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网络对大学生恋爱婚姻道德的影响及对策

文员实习报告 时间:2023-06-24 15:40:28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学生占30.2%,大专占10.5%,大学本科及以上占11.9%。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正值青春韶华的大学生其伦理道德在逐步确立,尤其是他们的恋爱婚姻道德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几乎被普及的网络对他们的恋爱婚姻道德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恋爱婚姻道德的影响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网络文化特性优劣并存,网络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平台。网络“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网络的两面性使得网络对大学生的恋爱婚姻道德具有双重作用,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网络的平等性有利于大学生在恋爱婚姻中尊重人格平等

网络具有平等性的特征。首先,网络主体关系是平等的。传统的交往环境中大学生的恋爱婚姻交往容易受身份、地位、财产等世俗关系的影响。但在网络社会里,网络主体的现实条件被隐没,所有人都以符号形式出现并具有平等的网民身份、享有同等的网络权利。其次,网络交流是平行的。网络信息的传播在统一的平面上进行,网民以相互平行、交互的方式开展交流。这种交流是无中心的、无领导的,不必担忧现实利益关系的冲突,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交往对象、自由表达意见,人与人之间趋于平等。大学生喜欢网络的平等性,也容易受网络社会这种平等意识的熏陶,从而确立平等的人格。网络的平等意识渗透到大学生的爱情婚姻生活中,能消解他们传统的等级意识与世俗观念,使之建立起恋爱婚姻中的平等价值观并尊重对方的独立性、认可双方的平等,从而更自由地进行恋爱与确立婚姻。

2网络的互动性有利于大学生在恋爱婚姻中产生积极主动和独立自主的主体意识,并拓展社会化范围

网络互动的群体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不同于传统的单向交往方式,网络的交往是互动的双向或多向方式,在这个互动的系统中,大学生不再是单向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享有足够的自由权参与互动并获得话语主动权,其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由此被激发。另外,面对网络平台的丰富信息和不同观点,大学生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和自主评判,其独立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锤炼、独立自主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网络上形成的主体意识延展到现实恋爱婚姻生活中,他们会更自由地扩展感情交往范围并为自己的恋爱婚姻关系发展进行独立的判断与选择,从而更好地把握和处置恋爱问题、妥善协调好婚姻关系。

网络互动的群体环境也有利于大学生拓展社会化范围。网络能帮助大学生扩大交往范围,还有利于大学生深化交往程度。因为网络的隐匿性和平等性破除了人际交往中的现实顾虑和面对面交往的尴尬,使人更容易相互信任,将交往升华到较高的层次。通过网络方式拓宽社会化范围,还使大学生丰富了人生、积累了更多社会知识并强化了包容意识和开放精神。这有利于大学生拓宽现实中的爱情婚姻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有的大学生就会把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二)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的恋爱婚姻道德价值取向更加混乱

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装载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访问任何资源。这些信息资源不但数量巨大,而且体现了千姿百态甚至相互冲突的各种价值观。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面对着如此多元化的价值观,大学生常常感到困惑、无所适从。网络上关于爱情、婚姻方面的信息和道德观念十分丰富,其中不乏一些带有偏见的、极端的、错误的思想观念,如“一夜情”、“闪婚”、“丁克家庭”等思潮就在网络上流行一时。大学生容易受其迷惑,从而造成价值取向的混乱,尤其是一些低俗错误的内容毒害着青年人的身心健康并让其难以摆脱。

2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大学生的恋爱婚姻责任感更加薄弱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传统的基于公共利益、公共舆论等形成的伦理道德以及法律制度难以起作用。并且在网络平台上交往双方不存在确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又没有他人在场的压力,网民的言语行为大多不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其道德责任感更易弱化。正是因为网络中的恋爱、婚姻可以不负责任,某些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发展恋爱婚姻关系。其次,网络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人机交往,有的大学生成天面对着冷冰冰的计算机,容易减低其主观感受,看不到自己言行带给别人的影响,导致忽视自身行为的后果、减少对别人的道德关怀,从而降低了交往的责任感。所以某些大学生在网恋中无所顾忌地诱骗对方还不以为然。另外,网络上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也冲击着大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主张自由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网络弱化了大学生对现实爱情婚姻的忠诚度和责任感,一些大学生由此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情感游戏、婚前同居、婚外恋等问题。

3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的恋爱婚姻道德行为失范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大学生可以更无所顾忌地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加上大学生在生理上正趋向成熟,对异性充满好奇,但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激情。由此造成一些大学生的恋爱婚姻道德行为失范,出现粗俗放纵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如在公共场所行为不雅、婚前性行为、插足别人婚姻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不用顾及收入、房子、社会地位等现实问题以及网络的虚幻美,大学生很容易投入到网恋和网婚中。正常的网恋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但大学生中出现了很多扭曲的网恋和网婚行为。有人将仅存于网络平台的网婚视为现实难以自拔甚至产生心理疾病,有人在仅限于网络平台交往的网恋中欺骗对方,这都将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二网络对大学生恋爱婚姻道德的影响机制

从伦理道德角度看,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是道德主体形成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平台、交流平台,也主要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影响了大学生的恋爱婚姻道德。

一是从道德认知方面看,道德认知是影响大学生恋爱婚姻道德的源头。网络作为一种非传统的、独特的道德认知源,既发展了大学生的恋爱婚姻道德认知能力,又有弱化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倾向。

网络开拓了大学生的恋爱婚姻道德视野并发展其道德认知能力。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受时间、空间、信息传播条件等的限制,家庭和学校是大学生最重要的认知来源。网络则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并且网络的多元性、及时性、自由性等满足了大学生求新的道德认知需求。网络上关于恋爱、婚姻的复杂道德现象会不断激发着他们新的道德认知需求,从而不断拓展其道德视野。网络中不断涌现的诸如网恋、网婚

等新的道德认知源与道德情境还让大学生学会进行理性的道德评价,从而锤炼其道德认知能力。

网络也有弱化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倾向。现实社会中一定的年龄阶段接受相应的道德教育,大学生在上大学前从学校和家庭所获得的道德认知是比较单一的。但网络信息资源打破了传统道德认知的阶段性、循序性特点,年轻的大学生面临诸多并不适合其年龄阶段的道德观念判断,可能难以适从。并且家庭、学校、现实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的恋爱婚姻道德教育,大多经过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的筛选,网络信息则不经过社会道德规范的过滤,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冲击着青年人的道德认知能力。例如,过多在网络上浏览黄色、暴力内容的人就容易对传统的恋爱婚姻伦理道德规范产生怀疑。

二是从道德情感方面看,道德情感是影响大学生恋爱婚姻道德的内在动力。网络既释放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又导致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冷漠。热门话题

在现实社会中面对道德评判时,大学生因道德规范、社会舆论等的压力以及“面子”、“自尊”等的约束,其自豪感、尊严感、羞愧感、内疚感等道德情感往往会受到一定控制而难以真实表达。网络宽松的“虚拟环境”则易唤起道德情感共鸣,让大学生能够更真实地表达道德观念、更自由地做出道德选择。另外,网络平台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等道德情感的需求,因此他们在道德情感上比较认可网络交往。大学生更喜欢借助网络来解答恋爱婚姻中的困惑、解除恋爱婚姻中的矛盾和问题。

如果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则容易导致对现实爱情婚姻的道德情感冷漠。由于迷恋网络,一些大学生疏远了身边的恋人和家人,以情感为纽带的现实交往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代替,具有亲和性的恋爱婚姻交往大大减少,甚至把活生生的人看成只是虚幻的机器、符号、图像等,其道德情感趋于冷漠化。而且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征也容易造成大学生失去对恋爱婚姻的道德关怀和道德评判,从而丧失责任感、善恶感、正义感等。网络所导致的道德情感冷漠表现在恋爱婚姻生活中,就是缺少真正的感情交流与沟通,用网络来掩盖和回避现实的恋爱婚姻矛盾,使得爱情婚姻情感疏离。

三是从道德意志方面看,道德意志是影响大学生爱情婚姻伦理道德的调节器。网络道德标准的多元化和网络道德评判的弱化容易摧毁大学生的道德意志。

网络关于恋爱、婚姻和家庭的道德标准表现出多元化。由于网络文化的多元性、难以控制性等特点,网络道德评判标准常常处于模糊、不稳定的状态。网络上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等就存在多重道德标准和多种不同的道德情景,这容易摧毁大学生的道德意志。例如对于婚前性行为,网络上的道德标准多样、网络评判不一,这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混乱。

网络上道德评判也趋于弱化。由于网络拒绝权威、推崇自由主义,网民的道德评判意识随之降低。网络主体的匿名状态,也使得网络道德评判缺乏实际的评判对象。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网络道德制裁方法,造成网络道德评判效果较弱。网络评判的弱化势必摧毁爱上网的大学生的道德意志,使得他们的道德自控力降低、道德警惕性放松。现实世界中道德规范所不容忍的一些行为,在网络上不会受到谴责而成为无所谓的事情。例如,常见的在网络上骂人、欺骗、浏览色情网页等,很多大学生并不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更不用说为此进行道德斗争了。大学生在网络上薄弱的道德观念和不良的言行习惯也会带到现实恋爱婚姻生活中,甚至混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

三网络环境下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恋爱婚姻道德教育的对策

人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对大学生有何影响关键在于大学生的主体素质。网络影响下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婚姻道德教育,不应禁绝大学生使用网络,而应采取“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网络方针。即一方面大力利用和发展网络、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一方面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尽量避免其消极作用。最重要的还是要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体意识,以提高其道德认知能力、培养其道德情感并提高其道德自律性。

1在道德认知方面,强化正确的、稳定的爱情婚姻伦理道德的引导

首先,学校要主动扩展能传导正确恋爱婚姻道德观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是影响大学生恋爱婚姻道德认知的首要因素。针对网络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婚姻道德教育,学校应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恋爱婚姻信息资源,与政府、主流媒体等一起成为网络社会主流信息源的高地。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构建网站、建立各种网络平台,主动发布有关恋爱婚姻的信息资源。对于校园内或社会上有关恋爱婚姻的热点信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学校都应客观公正的公布,让大学生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了解信息。即使是对于有争议的信息源,也应通过正规渠道进行公布。如果遮遮掩掩,反而让学生更想一探究竟而又不得其解,甚至促使他们通过非法渠道获取错误的信息和观点,其效果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学校要努力地在网络上提倡主旋律的引导、突出中国社会恋爱婚姻的核心价值观。要让大学生明确懂得什么样的恋爱婚姻观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恋爱婚姻观是不正确的,这是学生建立正确道德认知的前提条件。为此,学校首先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形式向大学生弘扬正确的爱情婚姻伦理道德观念。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本身提倡主旋律的恋爱婚姻价值观。学校不但要主动发布信息,而且在信息源内容上要积极渗透主流文化的恋爱婚姻价值观,在信息源表现形式方面则要尽量采取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引导,切忌生搬硬套。例如,可以把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渗透到新闻、论坛、游戏、网络语言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学校在发布信息时一定要增加信息源的生动性和特色性、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情感发展特点、满足其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等需要,以此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从而才能对其进行教育。

其次,学校应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先要注重制度建设,高校应该制定有关学生与网络的专项制度或校规校纪,要求大学生予以遵守、遏制其不良道德与行为的发生。校园网是学生常用的网络,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机构与队伍,加强对校园网文化内容的建设与管理。另外,学生大多在寝室上网。学校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到寝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寝室范围的网络系统应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管理,要禁止网络欺骗、网络谩骂等错误行为并屏蔽网络传播的色情、暴力和反动信息等内容。

2在道德情感方面,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要

通过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可以引导大学生既认可网络交往,又重视现实情感。一方面学校教育要肯定网络对大学生恋爱婚姻发展的积极作用,认可大学生的上网活动。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大学生喜欢上网,是因为网络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果现实能满足大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那么大学生就能融入现实生活和现实情感,从而摆脱对网络的一味依赖。要满足大学生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大学生有什么需要。为此学校教育者应与学生

平等相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知晓和关注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需求等。其次,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要。网络满足了大学生追求独立、自由、平等、个性等道德情感的需求,这是其道德情感上认可网络交往的重要理由。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学校首先要尊重学生在恋爱婚姻方面的真实意见和自主权利,不干涉学生的恋爱婚姻生活,满足学生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需要。另外,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情感交流、表现自我、表达意见等方面有较强烈的现实需要,学校应提供各种平台、举办各种活动等予以满足。学校还要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恋爱婚姻中的现实问题,如人际交往障碍问题、失恋问题、恋爱行为失范问题等。另外,学校教育者应吸取网络的无中心和交互性特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灌输为主的思想教育模式,采取平等式的、交互式的思想教育方式。

3在道德意志方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性

由于网络道德监管困难,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十分重要。要养成道德自律意识,就要引导大学生建立道德信念和道德内省机制,唤起道德责任感,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大学生的个体意识处于逐步形成时期,其逆反心理强烈,竭力希望摆脱教师和家长的管束。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恋爱婚姻道德教育,就不能把恋爱婚姻道德强加于他们,而要通过引导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内在需要。为此学校、家庭要创设各种机会和平台,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接触开放复杂的社会环境,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各种不同道德准则中学会进行道德判断和做出道德选择,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另外,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唤起大学生对恋爱婚姻的美好向往和快乐的情绪情感体验。另外,学校要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恋爱婚姻道德教育时,要专门针对有关网络恋爱婚姻道德开设课程、进行专题讨论等,提醒学生不要涉足不良网站、不要浏览不良内容。要多运用学生中的某些恋爱婚姻的典型事例和社会中相关的热点事件,引导大学生参与讨论、发表看法,以此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抵制粗俗放纵的恋爱婚姻行为以及低级庸俗、淫秽暴力等内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300http:///dtygg/dtgg/201201/W020120116337628870651.pdf,2012-01-16

[2]中央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4-3-23.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对策 道德 婚姻 恋爱 影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