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从“海伯利安四部曲”看科幻小说的文学性塑造途径

家教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1-07-26 10:23:05

摘 要:科幻文学作为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创作出的文学体裁,因其特殊的逻辑与科学元素而往往在文学性上稍有欠缺。“海伯利安四部曲”作为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品,在如何解决科幻小说作品在文学性塑造方面的不足问题做出了较为出色的尝试,具有参考借鉴意义。其文学性塑造途径,大致可以分为四点:一是借用文学经典外壳,二是丰富文学形式素材,三是塑造文学人物形象,四是追求文学化的真善美。

关键词:海伯利安四部曲 科幻小说 文学性

“海伯利安四部曲”是美国作家丹·西蒙斯所著的科幻小说,出版后横扫包括雨果奖、轨迹奖、西班牙科幻小说奖、日本星云奖在内的许多重量级科幻奖项,在科幻小说界有着极其高的声望,与“银河帝国系列”并称为科幻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巅峰。这样的一部作品自然在其科学元素与逻辑方面有着过人之处,但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学性也是其在同类型小说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一、借用文学经典外壳

“海伯利安四部曲”分别为《海伯利安》《海伯利安的陨落》《安迪密恩》《安迪密恩的觉醒》,首先从书名上看,它们分别选自19世纪初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的两首长诗《海伯利安》与《安迪密恩》。济慈与雪莱、拜伦齐名,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海伯利安四部曲”除书名之外,其整个故事都与济慈有关的浪漫诗派相关。

首先是书名标题、人名地名的直接套用。除将济慈的两首长诗作为系列书的书名之外,“海伯利安”与“安迪密恩”在书中为主要的两处地名,“安迪密恩”还是整个故事后半部分的主要人物。而济慈本人也出现在书中,充当相当重要的角色。以济慈的浪漫长诗作为人名、地名,能使得读者在接触到这些名称时自然地带入济慈诗歌中的浪漫色彩,将故事赋予文学化的光环。济慈本人在书中以其本来面目出场,穿插在故事主线当中,又使得故事更加诗化、文学经典化。这一切得益于作者丹·西蒙斯本身对于济慈的喜爱,其在创作之初就有提到系列小说是向济慈致敬,这就奠定了小说的文学化倾向。

其次,“海伯利安四部曲”的主题精神也与济慈未完成的长诗《海伯利安》相符合。《海伯利安》原诗讲述了有关奥林匹斯众神通过战争取代泰坦的故事,而科幻小说最重要的主线是未来终极人工智能和人类之神的争斗。整个故事主线的精神追求与诗歌所表达的意境相类似,这比单独的科幻小说描写人工智能或其他智能生物与人之间的斗争要诗化很多,而且这也是小说追求文学化真善美的体现。

最后,作者将整个诗性精神上升到上帝层面。在小说中,济慈的复制人格与拉米亚生下先知,先知所带有的“移情”部分的能力是拯救整个人类的关键,也是抵抗机械之神的最致命之处。所以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借用诗人的名字、诗歌的名字作为小说的填充部分,而单独使用这些名称,并不足以使得一部小说文学经典化。作者将济慈的诗性和浪漫主义提高到了小说的灵魂关键,这就使得整部书的价值追求变得文学化,充满诗意。

二、丰富文学形式素材

“海伯利安四部曲”的文学性塑造最为直观的部分就是对于各种文学素材的大量使用。因作者对于济慈的喜爱及作品创作的初衷是向济慈致敬,故整部作品少不了大量出现济慈的诗歌作品。当然,还有其他英国浪漫派诗人的作品,如叶芝《德尔菲神谕的消息》、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等。

除了诗歌之外,小说中还出现了禅宗及公案。在与人工智能云门的对话中,面对“为什么要杀死我?为什么要毁掉我的赛伯体?为什么要攻击我的内核人格?”等一系列问题,云门的回答的方式即是公案的形式:“当你遇到一名剑客/和他手中的剑交战/不要把诗献给任何人/除了诗人。”禅宗公案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五代和两宋,公案的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禅师在示法时用来启迪众徒使其顿悟的方式,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对于禅宗公案的引用,丰富了小说作为科幻小说当中关于哲学的思考,而哲学与文学的相互碰撞,则是文学化的典型途径。

《圣经》同样是书中重要的素材,作者在《海伯利安》一書中,围绕着伯劳,这个如同旧约里的上帝一样无法揣测的存在,进行了很多宗教性的思索,其中便有著名的“亚伯拉罕难题”,即将书中的人物索尔·温特伯的孩子在命运中要注定牺牲的问题,转移到亚伯拉罕是不是爱上帝胜于爱自己的儿子这样一个《圣经》的经典问题中去。除此之外,书中还有非常多的《圣经》素材,这些素材的使用对于小说的文学化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文学素材的使用,并非是直接简单的堆砌,甚至并不单单是引用来塑造人物形象。或许精通西方古典文学的人会批评他对济慈等人的诗作的引用,但这并不能否认其价值,因为这些引用也是全书成为矛盾的整体、一个过去现在未来互相映射的光影空间。小说正是将这些文学形式本身的精神与灵魂,嵌入整个小说中,使诗歌的浪漫、公案的禅意、《圣经》的哲思成为书的精神本身,而非装饰。

三、塑造文学人物形象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塑造出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海伯利安四部曲”也是这样。在第一部《海伯利安》中,作者通过讲述六个故事塑造了六位丰满的人物形象:对信仰绝对忠诚的伟大的神父、父女情深的学者、时空相隔的恋人、满腔热忱的诗人、刚毅勇猛的士兵、独具特色的侦探。这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在各自的故事当中有血有肉,单独拿出任何一个人物独立成篇仍然会是杰出的故事。

除去第一部中的几位主人公,四部曲的后半部分的男主人公安迪密恩和女主人公伊妮娅的人物形象也十分具有文学性。尤其是伊妮娅,她的整个人物形象融合了许多经典,比如她作为“弥赛亚”的身份,比如她被绑在十字架上被折磨致死的悲剧结局。这些宗教哲学隐喻覆盖其上,人物形象自然就变得非常具有文学性。比起单纯地塑造人本身而言,文学性的人物能够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经典意味。

主人公具有文学性的形象在小说中并不难做到,但每一个人物都能够以文学的标准去进行塑造则十分难得。“海伯利安四部曲”中的每一个配角,都十分值得研究。如机器人贝提克,作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贝提克,也在整个故事的后半部分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一直陪伴着男女主人公进行旅程。而贝提克作为另一个世界狮虎熊的观察者身份,观察这一行动本身就充满了文学意味。作为人工智能和外星生物的贝提克,不仅仅拥有接近人类的情感思想,而且他的表达方式也是充满文学色彩的,利用机器人强大的知识储备,说话通常引经据典,在故事的最后也是通过贝提克的口吻吟诵了一首济慈的诗作为整个故事的结尾。

文学性的人物形象,并不单单指这个人物鲜活有血肉,除了感情充沛、真挚动人之外,这个人物形象还需要具有审美层面的形象,具有美的指向性,还需要具有哲学层面的意蕴,令人思考。这样的人物形象才能够称之为文学性人物形象。而海伯利安中的人物形象,都具备了以上要素。这些文学性的人物形象,增加了小说文本的文学经典性。

四、追求文学化真善美

科幻文学的主题往往是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博弈,自科幻小说发展始,人工智能或外星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地位的设想就不曾停止过。而科幻小说发展至今,单纯的外星智能或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斗争已经不足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所以现在的科幻小说不单单局限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或外星文明的发现)——人类与其的斗争”这样的故事模式,为了增加故事的可读性,科幻小说也增加了许多人性之间的博弈。最典型的应属刘慈欣在《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了,“黑暗森林法则”将人类社会的猜疑链放大至建立一套宇宙社会学。

“海伯利安四部曲”系列,在直接的情节中,通过科幻题材制造爱情和亲情的矛盾冲突,如上文所列举的父女情深的学者的故事。如果失去科幻的支撑,便无法使得“父母是否应当将自己的孩子献祭给神明”的命题得以呈现,也无法创造父母“经历孩子的三次童年”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再将目光从朝圣者的小群体上放开,整个故事在宗教、尊重其他智慧生灵、文学质量与商业利益的冲突、人类目光的短浅与与生俱来的劣根性的探索等问题上,都进行了充分的描写和想象。而“海伯利安四部曲”系列所要表现的,不单单是故事表面的人与法则的对抗,更多的是对人性哲学中真、善、美的诉求的表达。

而除了作者直接描写的剧情之外,“海伯利安四部曲”系列虽然没有明显地描述霸主世界是如何整合地球原有的国家体系,但是各个殖民星球就好像从一面扭曲的镜子里看到20世纪的历史。如海伯利安暗指罗马帝国,安迪密恩是指后续的基督教世界,特提斯河喻指环地中海……还有罗马和蛮族之间的战争,十字军东征等等。作者用科幻的手法,重新描写了一次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基督教的兴起。而在这样的写作过程当中,许多科幻小说容易陷入的模式为“人类征服外形智能(或人工智能)重新建立人类统治”,但“海伯利安四部曲”系列给我们描述的是另一个世界,是跨越国界、种族、时空、维度和宇宙的大爱。这样的一种崇尚爱与善的人文关怀的价值追求,远远超过了科幻小说的一般价值诉求。

在小说的最终较量当中,以技术内核为代表的机械之神在与人类之神的斗争过程中,作者将“移情”作为最关键的一环。人们逐渐地可以通过领悟“移情”与缔结的虚空产生共鸣,聆听到其中亘古至今来自生者和死者的思想与记忆。这是人类制胜的關键,也是作者将人性当中的“移情”部分拔高的体现,这样一种做法正体现了作者对于文学性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另外,在面对所有科技发展的同时,“海伯利安四部曲”系并没有将技术的进步作为唯一的目标,甚至是面对人类科学技术进行了反思。在永生这件事情上,小说中给出的充满文学善与美的一段回答是:“我意识到,若我是个不死之人,我就不可能做到这一切。就那么一下子,我便完全明白了,对生命、对别人的爱,不死之人是无法拥有的,只有那些生命短暂而且始终活在死亡和失落的阴影下的人,才会享有这一切。”正是这样一种文学性的思考,将小说的主题与价值追求进行了文学化的升华。

以“海伯利安四部曲”系列作为科幻小说文学性的典型,能够从中发掘出其文学化的四种塑造途径。以此为例,不仅研究说明“海伯利安四部曲”系列的经典所在,更能作为借鉴参考,为其他科幻小说的发展提供文学经典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丹·西蒙斯.海伯利安四部曲[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7.

[2] 戴从容.科幻文学的文学经典性——以“海伯利安系列”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6(8).

[3] 王冰.文学性:从塑造人物开始[J].文艺报,2013(2).

[4] 王莹.中国科幻小说美学特征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作 者:汤佩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文学传播学方向)。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推荐访问:伯利 科幻小说 塑造 途径 文学性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