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毕业生不愿到地矿行业工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银行实习报告 时间:2022-02-16 10:10:42

摘要:地矿类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我国地矿行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推进国际化的瓶颈,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战略。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化,对行业发展的认知与信心不足、对行业的认识有偏观、人事入编考试制度不够合理等是影响毕业生到地矿行业工作的主要原因。可采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成长成才观教育和行业发展宣传教育等对策引导毕业生积极到地矿行业就业。

关键词:地矿行业;毕业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1)02—0148—03

2006年《圈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后,我国地矿行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并不断扩大海外市场,对地矿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虽然各设置地矿类专业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适度扩大,但是地矿行业许多地勘单位专业人才紧缺的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改变,尤其是适应国际地勘市场工作需要的高水平复合型地矿人才稀缺,地矿行业国际化发展进程受到制约。从笔者对某地质高校2007~2009届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海洋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等7个专业的3338名本科毕业生,以及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矿物学、岩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学及水资源、海洋地质学、能源地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等15个专业的1758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行业的统计来看(见表1),地矿类专业毕业生直接到地矿行业工作的比例较低,本科生平均占25.4%,硕士研究生平均占30.66%,自觉服务地矿行业的愿望并不十分强烈。

一、毕业生不愿到地矿行业工作的主要原因4

自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改革以来,大学生成为带有高等教育消费者色彩的角色,他们非常关注自己和家庭的经济投入所产生的直接收益,希望上大学的投入能尽快获得理想收益,将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于本行业发展已不是必然选择。就地矿类专业毕业生而言亦然,学地矿专业并不意味着一定服务地矿行业,其原因如下。

1.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化

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利益诉求、价值取向等出现多样化趋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因素增多、渠道扩大、程度加深,人们的价值观念由社会本位、群体本位开始向个体本位转变,这也直接对大学生群体产生影响。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主动积极,健康向上,但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兼顾社会与个人利益的统一但偏重个人利益、价值取向多元但功利倾向突出、社会性情感增强但关心与冷漠并存、竞争意识强烈但意志薄弱等矛盾心态”。同时,在全球化浪潮中,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强烈地冲击着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造成部分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淡薄,信仰迷失,社会责任淡化。具体表现在就业方面,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到边疆、到最艰苦的行业去,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也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心和勇气。调查显示,在能实现就业的情况下,更多的学生不是响应行业需要而是选择个人利益至上。社会上,“白领”热不断升温,也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学生更注重个人收益和体验,地质工作这一需要较大的社会担当的职业不再是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地选择和从业者执著如一的坚守。

2.对行业发展的认知与信心不足

对于地矿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行业的发展直接攸关其事业发展和就业选择。纵观我国地矿行业的发展,虽然现在发展势头强劲,但是曾经经历较大的曲折和波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矿产资源战略发生重大调整,各省地勘单位资源勘查任务大大减少,业务发展大幅缩减,员工待遇剧减甚至工资不能正常发放,许多专业人才被迫转行,造成人才大量流失,地矿行业发展跌入低谷至少长达十年之久。地矿类专业毕业生陷入无业可就的尴尬境地,高校在大幅降低招生规模的同时只得将毕业生转向其他行业就业。可以说行业的发展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了直接的危机。2000年地矿类高校纷纷划归教育部或地方政府主管,虽然管理体制理顺了,但是一时间高校还不能与相关单位行业建立有效的联系,毕业生就业仍然处境艰难。2006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我国地矿行业进入了新的春天,但对行业良好发展的势头能维持多久,学习该专业的学生不能确定,对行业长久良好发展信心不足。再加上行业历史的发展波折造成的阵痛未能全部消除,因此,就毕业生而言,在供不应求的就业形势下对进入地矿行业就业选择比较慎重。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3的学生对地矿行业表示踢确的乐观。这种对行业发展的认知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选择。

3.对行业有先入为主的偏见

提起地矿行业,不少学生认为就意味着大沙漠、大矿井,就意味着苦、脏、累、险,部分学生认为那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认为到地矿工作就意味着选择了寂寞与孤独,选择了聚少离多,选择了放弃城市的现代生活。学生的理解可能表达地矿行业某些特征,但是却存在明显的偏见。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行动。即使从事同样性质的工作,学生往往会选择位于大中城市的单位,而不愿意到位于县级城市的单位。有些毕业生为了将来能留到大中城市工作,毕业时选择了考研,这也是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能达到40%以上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矿行业与石油石化行业相比,工作的流动性与艰苦性要相对大一些,因此在就业选择时有一批学生选择了石油石化行业。近五年来,各地勘单位的待遇明显提高,野外工作与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个人的发展空间也得到极大的拓展。调查显示,不少学生在地矿行业三到五年就成为了单位核心骨干。应该说地矿行业的工作氛围和整体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就像任何行业都要投入和付出一样,地矿行业的艰苦性是无法改变的。行业本身的艰苦性加上对行业的偏见就更加剧了学生的否定意愿。

4.人事入编考试制度不够合理

各省地矿单位目前多数属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根据国家人事政策,进人事业编制必须参加省人事厅组织的统一考试,岗位人数与报名人数不得少于2:1或3:1,否则不能开考。在目前地矿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形势下,部分省人事厅放宽了考试政策,允许地勘事业单位招收地矿类专业毕业生,可以在人事厅的监督指导下自行组织考试,并不受报名人数的限制,给予了一定的自主权。但有些省市的考试时间安排滞后,到学生毕业时还未组织考试,到单位报到后不能进入事业编制而只能是合同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位在待遇上没有优势,多数学生会选择不需参加考试的企业单位。因此,事业单位入编逢进必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矿行业对专业人才

的引进力。

二、引导地矿类毕业生主动从事地矿工作的对策

人才资源是地矿行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竞争力。高校是地矿行业人才输送的主要渠道,要保持地矿行业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地矿类专业毕业生积极到地矿行业就业。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服务地矿行业的社会责任感

正确的理想信念绝不是空洞的说教和理论所能奏效的。它是被一种理论所征服后,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依然会自觉自愿、斗志昂扬、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去为之奋斗的实践行动。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智能化、信息网络化、知识经济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倾斜,理想信念淡薄,出现了理想失落、信仰危机、精神支柱倾斜等现象。在择业时的主要表现是:关心自我理想,轻视或者不考虑社会的需要;关注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的利益,忽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志愿到国家地矿行业建功立业的思想不扎实。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其主动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自觉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个人意愿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把理想抱负转化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实践证明,越是艰苦的行业,越是困难的地方,越需要正确的理想信念做支撑,需要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对大学生特别是地矿高校毕业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从目标要求上讲,要努力实现从个人理想到社会理想、职业理想到政治理想、现实理想到远大理想、树立理想到实践理想的转化;从教育方法上,要努力做到课堂主渠道与多元载体相结合、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相结合、榜样示范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认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另外要大力开展地矿行业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教育,培育学生的情感认同,使理想教育见实效,增强学生服务地矿行业的责任感,主动服务我国地矿行业。

2.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学生服务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的使命感

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国防和军事的安全,经济安全、资源安全处在十分显著的位置。比如矿产资源安全就十分紧要。矿产资源的供应中断,可危及一个国家的国防体系和经济体系。在世界经济中,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另外,由于矿产资源的地质属性,全球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大多数矿产集中在少数国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面临很多挑战。我国矿产资源特点是总量大,但人均拥有量低;矿种齐全,但结构不合理;贫矿多,支柱性大宗矿产少;难选矿多,易选矿少;共生矿多,单一矿少。目前,我国已进入矿产资源的大量、高速消费期,而且这个时期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可以说,矿产资源是我国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保证。为保证矿产资源安全,国家实施了矿产资源保障工程,通过尽快探明我国各种矿产资源的储量,根据战略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学校要通过形势与政策课、讲座等形式,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特别是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的教育,增强学生服务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的使命感,通过参观、座谈、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开展“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教育,使广大毕业生积极献身我国地矿行业,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3.加强成长成才观教育,提高学生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的主动性

我党历来注重干部和各类人才的培养锻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人才队伍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校门到机关门,缺乏基层锻炼和艰苦环境的磨炼,难以形成高的素质和才能。当前大学生成长成才愿望强烈,有远大理想但缺乏实际行动,有强烈的成就动机但不愿接受实践摔打,缺乏一种艰苦奋斗、执著向上的奋斗精神;不愿到边远山区和艰苦的行业去成长历练、成就人生。因此,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符合党和国家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思路,有利于形成“人才到基层去,干部从基层来”的人才培养格局,这也是大学生未来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1968年研究生一毕业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边远的甘肃省某地质队一线工作。对现在的地矿类毕业生来说,“扎根”也是应有的选择,同样也是人才加快成长进步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挖掘毕业生中在基层和艰苦行业建功立业的典型,做好典型的宣传学习教育,采取多种方式让在校学生学习这些典型先进事迹风采,比如邀请这些先进典型来学校作成长励志报告,抓住其单位领导来校招聘的有利时机宣讲其先进事迹;发挥朋辈的榜样激励作用,让学生们踏着他们成长的足迹不断前进,主动到地矿行业基层锻炼成才。

4.加强行业发展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地矿行业的认同感

当今社会,地矿行业虽然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大改进,比如交通工具由高级越野车代替了马匹,住宿条件由帐篷变成了宾馆,通讯方式也非常先进,但就行业工作特性来讲,仍然是艰苦的行业。但是地矿行业成为国家战略产业和战略行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国家也在不断加大投入,促进行业发展。能进入国家的主流行业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一种巨大的人生发展机遇。由于许多地矿类毕业生没有到地矿单位实习,对地矿行业工作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认知不够,对到地矿行业具有畏惧感。因此,学校应积极与地勘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学生到单位工作第一线进行实习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地矿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行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要求,发现自身的不足与提高行业的认同感的活动过程,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的有效途径。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重视不够、流于形式和针对性不足等诸多缺点,高校实践教育要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强指导,同时调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自觉性。

5.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大力输送地矿行业发展的各类优秀人才

学校要把向地矿单位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作为落实服务社会基本职能的重要举措。一种是定向招生培养。即高校与地矿单位先签订定向招生协议,共同商定招生专业和人数,录取时学生与地矿单位和高校共同签订定向就业三方协议并享受优惠录取政策,学生到校后享受单位提供的奖学金的培养模式。如新疆地勘局等多个西部地勘单位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订了定向招生培养协议,自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为这些地勘单位定向培养地矿类专业本科学生380多名,有效缓解了定向单位地矿专业人才紧缺的局面。另一种是定向就业培养。它是学校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地矿行业就业,与地矿单位签订毕业生定向就业协议,学生享受学校提供的优惠政策,毕业后到定向单位就业的培养模式。定向就业培养一般是学校主动为地矿行业培养专业人才采取的举措。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2003年10月开始实行“西部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先向地矿用人单位征求硕士研究生人才需求计划,然后统一协调各单位的分配名额,制订选拔方案。对志愿服务西部地矿行业的优秀本科生,学校免试推荐其攻读统招公费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到定向地矿单位就业,工作年限不少于5年。自实行“西部高水平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00多人被选人,其中两批毕业生80多人已到新疆、青海等地矿局报到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8).

[2l程亚利.略论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

[3]张所续.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与国家安全[J].中国矿业,2010(10).

(责任编辑:吕征]

推荐访问:地矿 不愿 对策 毕业生 原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