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接受机制探析

银行实习报告 时间:2022-02-16 10:09:11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机制研究,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科学化和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通过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与大学生接受的价值契合、视野融合和情感耦合,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机制。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质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

【作者简介】冯达成,广西财经学院思政部教授,广西南宁530003;黄光云,广西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教授,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7-0219-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体系输导,是落实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战略要求和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价值目标和现实意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的行为习惯。这一目标有赖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的有效接受予以实现。

接受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受传者对传授者通过一定媒介而传递的思想文化信息的反映、理解、选择、整合、接纳、认可并自觉践行的动态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对教育者所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纳,内化为自身的自觉意识和价值追求,并外化践行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作为一种价值观教育活动,其任务不只是达到某种认知结果,更要解决受教育者信与不信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但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结构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天然地“自在”,正因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不能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人心,成为大学生行为的思想指导,还必须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才能为大学生所接受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掌握群众”。因此,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及其接受机制。是“贯穿全过程”科学化和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活动的主客体关系不是简单的、直接的二项式结构,接受主体(大学生)与接受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极关系的连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活动运行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适形式,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的接受机制。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的动力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的大学生个体会有不同的接受态度以及不同的接受程度。这是由大学生接受行为发生的动力机制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自身需要驱动下进行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需要是促使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原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需要是个体在现实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一旦被主体所意识。就以动机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作为心理动力系统的核心,是受教育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动力源和方向标,它决定着受教育者对接受对象的认知态度和选择倾向。受教育者通过认识和实践,将自我对象化与社会及教育要求进行比较、评价而产生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需要和目标追求,并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力调节主体自身状态,形成对教育内容的接受欲求即接受动机,引发接受行为。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或意义需要,构成人的需要体系。物质需要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存和满足人的享受。意义追求则是以发展人的能力、完善和升华人性、实现人生价值为内在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存需要的强度逐步弱化,而精神需要或意义需要则日益成为人们的主要关切。人为改变和超越个体的现实存在,实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会自觉寻找理论的支持,追求道德的高尚和心灵的充实,这个需要构成个体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作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为独立的动物”。每个人又都有维护社会共同体存在发展的社会整体性需要。并希望从社会中获得理解、信任、支持、尊重、归属、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精神需要的满足。当个体通过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价值评价导向获得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产生这种与社会期望和要求相适应的社会性需要,从而就形成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外在动力。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既是他们社会生活的结果,也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追求的意义所在。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的加工机制。人总是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来把握未知的世界。接受客体只有通过认知图式的加工作用才能被主体接受。所谓认知图式。即认识主体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构建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意识因素的总和,包括个体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念、感知模式、认知定势等。认知图式是主体了解和判断对象的依据,认知图式不同,接受主体选择、设定接受客体的范围以及接受的深度、广度、方向就不同。

现代释义学认为,理解不是一个复制过程,而是作为“定在”的人对“存在”的理解,这个“定在”就是人的“前理解状态”,这种“前理解状态”由“前有”(预先有的文化习惯)、“前见”(预先有的观念系统)、“前设”(预先已有的假定)所组成。一切“释义”都是以理解的前结构为条件、为基础。主体不能从没有“前理解”的精神状态中开始认识与理解。正如恩格斯所说:“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像,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映像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过程中,受教育者投入的并不是空如白纸的感觉和思维,与之相反,而是以自己的认知图式为基本依据,当教育者将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时,受教育者将自身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投射”到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对该信息进行“审视”、“过滤”、“加工”、“整合”。然后决定同化、顺应还是拒斥该信息。如果教育信息能与受教育者先在认知图式产生“视野融合”,就能刺激受教育者开启“接受之门”,产生接受意愿和接受行为,否则,接受活动就难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包含着大学生内在认知图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息的同化、吸纳,以及大学生将自身的认知图式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的方向予以改造和强化的活动。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的调适机制。作为在现实中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虽然受到包括法律强制、道德规范、舆论评价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绝不是一个被动式的“植入”过程,以情感和意志为主的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活动起着重要的调适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体需要而产生的指向性心理体验。情感体验通常以肯定或否定、愉悦或烦闷、喜爱或厌恶等两极性心理状态表现出来,并转化为一定的情绪,对接受活动的信息选择、信息接收、信息理解、信息评价起着内部调适作用。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对人的接受行为具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方面的作用和调控机能,它通过控制注意指向、调整接受标准、调控情感波动,促使接受心理的各种因素相互协调并指向接受活动目的,提高接受效率,保证接受活动完成。情感和意志虽然不是接受活动的独立环节,但却存在于接受活动的诸环节中,对主体的接受行为起着强化或抑制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过程中,大学生更愿意关注、选择和接收那些能引起他们肯定性或愉悦情感体验的教育信息,对这类教育信息所表达、所蕴含的理想、意义、要求和目标更容易产生亲近感、顺应感和认同感,并努力排除干扰,坚定接受意向;而当大学生对某类教育信息具有否定性或厌恶的情感倾向,往往就会对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闻而不动,使教育信息不能顺利纳入接受视野,接受活动因遇到情感障碍而受到抑制甚至阻断。

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机制,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质量,基于系统分析的视域,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与大学生接受的价值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可接受性,不仅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的价值性或合目的性,即对接受主体需要的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的价值契合是双向互动的结果,既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主体需要的满足,又需要进行价值观引导,有效建设和提升大学生的价值需求。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诸如人生追求、道路选择、人格塑造、职业规划等一系列人生课题。尤其是在转型时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价值取向的多重性,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存在着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为其人生进行指导和引领,这一现实需要既为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理论性和政治性特征,表面上的信息传达难以与大学生的现实性需求直接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必须从大学生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真正触及难点、热点、焦点,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解疑释惑,让他们从学习、交往、恋爱、工作、前途等现实问题的解决中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意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际作用,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同自己切身利益的息息相关,从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内在需要尤其是价值需要之间达成利益共振,构建主客体一致的动力系统,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使命,不是坐等人们思想觉悟和道德需求指数的自然高涨,而是努力培育、造就具有更高思想道德需求的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政治理论素养不高,社会阅历相对较浅。心理素质尚未完全成熟,思想和行为易受外界影响,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人生定位表现出层次性、多变性、模糊性和矛盾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消费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崇尚物质创造、轻视精神追求,注重个人利益、淡漠社会责任的倾向。这种状况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妨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的有效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要承担起“发展性教育”的职责,通过理想吸引和目标激励,培养、改善、开发、提升和建设大学生的精神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促使大学生逐步实现对自身原有状态的超越,主动认可和追求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与大学生接受的视野融合。“视野”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刻和人的历史存在中。人从自身已有的思想或知识出发所能达到的可能的理解和接受范围。只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与大学生的接受视野融合在一起。才能有真正意义的理解、认同和接受。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与大学生接受的视野融合,前提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转化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是一个完整缜密的科学体系。与大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势差。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必要的理论转化,由学术化、抽象化的理论体系转换为普及化、具体化、生活化的话语体系。使之与大学生的认知图式相融合,能够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转化。要坚持一致性原则和关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要求理论转化必须系统、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和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精髓和精神实质,不能曲解也不能附加。不能搞唯心主义也不能搞形而上学。关联性原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转化应处理好与大学生以前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衔接和逻辑关系。使之符合大学生对教育内容认识、理解的次序和接受规律。

在根据主体水平与境界设计加工输导信源的同时,还应努力优化主体的理解接受能力,使之能够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思想精髓。大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经过多年的教育和学习,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提升理性辨别分析能力的基础和条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共同努力,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改造和优化大学生的认知图式,提高大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缩短接受的认知加工过程,提升接受效率。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与大学生接受的情感耦合。“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与大学生接受是一个情感双向流动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既依赖理性的选择,又诉诸于情感的应答和交流。因此,应通过输导——接受优化不断促进双方的情感“耦合”,彼此传递情感正能量,提高接受有效性。

人的情感的形成和唤起是不断进行情感体验的结果。没有体验就不存在情感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实践是培养和增强情感体验的最佳场所和途径。在实践中,大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人物、现象,亲身经历具体事件。或深化认识,或有所感悟、或触景生情,能够逐步衍生和增强公民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自我实现等更加丰富的高层次情感体验,不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服感和趋同感,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接受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通过编制高质量的信源、选择合理的传递方式和创设适宜的场景等。能够使输导过程融入更多的情感因子,驱动和丰富主体的接受情感,促进理性接受。列宁在《共青团的任务》的演说稿中就曾说过,为什么马克思的学说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这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共产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且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的信源编制要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价值,能够与大学生成长中的人生课题相应答。科学预测和指导个体的发展,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和说服力,触发大学生的心灵响应。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要以学生为本,贯彻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服务人的价值理念,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教育者的真情实意和拳拳之心,从而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应答而欣然接受。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利用各种情景中的教育因素。积极营造宜人动人的教育情景及氛围,对大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以情感的力量推动和优化接受。

推荐访问:探析 贯穿 全过程 机制 核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