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密切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

家教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3-07-24 18:40:05

[摘 要] 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及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外在表现,是在苏区斗争的艰苦实践中形成的,集中体现在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行动上。它造就了党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密切关系。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苏区干部好作风,有助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关键词] 苏区干部好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 为群众谋利益 党群关系

苏区干部好作风,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本质特征

通过对苏区革命斗争历史的回顾和苏区干部好作风内涵的分析,可以把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本质特征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密切联系群众。这样概括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本质,既渊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又契合苏区革命斗争的历史事实,也能够准确涵盖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即苏区),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实践。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和中心区域,也是我们党局部执政管理国家的最早尝试。中央苏区同其他苏区一样,处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剧烈战争环境之下。这种客观环境决定了党最急切的中心任务,是“最大范围的发动群众,巩固并扩大红军支持长期的艰苦的阶级战争,以冲破敌人的‘围剿’,并扩大苏区和建立巩固的根据地”[1]。“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2]在中央苏区这种艰苦的客观环境和艰巨任务面前,我们党在最大范围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实践中,孕育和造就了密切联系群众的苏区干部好作风。

尽管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贯穿其始终的主题和红线。如苏区干部好作风丰富内涵中的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深入群众、关心群众,清正廉洁、艰苦朴素等,都蕴含着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质。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中的“真实”“实事”,最终要落实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体现的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作风,更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工作;清正廉洁、艰苦朴素的作风,体现的是苏区广大党员干部大公无私,真诚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高尚情操,锻造了官兵一致、干群一致、平等和谐、鱼水相亲的党群干群关系。可以说,苏区干部好作风中的各种不同作风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就是由党与群众的关系联结起来的。离开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就不能正确地认识苏区干部好作风。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的论述,可以作为对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本质特征的最好诠释。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3]

二、密切联系群众好作风集中体现为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亲民爱民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主要体现在坚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它通过关心群众生活的实际行动体现出来。关心群众生活是调动群众革命积极性,密切联系群众的最便捷、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

毛泽东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紧密联系起来,精辟地论述了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同关心群众生活的辩证关系,提出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是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他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1]

要赢得群众的拥护,必须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毛泽东同志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国民党要来进攻红色区域,广大群众就要用生命同国民党决斗。”[1]“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1]

在毛泽东的影响和倡导下,苏区各级党政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始终把关心工农群众的切身利益摆在第一位,以自己正确的政策、模范的行动、钢铁的纪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一方面,领导人民实行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工农业生产,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切实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菜米油盐酱醋茶等细小事情入手,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和实际问题。毛泽东同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亲自组织农民修水利,组织老农座谈农业生产中的经验,了解农作物的耕种与培育方法,亲自编出教材,印发给各地,指导农业生产。他还经常将中央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党团员们动员起来,组成“礼拜六义务劳动大队”,参加修堤、开荒等工作。朱德帮助农民插秧收稻,车水抗旱。周恩来、张闻天等帮助红军家属挑水、砍柴。各级干部也都积极帮助红军家属和贫苦农民进行农业劳作。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至今仍令人们津津乐道,颇受教益。

三、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前途命运。当年苏区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这种好作风,努力做好群众工作,构筑起像苏区革命年代那样“血浓于水”“血肉相连”的和谐党群关系,以此促进和保证和谐社会的建设。

必须坚定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一心为民思想。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是一般的方法问题,而是根本态度和根本宗旨问题。“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苏区干部之所以能够锻造出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就是因为他们对人民群众怀有敬仰之心、热爱之情,既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又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必须像苏区好干部那样,首先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群众有深厚的感情,真正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真正具有亲民爱民的高尚情操。这是做好群众工作,营造和谐党群关系的根本前提和先决条件。

必须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服务群众的素质能力。做好群众工作,不仅要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更要有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素质能力,必须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像苏区干部那样,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清正廉洁、自觉奉献,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多做为人民谋利益、解难题的事情,在同甘共苦中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必须建立健全群众工作机制。借鉴中央苏区时期运用各种媒介、组织、载体和制度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有效经验,通过改革和创新来建立健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机制,推进群众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党群干群沟通机制,拓宽党群干群联系交流的渠道,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在相互沟通中增进理解,增强信任;建立健全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准确性和可行性,努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失当和执行不力引起的群众不满和抱怨;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预警应急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利益保障机制,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党群干群矛盾,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加强和巩固党群干群关系的融洽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央给苏区中央局并红军总前委的指示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责任编辑 潘 瑀

推荐访问:党群关系 苏区 新形势下 作风 干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