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民办高校护理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策略探析

银行实习报告 时间:2023-07-22 11:00:03

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合格的护理工作人员和护理管理人员。随着新医改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向公益性事业发展,医疗进社区,国家鼓励医护学生向基层发展,向农村发展,日渐普及的医疗卫生服务现在正需要大批的护理毕业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护理人员的从业要求越来越高。创新护理服务文化——“以人为本”护理服务文化成为必然。护士作为融知识、技能和人文为一体的专业工作者的作用也日益凸现,然而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一直是护理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易运作和体现。近年来,我院以护理技术操作为切入点,通过提高师资水平;改革课程设置;运用人文关怀理念再造操作流程和考评方法,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收到较好效果。

护理人文素质民办高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年龄、知识结构的变化,我国现代护理模式和人们健康观发生了转变,当代护士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这样才能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实施有效的整体护理,构建健康和谐的护患关系。20世纪60年代,国外护理界开始重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80年代后进一步加强。《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明确要求将人文科学教育纳入护理职业教育。我国护理教育中人文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大多局限于学生知识层面,而对学生精神境界的提高、思维方式的训练及学习兴趣的激发等深层面的影响很小。目前我国大多数医护类院校仍沿用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少数高职高专学校尽管进行了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探索和改革,但在强调技能培养方面,只是适当提高实践课比例,在人文方面只是增加一些课程,未能真正做到从提高师资水平;改革课程设置;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笔者浅谈一下我院在人文素质培养上面的探索成效。

一、我国护理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相继开设了有关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如医学伦理学、护理心理学、传统文化、文学欣赏、艺术欣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课程和讲座,有的院校还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和社团,在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理念,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来说,一般性的人文课程并不能满足帮助学生了解护理学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理解护理学的多维性的需求。因此,如何促进人文教育与护理学教育内容相融合,使人文素质培养渗透于护理学教育之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我院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现摸索出以下几点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实施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调查表明,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及护生未来的护士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目前普遍存在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医学及护理学知识欠缺,护理专业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足。有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评价较低,满意者仅占60%,护生认为满意的教师应尊重爱护关心学生,既教书,又育人,富有教学经验、业务能力强、有成就,勇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等。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喜欢的人文课程教学形式依次为学术讲座、交互式教学、启发式、小组讨论和灌输式。

具备合理知识结构的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中可以从以下3个层面上进行操作:

1.学科层面上的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以医学、护理学及卫生保健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及其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将实际问题结合到课程中进行讲授。如讲授心理学中人际交往时,可以以护患关系为例,具体讲授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时应该应用何种沟通技巧及策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以两大类学科交融产生新型边缘学科的形式结合,如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等。如在心理学中讲授性格影响患病时,A型性格属于冠心病易感人群,那引导护生在日后工作中要对此类患者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实现人文关怀。

3.专业教师通过非课程因素影响学生,如通过着装和护理技能操作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在日常交往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在上课和与病人交往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能力,强化人文精神培养。如护理操作中,静脉输液这项操作,在操作前、中、后都要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体现人文关怀。

(二)合理设置人文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是大学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必将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目前各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偏少,开设形式不合理,课程设计不齐全。从我院的调查结果来看,和各院校现状相似,我校护生对人文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人文课程和专业课学时安排比例满意度均较低。针对此现状,我校在课程安排上结合护理学业的特点,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注重以下两方面的调整。

1.合理设置显性课程

建立综合化、多学科、立体交叉的人文课程体系是当前高等护理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充分发挥综合大学学科门类广,文、史、哲、艺术等人文学科强的优势,通过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培养护生关爱人、关爱生命的人文素质。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除加强以往所开课程,如护理教育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等课程的改革外,在教学计划调整过程中,增加了人文课程的比例和增设了一些人文课程,如增加人际沟通、护患关系、护理礼仪、社会学基础等人文课程的开设。在增加人文课程的同时,注重精简和压缩传统的生物医学课程,彻底打破原有的三段式的护理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学科间内在结构和逻辑上的联系,使护、医、文相互渗透,力争体现“突出护理、加大人文”的新型的护理课程结构体系。

2.充分发挥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护生起着潜移默化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等。为此,我院在改革学科理论等显性课程的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举行丰富多彩的与护生密切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如 5·12护士节大型文艺表演、演讲比赛及操作比武等。通过这些主题教育活动,将护士良好的气质风貌、优雅的礼仪、勇于奉献的人文职业精神不断地传达给护生,使她们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得到不断的升华,以提升人文素养,促进人文精神的内化。

3.改革人文素质教育考核内容及方法

学习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目的,并不一定在于把握知识的数量,而在于人文精神的积淀。因此,人文社会学科课程考试,不能只考核护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应考虑护生社会综合能力。在考试过程中,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择合理的考试方式,通常采用笔试、口试、面试及操作性考试等方式,把能力素质纳入测评范畴。比如,在护理技能操作考试中,将人文关怀和语言交流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来检测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需要我们去培养创造。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方面的内涵:

1.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人文知识讲座和读书活动。人文知识讲座要紧扣医护方面的热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讲透实质问题,并注意针对医护专业学生的思想现状有的放矢地讲解人文素养知识,使护生明辨是非,严格遵守医学誓言,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广泛开展读书活动,读健康有益的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让护理专业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拓宽知识面,学会关爱人、理解人、乐于帮助人。

2.努力营造内涵丰富、生动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发挥校园文化的启迪功能,做好全方位育人工作,营造校内和谐氛围,加强学生文明举止精神气质的培育和熏陶,使医护专业学生从中受到有益教育。

3.加强社会实践环节。通过接触社会,接触实践,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心系人民群众。通过红十字会组织义诊活动,开展送医送药到群众中去,组织学生参观瞻仰革命遗址等,增长学生的人文知识,陶冶爱国情操,使学生受锻炼,长才干,增素质,做贡献,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出应做的贡献。

近几年来,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努力,我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达到就业的职业岗位要求,能够体恤患者疾苦,体现人文关怀,参加护士上岗证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8%。近三年毕业生单位满意率93.5%,通过对88个单位221名学生的工作态度、团队精神、人文关怀素养三项表现跟踪调查,优秀率是74.2%、70%、76%。如:04届毕业生潘倩在济阳县人民医院被评为“最受病人欢迎护士”,12届毕业生刘娜娜,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和较好的人文素养,被河南宏利医院评为“优秀护士”。毕业生整体素质高、实践动手能力强、人文素养较好,得到社会和各级医疗单位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总之,只有深刻把握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通过全面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改革护理专业人文社会课程的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改革教学方法来改善人文知识传授,借助隐性课程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熏陶和影响护理专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促进人文精神的内化,使护生综合的人文素质得以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玉梅,谢日华,李兵.护理大专生专业执业和人文执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初步构建[P].护理研究杂志,2011,(15):49-50.

[2]王君毅.建设类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当代教育论坛,2006,(6):127-128.

[3]李秋萍,陈佩珍,蒋玉宇,等.护理教师行为及与护生护士行为相关性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11B):2931-2933.

[4]汝秀梅,王春芳.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25):139-141.

[5]袁玮,姚蕴伍.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初探[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830-831.

[6]李秋萍,杨支兰.国内外护理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现状对比及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教育,2006,3(3):132-134.

[7]屠大华.现代教育理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90-191.

[8]孟国祥,董伟康,陈亚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6):352-354.

推荐访问:探析 民办高校 人文 素质 培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