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阶级分析方法对当代统战工作的方法论价值

家教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2-09 10:10:52

〔摘要〕 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阶级分析方法及其对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清晰地描画出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阵营,奠定了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基础。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代统战工作中具有方法论价值:一是运用实证性分析方法,从当下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实际出发,对当下的阶级、阶层进行细致分析;二是运用多维性分析方法,采用适合当下改革趋势的多维性标准,团结一切社会力量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三是运用层次性分析方法,将不同阶层发展的障碍和矛盾揭示出来,更好地实现阶层联合,充分发挥各阶层的创造活力;四是运用动态性分析方法,将国内外的形势置于动态性的分析环境中,不断正确揭示社会机制运行的偏差和策略制定的针对点。

〔关键词〕 阶级分析;统一战线;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6)01-0016-04

阶级分析方法曾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发挥了难以磨灭的历史作用,尤其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精髓,并积极将其本土化,创造性地形成了阶级分析方法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于1925年12月1日,以下简称《分析》)。这一著作的发表对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坚持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战略、策略的制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这一著作贵在将其思想内涵和基本方法进一步具体化,运用于当代的现代化建设之中。值此经典之作发表90周年之际,进一步研究其理论精髓和基本分析方法对于新形势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阶级分析方法的形成

阶级分析方法从一般意义上讲是一种观察和分析社会复杂矛盾现象的基本方法,正如列宁所言:“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 〔1 〕这一理论也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在阶级社会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背景下,革命实践的需要催生了革命理论的传播和本土化,其中阶级分析方法就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演变历程。

(一)毛泽东阶级分析方法形成的过程

毛泽东阶级分析方法是在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不断适应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形势的演变而逐渐成熟的,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生动体现。

1.阶级分析方法的渊源。阶级学说并非马克思恩格斯首创,在其理论化、系统化之前西欧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对阶级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素材,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撰学家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的分析。” 〔2 〕马克思在前辈思想家的基础上将阶级分析理论置于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是矛盾分析法在社会领域具体运用的重要成果,并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离开分析阶级关系的正确立场。” 〔3 〕毛泽东就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阶级理论的基础上实现阶级分析理论中国化的。

2.毛泽东阶级分析方法的早期演变。毛泽东阶级分析方法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19年前后,“到1920夏天,我在理论上和一定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从这时起,我就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4 〕。这标志着毛泽东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确立了自己的信仰,确立了新的世界观。毛泽东从《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三部著作中,深刻体悟了阶级斗争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类自有史以来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5 〕378,并坦言“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 〔5 〕378。1920年9月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回信中完全认可蔡和森所主张的俄国社会革命的方法是阶级战争加阶级专政的观点,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阶级斗争所作的理解。

阶级学说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含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斗争理论,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客观实践。当然,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斗争理论都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推动着二者在动态中日益紧密结合。

(二)毛泽东阶级分析方法形成的动因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不断深化的动力。思想的传播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认识的深化是为了服务特定的革命需要。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下,肩负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一方面是仁人志士的一次次探索与失败,另一方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者逐渐成长壮大并走上历史舞台,革命实践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成为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在中国传播及其中国化的催化剂。

1.阶级分析方法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毛泽东将阶级斗争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一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内容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与中国国情决定的现实需要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路径有着密切关系,求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中国近现代两大历史任务的完成急切希冀可以本土化的思想理论现实化。这一点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物的著作可见一斑,毛泽东也是如此,他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理解与当时世界革命发展的特殊形势和中国革命道路的痛苦选择是分不开的。

2.认识社会结构的需要。改造世界的前提是认识世界,挽救中国命运的前提是认识中国的国情。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并传播新的社会思潮,为了配合革命实践的需要,首先要科学分析革命的形势。阶级分析方法从根本上讲是矛盾分析法的现实运用,而19世纪以来一代代未曾树立阶级观点的志士仁人,未能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其根本原因是未能科学分析中国的社会结构,不能洞察中国社会矛盾的根源,也就不能集中一切力量进攻真正的敌人。《分析》的主要贡献是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的阶级阶层,其最为直接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党内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为革命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分析》不仅是一种价值判断,更是一种价值引导。

3.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毛泽东阶级分析方法的运用从一开始就是多维的,是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的综合。他在对当时中国社会结构进行阶级划分的同时对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 〔5 〕379。这也凸显了当时中国革命方法选择的迫切性。在近代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对科学理论的渴求是阶级分析方法中国化最为重要的动力。

二、阶级分析方法奠定了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在《分析》一文中坚持了马克思阶级划分的经济标准,同时还从中国的革命实践出发引进了政治标准,也就是阶级划分对象对革命的态度,这是毛泽东创造性发展的理论成果,也是革命路径选择的迫切性催生出的革命版图。总之,《分析》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清晰地展示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阵营。

(一)明确了革命的对象

统一战线作用的发挥是明确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革命对象的确立是革命统一战线组建的潜在条件,确立了革命对象也就明确了主要矛盾,这是对阶级社会科学分析的重要成果。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6 〕4,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 〔6 〕3-4,因而他们是反革命派,即革命的对象。这里毛泽东采取的阶级分析方法是,从各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作用的角度界定其经济地位,并将其政治立场嵌入其中来分析,同时将反对国内落后生产关系与反对帝国主义结合起来。

(二)确立了革命的同盟

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组织同盟军问题。如果说革命对象的明确是一种导向性的突破,那么,革命同盟的确立就成为斗争性的联合。中国近代以来历次革新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都深刻表明了阶层动员的狭隘性本身就包含着对自我的否定,是对革命动力的保守估计和对中国社会的不科学解析,尤其是在面对顽固、残酷的阶级统治时,就难以实现实质性的社会变革。毛泽东认为小资产阶级代表的是“小生产的经济” 〔6 〕5,在革命形势高涨时,不仅左派、中派,甚至右派在裹挟之下都会支持革命。半无产阶级代表的是“更细小的小生产的经济” 〔6 〕6,他们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还要出卖一部分劳动力维持极其贫困的生活,容易接受革命的宣传,二者是革命的同盟者。毛泽东不仅对阶级整体进行了分析,还详细分析了阶级内部不同派性或不同层次对于革命的态度,便于在统一战线中采取灵活性策略。

(三)明确了革命领导权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在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 〔6 〕8,也必然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在国民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仅是统一战线的积极组建者,同时也是统一战线的重要领导者,并且高度重视领导权问题。革命领导权不仅是对革命战争的领导,还包括对被压迫人民的启蒙,实现广大被压迫人民的阶级认知,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路径将阶级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成果在革命潜在动力间传播并内化,进而实现真正的民众大联合。统一战线的理论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与在统一战线中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是辩证统一的。

《分析》的主旨是阶级划分,是为阶级斗争这一社会变革方法实施而作的理论准备,而革命统一战线是阶级斗争理论的革命实践,同时也是革命实践的有力依托。革命统一战线的前提是革命对象和革命同盟者的确立,这正是《分析》的开篇之义,“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6 〕3。《分析》中同样强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这样革命统一战线的“一体两翼”得到科学勾勒,其中无产阶级是统一战线的“体”,而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是“两翼”,如此革命斗争形势一目了然,为统一战线的运作提供了机制基础。

《分析》的诞生是革命实践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对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科学反映。《分析》是阶级分析方法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阶级的科学划分为统一战线的结构性构建和革命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基本依据。阶级划分的完成意味着确立了统一战线联合的基本对象,同时两极三分的划分方法内在规定了联合策略的内在逻辑。

三、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代统战工作中的方法论价值

阶级分析方法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作用不言而喻,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阶级斗争思想的泛化运用和机制性失控导致了一系列的惨剧,这是实事求是原则缺失造成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珍贵的品质,也应该成为中国化了的理论成果的应有之义。因此,阶级分析方法的应用应当顺应历史潮流,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中国社会和当前的阶层分化甚至是新时期的国际关系。科学思想的真正可贵之处不是形成了一种信仰,而是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将其精髓内化在人们心中,这是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也是科学方法论的形成过程。阶级分析方法的真正价值就是在当代人们心中内化并科学外化,理论最终回归到实践,为实现人的本真追求而服务。这是路径与目的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统一,阶级分析方法的当代价值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拓出一片广阔的世界。

(一)运用实证性分析方法,从当下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实际出发,对当下的阶级、阶层进行细致分析

毛泽东一直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6 〕109,此后进一步提出“不作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在《分析》中对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作阶级分析时,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实践,对各阶级基本上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特别是对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更是如此,他指出了这些阶级是由哪几部分人构成,具体每部分人的经济状况、地位及生存方式等。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科学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调查工具日益先进和调查方法逐渐高效,对调查技术的过度依赖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调查目的的偏离,这就要求调查实践本身首先要注重社会的特殊性,在其基础上揭示规律性、必然性。

在当代中国存在诸多备受诟病的统计数字,质疑本身就是特殊性造成的典型的集中表现。现代化建设是全面的发展,就要克服“木桶效应”。“四个全面”就是要构建更加健全、科学的发展机制,这就必然要求从当下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实际出发,对当下的阶级、阶层进行细致分析,尤其是在社会分工不断具体化细致化的背景下,对新阶层的分析研究对于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具有导向性作用。

(二)运用多维性分析方法,采用适合当下改革趋势的多维性标准,团结一切社会力量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多维性主要是指分析标准的多样化,对于阶层的划分和内部分析不应采用简单的二分法,应该从社会转型不断加速的客观现实出发,对社会各阶层进行系统性分析。毛泽东是在革命形势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创作《分析》的,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社会转型要求不能简单照搬彼时的分析标准,应该采用适合当下改革趋势的多维性标准,团结一切社会力量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对待不同阶层不能采用简单固化的标准框架,应当坚持灵活性原则,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多维性分析的重要体现。

(三)运用层次性分析方法,将不同阶层发展的障碍和矛盾揭示出来,更好地实现阶层联合,充分发挥各阶层的创造活力

层次性分析是将不同阶层发展的障碍和矛盾揭示出来,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对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阶层构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在当下分析的目的不是斗争,而是更好地实现阶层联合,充分发挥各阶层的创造活力,尤其是制定出更加公平的政策来弥补长期以来专注经济高速发展给社会造成的撕裂感。在此,应当更加注重知识分子在信息化时代的独特作用,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价值,这也涉及文化领导权的问题,这也是在注重国家竞争并以国家利益为标尺的同时不能忽视的问题。意识形态的竞争虽不应过度渲染,但是苏联的前车之鉴仍然要求我们警惕来自西方的渗透、颠覆、破坏。此外,在对待国际关系方面涉及一国政府与一国人民的区别,国际竞争也有不同领域的区别和差异,因此极端化的思想是不利于全球化各国共同发展的,在国际关系的处理上应该坚持层次性分析的方法。“三个世界”的划分是毛泽东阶级分析方法和统一战线思想的融合创新,对于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运用动态性分析方法,将国内外的形势置于动态性的分析环境中,不断正确揭示社会机制运行的偏差和策略制定的针对点

毛泽东在《分析》中认为阶级和阶级关系具有非确定性。所谓阶级和阶级关系的非确定性,是指阶级和阶级关系随着社会环境和主要矛盾变化也会相应地发生一些变化。辩证法要求我们动态分析当今国内社会阶层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在国内,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标准和在革命时期行之有效的斗争策略,要谨慎地克服路径依赖,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已经变化了的阶级、阶层及其关系。在建设时期关键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为突出的是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遏制潜在的经济急速发展与政策迟滞造成的社会不公。只有将国内外形势置于动态性的分析环境中,才能正确揭示社会机制运行的偏差和策略制定的针对点。

毛泽东的《分析》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为革命统一战线的构建和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方法论价值在当代中国依然熠熠生辉。方法之工具性真正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目标的价值得以实现。阶级分析方法的精髓在社会变迁中仍然能够发挥作用,这是理论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转型期立足国内发展和国力凸显期着眼国际合作的方法论诉求。

〔参 考 文 献〕

〔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7.

〔3〕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0.

〔4〕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116.

〔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周 荣

推荐访问:方法论 阶级 当代 价值 统战工作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