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研究

银行实习报告 时间:2022-03-20 10:15:06

【摘 要】2011年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南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长期以来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影响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在了解中原经济区范围的基础上,深刻探究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采取旨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制度

从“中原经济区”概念的提出到各位学者对中原经济区的密切关注,再到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重点开发领域的战略层面,体现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呈现出区域发展格局,也标志着中原经济发展正式从中部河南省开始。本文从中原城镇化为出发点,为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中原经济区的范围界定

河南省政府组织的课题组主要依据中原地区历代政区的变迁和文化影响,通过中心城市的选取、指标体系的构建,按照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上确定了中原经济区的空间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域,河北省的邯郸,山西省的长治、晋城、运城,山东省的菏泽、聊城,安徽省的淮北、阜阳、宿州、亳州等,总面积为28.65万平方公里区域为中原经济区的范围[1]。

二、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和农业大省,城镇化水平虽取得一定的发展,但与全国相比大大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城镇化发展迟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省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因此应认清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1.城镇化率低,地区差异大

城镇化率通常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从(图1)看出1990年,河南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0.7个百分点,和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更大。2000年河南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原来相差10.7个百分点扩大到12.89个百分点。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率在70%以上,欠发达地区和国家城镇化率在40%左右,2009年我国平均城镇化率在46.59%,大部分发达省份比如北京85%,上海88.6%,而河南省仅37.7%。河南省城镇化率与国外、与我国平均水平、以及我国发达省份相比,均有相当大的差距。

资料来源: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2.城镇化速度慢,城镇化质量低

从表一看,河南省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1982-2009年河南省城市化水提高了增长了23.38个百分点,年均增速0.67%,而全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25.46个百分点,年均增速0.94%,上海平均增速1.5%,河南和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增长速度差距还很大。

河南在推进城镇化片面强调了小城镇建设,忽视甚至是人为抑制了大城市的正常发展。这种做法不仅延缓了河南城镇化的步伐,而且降低了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质量。河南省的城市发展质量较低,主要有:(l)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其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导致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质量低。(2)在社会发展方面,城镇基础设施滞后,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和需求;科技投资力度不大,居民整体受教育年限不高,导致河南省社会发展质量水平低下。(3)在资源与环境方面,由于河南人口多,城市人口密度大,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破坏比较严重;环境的治理力度不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2]。

3.农村人口众多,城镇体系人口集聚度低

河南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绝对量多。1949年,全省人口4174万人,农村人口由1949年的3866万人发展到1980年的6608万人,增长70.9%,平均每年增长88万人[3]。2009年总人口在9487万人,农村人口5910万人。这意味着,即使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就要接纳近百万人,若要使河南省的城市化率达到全国2008年的水平(45.7%),则要使近千万人移居到城市。这将引起整个河南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对河南的城市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由于人口流动的限制使得在河南省出现了人口分布不均衡,有些新型地区急需人力资源却不能很好吸纳到人口,而有些地区人口规模已经阻碍当地城市化建设,出现了人口聚集度低的现象。在户籍所在地,可以享受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社会福利,而在非户籍所在地人所享有的福利却很少的,这种福利差异是制约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造成我省人口聚集度低。

三、促进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1.选择科学的城镇建设模式

根据河南省省情,实施多元化、紧凑型的城镇化战略模式。

(1)首先把郑汴都市区作为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郑汴都市区包括郑州市区、开封市区、郑州新区、新乡平原新区等,继续提升洛阳副中心地位,持续促进中原城市群建设[4]。近期以郑州新区发展建设为突破口,以吸引跨国集团入驻为契机,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扩大城市规模。中期以跨国集团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在郑汴都市区形成组团式、网络化的复合型城镇密集区,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发展活力。

(2)其次建设半小时和一小时“交通圈”的中原城市群。以“城际公交+高速铁路”为纽带,形成以郑州交通枢纽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和中原城市群紧密层,推进城镇发展、交通建设和产业布局的统一。以高速铁路为支撑的一小时经济圈和辐射层,形成以郑州交通枢纽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和中原城市群辐射层。通过加快郑西、石武、郑徐、郑渝等高速铁路建设,强化与郑汴都市圈的联系,以及辐射圈层和紧密圈层的经济联系,共同构建向心发展、网络化、开放型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框架[5]。

2.构建加快城镇化的产业基础

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产业是重要内容。一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培育特色农业,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二是调整工业结构,推动工业优化升级。当务之急是强化支柱产业基础地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工业优化升级,走工业化道路。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消费与就业空间。各个城市应根据本地的优势与基础,坚持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原则,通过深化改革、落实政策,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兴办第三产业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向第三产业,重视培育现代流通业、现代物流业等新兴第三产业[6]。

3.深化改革各项管理制度

管理体制是城市群能否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城市发展及行政管理的具体情况,要协调推进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农村土地流转等配套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在全省推行按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建立柔性土地制度,安排就业岗位,解决征地矛盾,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7]。

4.超前建设基础设施

尽管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全国平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比较,仍有较大的差距。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管理比较混乱,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必须时间超前,才能及时满足本区实际需求,避免临时性设施投资的浪费;另外城镇基础设施标准也要超前,必须考虑未来城镇发展的要求。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活动中,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又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主导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安春华,乔旭宁,等.中原经济区范围界定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

[2]孙静,苗洁.河南省城市化质量问题研究[J].消费导刊,2008(4).

[3]林富瑞.河南农村人口与农业生产的关系[J].河南农林科科技,1982(1).

[4]张占仓,杨延哲,杨迅周.中原城市群发展特征及空间焦点[J].河南科学,2005(1).

[5]夏保林,任斌.河南省现代城镇体系空间发展战略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12).

[6]王丽杰.浅析河南省城市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7]张军.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

作者简介:

杨许乐(1987-),女,河南许昌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梁小冰(1985-),女,河南周口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中原 经济区 城镇化 研究 发展

热门文章