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泰顺木偶与季桂芳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3-07-05 15:30:08

zoޛ)jiiu6u介绍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学习木偶造型,并拜于中国木偶学会会长、木偶专家虞哲光先生门下。在制片厂期间,他跟随万厂长在办公室学习木偶设计,万厂长总是拿回大量的木偶设计图纸,因其艺术形象与民间美术相适应,是最好的学习范本,季桂芳就如饥似渴地临摹学习,并进行创作。之后,季桂芳在宁波木偶剧院工作,遇到了当时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泉州人)下放到宁波木偶剧院,由于很多人听不懂泉州话,常常被人瞧不起,但是,季桂芳熟识泉州话,专门请他到团部,请教艺术创作。这位老教授学识渊博,作品很多方面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启发,使季桂芳拓展了知识层面。季桂芳还从民间泥塑中吸收营养,比如使用的材料、工序、上胶、颜色调配等方法。在制作木偶头时,季桂芳先用泥巴塑形,观察、修改、逐步完善,再进行正式创作。

此后,季桂芳在浙江省木偶剧团专门从事木偶的造型设计和雕刻制作,陆续创作了《三打白骨精》《水漫金山》《春到草原》《火焰山》《追鱼》等剧目的木偶,直到1969年木偶剧团撤销,工作将近十三年时间。当时,剧团很多人被分配到了工厂,季桂芳则要求回到家乡泰顺,由于没有合适的工作,就在农机具修造厂做油漆工,干了一年多。1972年,因泰顺手工业联社的需要,他又进行木偶玩具设计,精心设计的民族娃娃、戏剧人物等在北京展出,获得了成功。上级领导得知后兴奋不已,就成立了泰顺工艺美术厂,为季桂芳创造了必要的工作条件。由于他对童话木偶造型比较熟练,专门设计了一批民族人物木偶玩具,即“泰顺车木玩具”,生产的成品出口销售并载誉而归。与此同时,他培养了许多徒弟,进行制作、装配、描画等,这项工作一直做到20世纪80年代。“文革”结束之后,周边各县、村镇的一些木偶戏班子邀请季桂芳设计制作木偶头,他利用业余时间按照所要求的尺寸制作,在传统木偶戏的创作中亦成绩斐然。泰顺县实验木偶剧团创办后,季桂芳专心进行木偶艺术的创作,曾应文化部和中国展览公司邀请,定制《追鱼》一剧中的四个木偶造型,赴美国参加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受到国际文化艺术界的好评。1992年,他制作的一套木偶头,参加北京中日传统工艺品联合展,获得中日专家的青睐。季桂芳所复制的明清木偶头还成为广东省艺术中心永久性陈列品,后来他又被调到泰顺县工艺美术公司工作,直到退休。

季桂芳是泰顺县唯一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曾任浙江省民间美术研究会理事、温州市第六、七届政协委员和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泰顺县第八、九届人大常委,被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季桂芳创作的木偶头、提线木偶在杭州召开的2005年“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资源普查保护成果展”暨“首届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天工最高荣誉奖”“收藏保护奖”,同时,展出了他收藏的明、清、民国时期的木偶头及木偶头盔30件。2008年,他被评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泰顺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多次被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玩具展览会,并远赴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展出,《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人民中国》《中国工艺美术》等数十家报章、杂志刊登介绍过他的作品。他的“西游人物”被收录于《当代中国工艺美术》,1989年获优秀创作设计人员一等奖。

三、造型、工艺、功用及制售

(一)造型

作为民间美术的泰顺木偶头,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是浙南山区普及性和实用性较高的艺术品类,它和当地的木偶戏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从宋末元初到现今,木偶头的制作随着木偶戏剧目的扩展逐步发展完善,既有传统剧目《临水平妖传》《火焰山》《水漫金山》《追鱼》等,又有现代戏《九峰歼敌》《半夜鸡叫》《春到草原》等。因此,木偶头的制作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形成了丰富多彩、优美多变的艺术特质。

目前在泰顺发现的最早的木偶头,被推断为元末明初的作品,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季桂芳的调查,现存的古木偶来源主要有两处:一是三魁镇农民薛李学家的6个头像、3件完整的连身木偶,共9件,其中有《临水平妖传》中的陈、林、李3位夫人,以及《十国春秋》中的生角头3个、包公头一个、戏师爷一身。其周长21公分,用香樟木雕成,粉彩上蜡,内托裱绵纸,木偶的雕刻刀法娴熟、雕工细致、开相文静秀美。另一处是浙、闽交接的山村农民徐茂雄家中发现的25身古木偶,为杭州府铁板桥头田公元帅、郑一、郑二、郑三相公、郑四、王老先生。其体量稍小,上彩和雕工与薛家的基本相同,都是把古木偶作为“神明”代代相传。

流传下来的这批木偶主要通过雕刻、上彩、装饰和冠帽质地等方式显示出古代制作的鲜明特点。在造型上,其脸谱突出耳前上部鬓发和脑后帽沿下部发型,而清代以后的木偶很少有鬓发,或刻成光头再涂黑彩,这些都有很大区别。这批古木偶的冠盔、巾帽、睑部、颈部均连在一起,由一块木料雕刻而成。大花脸、老生等角色的须髯,都是直接插入预先钻好的小孔中,再用小钉钉牢,这是清代以前传统的做法。清代以后,木偶头和冠帽分开制作,采用纸、皮或绸布等制作冠帽,在演出时临时戴上,其制作形式更加美观,尤其是旦角的冠帽,珠光宝气、繁缛华丽。花睑、老生的须髯,则模仿真人演出的方法,将做好的各种须髯备好,待演出时临时戴上。这些特点也是区别古代木偶和现代木偶的主要方面。由此,古今造型差异可以总结为:明代以前的木偶主要表现在整体雕刻技艺和油彩细致的工艺上,虽然造型粗犷,但是具有原创性。清以后的木偶更加纯化了它的功能性和表现性,它不单纯是一件木偶雕刻,而是多种材料以及功用的组合,在造型上更秀美,工艺上也更复杂,由此也完善了表演过程中的各种形态和方式的丰富性。

泰顺木偶头的造型及手、足的雕刻,与昆剧、徽戏的生、旦、净、末、丑的许多方面大致相同,也与民间的木雕、石雕、壁画等艺术相关,如八仙桌椅上的“八仙”浮雕、石香炉浮雕、祠堂、庙宇中的壁画戏曲人物等。因此,泰顺木偶头承载着古今雕刻、绘画艺术,并将之糅合、继承和发展,是集木刻、彩绘工艺、戏曲为一体的综合形式民间艺术。

木偶戏的发展促进了泰顺木偶头精绝的雕刻艺术的发展。季桂芳创作的木偶头主要用于提线木偶戏的演出以及少量的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他制作的木偶造型轮廓分明、线条清楚,脸部表情丰富优美,具有夸张、逼真、简练、概括等特点。例如,旦角和生角的面部,嘴巴能上下闭合,眼睛能传神左顾右盼,这些木偶制作难度很大。在木偶面部制作工序上,采取传统的粉彩技术,既避免了油漆的过强亮度,又保持了彩色的美观大方和长久牢固,造诣很高,是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

木偶头的雕刻题材除通用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以外,还有专用的特定人物头像,如包公、关羽(图2)、魁星、三眼大帝、顺风耳、王乞老等。季桂芳所塑造的代表性木偶头形象有小生、老寿星、花脸、小沙弥、蓝脸、绿脸、红脸小丑、变形小丑、木勺脸谱,以及古今戏剧人物等造型。车木玩偶造型有:西游记、东郭先生与狼、民族娃娃、江南丝竹、清朝人物系列等。

民间艺术的特色就在于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紧密结合,泰顺木偶也不例外。虽然泰顺地区过去偏僻而交通不便,但在文化的传播方面却具有独特的优势。至今,木偶雕刻仍沿袭着传统的造型特色,并有所发展,具体体现在木偶人物形象逼真、性格各异、五官清秀俊美、武生面相威严、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和人物性格的恰当表达等方面。泰顺木偶头像的塑造明显具有唐、宋雕塑风格,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分发挥出艺人的想象力,每一件作品都是精致、优美、细腻的工艺品。服饰以明代朝服为主,华丽大方,具有鲜明的舞台艺术特色。

季桂芳创作的木偶头精彩绝伦,小生人物面庞清秀、优雅俊美、栩栩如生,关羽、包公像肃穆、庄重、威严感十足,老人、小沙弥等形象慈眉善目或喜形于色,最突出的就是丑角造型,极尽夸张变形,令人忍俊不禁,在色彩对比上也更加强烈。花脸造型和脸谱设计极具艺术性,常常用对比性、协调性的颜色进行分割化处理,或块面、或线条,形成强烈的图案化形象,表达出人物的个性化特色。此外,季桂芳设计的车木玩具造型,形象简练传神,有很强的装饰性,采用简练的几何形,如圆形、圆柱形、半球体、锥体等,进行组织装配,将木偶、车木、彩绘和装饰技法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动物形象。

(二)工艺

提线木偶又称“悬丝傀儡”(图3),是由木偶头、腹笼(竹制,俗称篾笼、篾篓)、四肢、线牌头(俗称琵琶头)等组成,高约2尺。制作木偶,先用丝绳将四肢与腹笼相连接,再用青黑色丝线上端连接线牌头,下端连接身、首、四肢。丝线数量多少不一,根据角色需要的动作而定,基本线通常为10根,头部2根、背部1根、左手2根、右手3根,也有多达三十余根者,主要用于进行特技表演的木偶。

木偶头用樟木或比较细腻的杂木雕刻而成,部分木偶头内设机关,可通过丝线的控制,使眼、鼻、口、舌部位活动自如。木偶头脖子部分上尖下细,由两根线与腹笼相连接。腹笼用竹篾编织而成,胸部、臀部稍大,腰部稍细。手用木料雕刻,右手为活动手,其掌、指关节与腕关节由丝线控制,可以进行执剑、挥刀、持杯、把盏等动作。脚有“靴脚”和“旦脚”之分,以前用木头刻制而成,后来在木脚上套上鞋靴,显得更加逼真。线牌头用竹子制成,前半部长约5寸、宽2.2寸,后半部长5寸、宽0.3寸,中间有竹枝挂钩。

制作木偶头需要的材料为:香樟木或细腻的杂木、铅白粉、朱砂、胭脂、广胶、川蜡、绵纸、泥料(高岭土或黄泥、白泥)、松烟墨,以及丙烯或广告颜料。制作工具主要为各种形制的雕刻刀、竹签、毛笔、量尺、木槌、不同型号的砂纸、清漆等。

木偶头雕刻艺术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工艺流程是:1、打粗坯:根据木偶头的长短选取材料,劈成四方形,确定中心位置,画出三角线,逐步修成圆形。2、修细坯:在粗坯的基础上,进一步雕刻头像的五官,使之成形。3、磨光:用砂纸细细打磨头像表面,直到光滑无痕。4、打底:用水飞过的黄泥或白泥加胶打底。5、刷底色:用绵纸、铅白粉逐层刷贴。6、上彩:用朱砂、胭脂等颜料喷涂脸、额部位,此为基础底色。7、开相:即描画五官。8、上蜡。

泰顺木偶头主要用于木偶戏的演出,所以,在雕刻时就要随机裁切,不落窠臼,尽量使操作者便于操纵。比如为了使头部能灵活转动,木偶头的颈部要刻成上粗下细的圆锥形。为了便于提线,木偶头的后脑部要有意削得稍微扁平。泰顺木偶的造型,尤其是木偶头雕刻与外地比较,更注重舞台形象和演出效果。

木偶头的上色,采用民间传统粉彩技术,其与民间彩塑技法同源,讲究原料的选配和精细的工艺。操作时,刷三层底地就要裱一次棉纸,底地刷九层,棉纸裱三次,每裱一次棉纸就要水磨一次。底地打好后,刷白色或肉色五至六层,再染上胭脂(民间俗称皮里红)。这道工艺难度比较大,搞不好就会前功尽弃。开相,是在上过彩的木偶头上,用上等的松烟墨细细研磨后,描画双眼和两道眉毛。看似简单的几笔,却必须有深厚的功底,所谓形神兼备、眉目传神,全在这数笔之中。粉彩的最后一道工艺是上蜡,又称刷蜡、上光。上光后,还要给木偶头上彩、化妆(俗称裱头子),成品方告完成。

20世纪50年代后期,木偶头的化妆、上彩已大部分改用油漆材料。油漆比粉彩更简便,舞台效果也更好,但是,粉彩木偶头作为一门独特的工艺,可经百年而不变色,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三)功用及制售

泰顺木偶头主要用于木偶戏的演出,演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提线木偶为主的戏班子,一般由四五名艺人组成,流动性强,演出内容及语言通俗易懂,当地人称为“柴头戏”。另一种为单人演出,艺人两只手操作木偶人,两脚分别敲打锣鼓,演出简单朴素,俗称“扁担戏”。泰顺木偶戏的音乐唱腔主要以乱弹为主,兼唱昆剧和京剧等。

提线木偶具有完美独特的艺术形象,其精湛的雕刻水平和细腻传神的表演技艺,在民间博得广泛的赞赏。木偶戏演出通过表演者对木偶进行幕后操纵,而达到演出效果。主要道具除木偶人外,还有木偶人所用的各种器具,如杯、壶、刀、枪、剑、戟等,以及一些飞禽走兽,如龙、蛇、狮、虎等。一堂木偶一般配备40至60个木偶头:具体为祖师爷2个,一个是专作供奉用的田公元帅,一个是参加演出的王乞老;老头1个,王乞老和老头嘴眼可以活动;童子1个;文华脸,俗称奸臣脸1个;眼舌活动的武大花1个;丑角,包括文丑、小丑、武丑、女丑等5个;旦角,包括小旦、花旦、青衣旦、老旦、女童等9个;生角,包括文生、老生、武生等20个。其他特定人物多少各有不同,如演“火焰山”就有孙悟空(图4)、猪八戒、沙和尚、牛魔王、龙王等,还有其他特定花脸人物,如关羽、包公、魁星等。

在泰顺,表演人员大多数为半农半艺,主要在农闲时节演出,一村演戏,四乡来看。每年正月初三至元宵节,村子里都要演木偶戏,其中《临水平妖传》,讲述的是陈十四娘娘、陈夫人传,为浙南木偶戏独有的传统剧目。

泰顺木偶由于主要用于木偶戏的演出,所以艺人们销售的对象就是戏班子,以及少量的收藏爱好者。在销售的旺盛期,也就是建国初至“文革”刚结束,一套木偶包括木偶头、身、盔等,价值约—万元左右。目前,木偶销售生意清淡,艺人一年最多只有五千元左右的收入。很多木偶头采用油漆上彩,一个木偶头只能卖到二百元左右,头盔五十元左右,五官能活动的木偶头价格稍高一些。因为季桂芳创作的木偶头艺术性较高,他从事的是专业木偶设计和创作职业,许多作品被作为艺术品陈列,有一小部分流落到各木偶戏班里,所以,他的作品很少进入市场。

四、技艺传承

木偶制作与木偶戏紧密相连,过去,表演木偶戏的艺人往往也会雕刻木偶。长期以来,泰顺出现了一些木偶世家和木偶表演家,著名的有周德家传木偶戏已有13代,黄宗衙家传木偶戏已有12代,还有其他十几位木偶表演家。雕刻艺人有林圣传、季桂芳、季桂月、林直周等,季桂芳是其中唯一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新中国成立以来,泰顺木偶艺术得到了各方重视。1953年泰顺新华木偶剧团赴杭州参加全省地方剧种展演,获得省文化部门的好评,并指定为外宾演出;1956年组建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1987年泰顺木偶剧团参加省第二届戏剧节展演,木偶剧《火焰山》得到好评;1983年,由文化部组织的泰顺木偶剧《追鱼》中的木偶人物长期在美国展出。近年来,随着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抑制了木偶戏的发展,再加上许多老艺人相继过世,已是后继乏人。作为木偶雕刻也只有少量的艺人在坚持,和以前相比繁荣不再。

季桂芳已七十多岁高龄,虽然已退休,但每天坚持创作。他的工作室很大,有设计室、雕刻室、彩绘室、展览室、车木玩具室等。他的作品分为四类:其一为代表最高水平的木偶头,工艺繁杂、艺术水平高。其二为演出用全身木偶,包括木偶头、衣饰、鞋帽、线牌等。其三为车制木偶,包括早年设计的代表性作品。其四为泰顺廊桥模型制作。季桂芳已将艺术创作和生活融为一体,按其女儿季天渊的说法:“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永远勤勤恳恳地创作着。”他在创作的同时,非常重视木偶雕刻艺术的传承,主要传承人为其女儿季天渊以及儿子季海波。

他们一家人和木偶艺术紧密相连,既是手艺的传承,又作为现实的工作。女儿季天渊自幼随父亲学艺,现为泰顺县工艺玩具研究所工艺美术师,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从事木偶雕刻30年。儿子季海波为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兼木偶艺术创作,同时,他还是国家级摄影师。季桂芳的弟弟季桂月与他一样,一直从事木偶的设计与制作,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随着现代社会形势的发展,泰顺木偶已不是单一的艺术样式,在面临生存危机状态下,季桂芳深知技艺传承的重要性,所以,他将自己的全部技艺传授给儿女。女儿季天渊回忆:“这十里八乡戏班子用的木偶很多出自父亲之手,我是看着木偶戏长大的,与别的孩子不同的是,早在童年时光,我一边看着爸爸慢慢刻出人偶的眼睛、鼻子,一边听着一出一出的木偶戏。十几岁的时候,刻刀就是我的玩具,父亲也曾试着有意识地教我动手,儿时看到父亲点头夸我做得好,那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刻。父亲对我很严格,小时候,如果做得不好,他不需打骂,只是拿眼睛瞪一下我,我已经为自己的错误难过得悔青了肠子。我工作之后,时常被别人拿去对比。有人说,瞧人家雕石头的,雕出来就要几万元钱,你雕个木头才几十元。我总是淡淡地一笑,父亲已经教会我热爱自己的手艺。每当单位里没事了我就想回家,我指的是娘家。那里有我学不完的手艺和做不完的事。每次到家,父亲就吩咐我帮忙做事,说自己老了,眼睛不好细活做不了,其实是刻意传授他的手艺给我。父亲在家里做木偶的时候,总会把一些工序留到等我回家的时候才做。有一次是做一个仿古的木偶头,用的是粉彩。以前的工序非常复杂,父亲一边做一边叮嘱我要记住这些程序。”正因为如此,季天渊获得了父亲的真传,其车木造型《母与子》《惠安女》及提线木偶分别获“天工”优秀作品奖和民间工艺表演奖。提线木偶“戏剧人物造型”获得2007年中国木雕创作大奖赛银奖,车木玩具《仿古娃娃》《仿唐仕女》分别获得99浙江三雕金奖、2001年首届(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金奖。

泰顺木偶艺术在季桂芳的努力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有效的传承。

五、结语

木偶雕刻和木偶戏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和发展,艺术形式已非常成熟。从宋代的铁板桥头木偶制作,到明代的木偶头、身的发现,虽然没有历史记载,但它切切实实地在泰顺地区广泛流传,已是浙南山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既有家族式的纵向传承,又有横向的相互影响,已形成了鲜活、动态的创作方式。尤其在国家重视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吸收昆曲、京剧、民间工艺、现代造型的特点,塑造出精美、曼妙、实用的木偶造型艺术。

季桂芳自小对木偶有着天生的感悟力,古老的木偶戏表演影响了他,其技艺吸收了黄杨木雕、现代木偶造型、民间泥塑、民间传说、古今传奇故事等诸多文化要素,他在不断的拜师学艺中,逐步完善自己的创作方法,他以专业木偶创作者的身份,获取了别人不易接触的艺术信息,在刻苦的钻研中,他完善了泰顺木偶的艺术形式,也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推荐访问:泰顺 木偶 桂芳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