战略。从我国现行高校教育机制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教育机制与我国加快发展创新型人才的步调是存在错位发展的。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教育的发展只重视成绩而忽略学生个人发展的的需求,灌输式教育模式使得进入社会中的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和创造能力,成为了眼高手低的低能社会人,只是会一味地接纳知识,而不懂得扬弃,这就违背了我国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理念,教育机制的弊端也就由此可见。

三、哈贝马斯解放兴趣论对我国高校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一)认知主体间的良效交流与沟通

哈贝马斯将认识兴趣论分为三类——技术兴趣、实践兴趣和解放兴趣,其中技术兴趣是认识主体在借助技术性的操作及運行对社会现象或自然规律进行认知和把握;实践兴趣则是侧重于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受技术的干预和控制;解放兴趣就是将认知主体从现有的不合理社会结构的限制和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主体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

在哈贝马斯的认知兴趣中,可以通过言语的沟通来更好地促进与认知主体间的良性交流与沟通。在哈贝马斯兴趣论的指导下,我国高校教育机制应该更好地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现代高校教育模式还主要是延续了灌输式的教育模,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就与哈贝马斯所要建立的一种自主、平等和自由的沟通和交流关系相违背,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我国高校教育机制应该借鉴哈贝马斯的认知兴趣论,要努力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教学中能够更多地开启双向互动模式,让师生之间能够达成更为深入地相互理解,努力促成师生间的共同进步、共同發展。

(二)深度引导教育对象所具备的潜在兴趣认知

哈贝马斯在解放兴趣论中更为强调的是认知主体在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主体的能动作用就是将主体从现有的不合理社会结构的限制和束缚中解放出来,将主体的兴趣与认知实践活动相结合,而不是将兴趣排除于主体的认知活动之外,兴趣是认识的基础,不能只是单纯地把科学知识作为认知对象所要把握的全部,而是要在兴趣的引导下,把科学知识作为手段和工具,进而更好地把握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实践。

在现行的高校教育模式中,我们应该结合哈贝马斯的解放兴趣理论,把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逐步提升成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给予关注,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沟通等方式深入把握和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逐步转变为兴趣教育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弊端最小化,争取实现双向共赢。

(三)紧密联系科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

哈贝马斯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处于被科技所异化和统治的时代,哈贝马斯之所以强调认知主体间自由平等的交往,是因为这种交往关系是建立在具体的社会实践生活之中的,在认知兴趣论中,他呼吁人们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侧重于主体间的沟通交往。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教育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应该与实际生活融为一体,教育赋予了实践生活以重要的意义。因而,当代的高校教育机制更应该是将现实世界的生活作为发展目标,教育的效果也是要在认知主体于具体的实践生活交往中才能得到体现。

学生进行学习的现实意义就是在于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将所学的知识作为工具和手段来更好地指导实际生活,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生活紧密结合,从而使其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不是被科技所统治,主体性的价值丧失,失去了现实世界所赋予认知主体的真正意义。

现代教育机制的发展就是要认知主体在以兴趣为导向的基础上,将科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认知主体能够主动探索生活、适应生活,积极建立一种新型的高校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让教育重新回归进生活,使教育与生活相融合,从而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育的科学化、合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燕茹.论哈贝马斯认识兴趣范畴的理论价值[J].南阳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10,(10).

[2] 托马斯.麦卡锡.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M].王江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淑梅.马俊峰.哈贝马斯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M].郭官义,李黎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5]杨东.从批判反思到话语沟通[C].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推荐访问:马斯 导向 兴趣 解放 作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