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

银行实习报告 时间:2022-03-02 10:08:38

[摘要] 该文通过对艺术类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一些问题的数据统计,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层次上的一些改进设想。

[关键词] 艺术类 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进

计算机是现代生活、工作、学习中最常用的一种工具。目前,所有高校各个专业都开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众多专业中,艺术类专业主要是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其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等方面都有其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独特之处。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使得他们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产生与其他理工科或者文科学生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接受方式。如何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同时,把计算机与专业结合,让计算机为专业服务。这是艺术类计算机教育者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也是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1 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1.1 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在初中甚至小学都加入了计算机课程的内容,然而一些偏远地区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则缺乏这方面的课程或者仅仅停留在理论部分,这是导致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在计算机水平上有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而艺术类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更为突出。根据对本校新生的数据统计,约50%学生在初中就开始接触计算机或者计算机基础教育,30%学生从高中开始接触,其余少数接触的时间较长,但也有极少数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艺术类学生在进入高校前,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需要花大量的课外时间在专业上,从而使得大部分学生即使会使用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功能的使用约90%局限于在日常的网络浏览、信息交流和娱乐上,而对计算机在工作、学习、专业相关上的应用知之甚少。

1.2 个体意识强、强调个性,注重自我、集体观念较差

艺术类学生个体意识较强,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喜欢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追求自由。这是他们有别于其他人的一面,而另一方面,不容易接受劝导,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我的才是对的、你们都是错的”的思想很容易造成教学中的困难。

1.3 思维活跃、接受能力高,凭兴趣做事

艺术类的学生思维活跃,发散性思维能力强。发散性表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并且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凭兴趣学习,对感兴趣的内容积极性很高,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则消极、懒散。

1.4 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课学习

对专业的重视和文化课的忽视在艺术类学生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同时专业课的课程压力和大量的专业作业也从另一方面迫使学生牺牲文化课的课外甚至课内学习时间。据统计,47%的新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兴趣一般,而在一些较少应用计算机的专业课,比如国画、油画、书法等,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与本专业学习有冲突。

2 针对艺术类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决定于所选择的教材。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的教材大多是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或者各省细化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进行编写,其中包含了一部分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而艺术类专业作为文科类专业中的一个分支,对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中的数据库和程序设计部分一般不要求,数据统计的结果和实际的教学经验也确实表明,艺术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对于建立在数学和逻辑基础之上的这类内容兴趣索然并难以理解。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领域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产生新的技术手段使得艺术类专业中又有很多专业如设计、多媒体、音乐、影视等在计算机的使用上较理工科专业或大文科专业(经济学、金融

*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立项编号:20060705)。

学、法律、工商管理、新闻学等)更为深入。这使得对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材选择上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普通的文科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中涉及的数据库及程序设计的内容过于繁琐,而另一方面与艺术与计算机结合相关的方面内容则过少。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或者对于现有教材内容的合理取舍与添加补充,成了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尝试与改革,目前就教学内容的调整方法大致如下:

首先,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配合学生计算机水平的“纺锤形”分布(即水平差的和水平高的占少数,水平中等的占大多数)进行安排,做到“基础的省略讲,中级的重点讲,高级的扩展讲”,对于学生在之前各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重复接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简单概括,结合课本内容主要解释重点知识点即可;对于大部分学生接触过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更新的内容注重讲;对于尚未广泛利用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作为扩展内容,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外深入,做到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有所收获。而在软件教学中也可以采用类似的内容控制与调整。软件的基本功能做简单介绍,只需要通过课堂的演示、课后的练习及日常的操作即可掌握;结合实践案例讲解软件的常用功能;而软件的高级功能和技巧则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探索。教学内容的分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进步,高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逐步提高,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时进行的调查问卷或者摸底测试等方式确定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分布情况。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的调整也要根据计算机发展进行调整。计算机技术的自身特点就是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技术、新软件层出不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为了配合教学大纲和教材,不得不使用一些在学生眼里可能已经过时的信息(比如操作系统和软件的版本等)。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使得他们对于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接受能力,当他们发现授课的内容已经“落后”于他们所知道的知识时,就容易产生一定的抵触和不屑,这对于教学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时在教学内容上,就要求进行合理的更新和补充。比如对教学大纲要求的软件版本和目前市面上较新的版本进行功能、界面上的对比(例如Windows XP 与Windows 7,Office 2003和Office2010),使得一方面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新的软件版本,也能够在各种按照教学大纲的测试中熟练使用规定版本,做到融汇贯通。而从另一个方面,软件版本更新的教学内容也是对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做了一定的介绍,也是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一个补充。

再次,对于那些不在教学大纲上的内容如何合理地添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会格外感兴趣,在专业教师授课之前,除了自学之外,他们获取专业与计算机结合的知识主要就是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这一部分,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从而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意思”、“学不到东西”。根据所授课程的专业,添加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例如计算机图形图像的格式分类、音频视频文件的压缩制作编辑等,可以是穿插于各个授课环节,也可以是设置专门章节,对于提高学生兴趣往往是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3 根据计算机课程及艺术类学生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方面的内容往往是枯燥无味,而实际应用、与作品的产生相结合才是艺术类专业学生所感兴趣的。高校文科计算机教育的实质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1],这决定着对于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采用的方法方式不合理,艺术类专业学生凭兴趣学习的特点往往就会使得他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态度会非常消极。

首先,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要避免灌输教学、被动学习的模式。教学模块中,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根据课程内容和课程时间等客观条件安排一个合适的比例,尽可能保证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学习相关的知识。涉及到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一些纯理论内容则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授课,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途径传递课本上文字化的、枯燥的知识,更加形象、生动、有感染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智能发展的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环节都能起到有益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思维活跃、以感性认识能力见长的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无疑是喜闻乐见的,对于调动课堂气氛,也有显著的效果。

在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也要兼顾到学生不同的计算机水平,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在各种软件教学课程中,不同的学生可能在同一个软件上有着不同的起点,授课时如果“按部就班,从零开始”,虽然照顾到了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但起点较高的学生可能就会兴趣索然,反之如果“一步登天”,直接从软件的中级甚至高级功能讲起,没有接触过这类软件功能的学生就会无从下手,特别是零基础的学生就会完全脱节,导致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尝试采用“倒序式”,即在软件教学课程中,把原本放在最后的“布置作业练习”的环节提到最开始,逐条明确作业要求,然后再从基础的内容开始授课,授课内容按照上述的“纺锤式”分布,涉及到作业要求中大部分内容,少部分高级功能做简单介绍并通过在作业中设置选作环节供学生自己探索。采用这种方式,总体上可以兼顾到在这个软件上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水平较高、完全掌握软件操作的学生,可以直接按照作业要求在正常授课时间内完成作业内容,这样可以节省下课外时间用于其他的专业课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乐意接受的;水平中等、基本掌握软件操作的学生,也可以在授课时间内开始完成作业的初步内容,并根据作业要求中的步骤知道自己缺乏哪些方面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讲到这部分就会特别关注;而起点较低的学生,则明确了学习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接受相关的软件内容,并在课后通过作业、练习的方式消化、吸收、巩固。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相同的授课时间内自主完成不同程度的操作内容。

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张扬的特性,在布置作业练习的要求上,也主张个性化、原创性。只要求实现某些功能,对具体细节避免“严格规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把计算机基础的软件作业当成自己的一个作品看待。同时也可以通过讲解优秀作业的方式,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艺术类专业学生乐于展示自我的特性和灵活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往往会促使他们制作出非常有特色的作品。在某些较耗时间的软件作业,例如网站制作方面,因为课程时间的局限,短时间很难出现成规模或精彩的作品,则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有不同特长、水平不同的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品。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集体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完成水平较高的作品从而接触软件较复杂的功能。

4 结合专业要求,设置不同教学层次

计算机基础教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让计算机为专业服务。现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越来越多的专业开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主要体现为各种计算机专业软件的教学。这部分课程内容往往是由专业教师完成,而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更注重于艺术的部分,即用这个软件“怎么做得好看”,而对这个软件“怎么使用”的教学部分,往往是通过简单讲解甚至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忽略不讲,这使得学生往往对于某些专业软件只会使用某些特定功能,其他内容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自学逐渐掌握,在这中间就有个需要填补的过渡环节,建立“计算机大公共课程 ——计算机小公共课程——计算机背景专业课程”[1],这样从低到高的环节,有助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系统的计算机知识,并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

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大公共课程)与计算机艺术专业教学(计算机背景专业课程)中间做到合理过渡,这是在高校计算机教育过程中一个需要协调安排的问题。随着学生在完成计算机基础教学之后分入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而学生自身兴趣的不同,也决定学生在某些其他专业方面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也有一定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设置各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由于在这一阶段的要求非常繁多,可能是不同软件、不同阶段的教学,可能是某些专用硬件方面的教学或是某些非艺术类计算机专业涉及的内容(例如程序设计),一般艺术类院校很难通过开设必修课程方式一一满足,目前主要采用选修课、网络教学和学生自学的方式弥补。

在计算机艺术专业基础层次中涉及到非专业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往往可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即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文化基础,也应该包括一部分计算机艺术专业基础(计算机小公共课程)。让“懂一点艺术的计算机老师”来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往往比“懂一点计算机的艺术老师”在教学方面更侧重于软件的功能介绍和使用,作为入门教学即“技术”的部分,更加合适。而软件的应用即“艺术”部分,则由专业老师在高级阶段完成,则效果更佳,从而让学生能从“技术”和“艺术”两方面都接受完整、系统的教学,更好地做到两者的结合。

总而言之,在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把握专业特色,针对学生特色,结合计算机教学的自身特点,寻找一条不同于一般文科专业的教学路径,有助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与专业技能,创造有特色的艺术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

推荐访问:艺术类专业 计算机 基础 教学 研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